智慧园区的未来在哪里?
编辑导语:关于智慧园区,可能很多产品经理想到的是同质化严重的智慧能源、视频监控、智慧环境、智慧停车、智慧安防等等,然而并不是有大屏和后台管理系统的就是智慧园区了。园区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提到智慧园区,产品经理的脑海里想到的一定是同质化严重的智慧能源、视频监控、智慧环境、智慧停车、智慧安防等等。但有了几页炫目的大屏和信息化的管理软件后园区就智慧了吗?
什么是园区?
园区的划分
园区从功能上划分为产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园区、农业园区等等,每种类型的园区根据行业可再作细分,例如产业园区可划分成物流园区、科研园区、办公园区等。
从物理上划分,任何一个封闭的露天区域都可以叫做园区:从住人的小区到小商小贩集中的批发市场,从莘莘学子穿梭的校园到洋楼林立的园林。
园区的管理主体
目前园区运营主体大概归纳为政府运营、三方运营、开发商运营、企业自运营、合作运营,主要随着园区的类型变化而不同,各方诉求也会有相应变化。
例如办公园区的运营主体可能是三方或开发商运营,更关注招商和服务;化工园区、物流园区、批发市场的运营主体可能是政府或政府与三方合作,更关注园区的消防、安防、人员流动等。
园区的管理对象
园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缩影,管理对象大致可以抽象成人、资产、流程。不同类型的园区可以对管理对象进行细化。如办公园区的管理对象是入驻企业、配套商户、企业员工、商户主、访客、园区服务人员、配套服务。
什么是园区的“智慧”?
信息化不是“智慧”
信息化是技术向物理世界的渗透,以场景为单位进行建设,把园区的管理对象都虚拟到计算机世界是园区的信息化,目前的大部分园区建设也处在这样的阶段,但是我们经过上半场的互联网洗礼,在这样的园区里并感觉不到“智慧”。
反而碎片化的信息化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孤岛、冗余数据让管理在体感上更难了。
数字化也不是“智慧”
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业务流程的优化是数据化过程,使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等帮助园区运营主体进行决策分析。
数字化的园区“智慧”了吗?显然也没有:物联设备网络不稳定、大数据驱动的决策分析错误百出等等。也许这是技术问题,不是路线问题,但是技术的演进需要时间,运营主体等得起吗?
重新定义“智慧”
分享一个小故事:
逛商场时对于总找卫生间的人来说“卫生间在哪里”是个高频率问题。
A商场:卫生间不多,指引牌是传统的亮灯牌,好不容易根据指引找到后,看到门口墙上挂了一个大屏显示器,指示男女方向和空位数量。
B商场:卫生间多,指引牌动态变化,牌子上包括入驻商家的广告和男女空位数量,无论哪个地点都可以知道哪里有卫生间,哪个卫生间人少。
有了B商场的经历后不禁疑问:都到卫生间了蓝色大屏显示空位多少有什么意义?智慧园区的产品是不是很多时候更像是A商场的大屏,摆设作用大于实际作用,这不是做产品的初衷。
也许应该重新定义“智慧”,她不是唬人的物联网和大数据,不是高大上的数据驱动和决策分析,她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存在,像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儿,存在的时候感觉不到,不存在时皱眉苦寻。
园区的智慧化
智慧化的目的是什么?
智慧园区是传统园区的升级,升级的本质是解决传统园区的问题,如运营成本的节节攀升、管理流程的混乱冗长、参与人员的糟糕体验等等,所以智慧园区要解决:
1、从可持续发展方面看,要为园区参与企业(运营主体、入驻企业、入驻商户等等)降本增效;
2、从应急安防角度看,要预防安全事件和处理突发事件;
3、从参与角色的体验看,要优化所有流程,如维修服务人员的维修/更换流程、企业员工的上班流程、访客的购物流程等等;
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引用可以让园区场景智能化,也让辅助运营主体决策成为可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进行园区能源的统计、安防设备的监控、作业实时监控,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可以进行全年营销规划、运营成本预测等等。但是这些技术都是园区智慧化过程的手段,不是目的,否则付出高昂成本却收获寥寥。
1、技术并不完美,需要逐渐完善和稳定,引用过程中即有时间成本又有现金成本,需要从长远角度和现实收益两方面平衡考量。
2、技术的引用和技术的应用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技术被应用后才能发挥价值,找不到好的使用方式会产生资源浪费,更有可能让运营主体陷入现金流断裂风险。
技术的引用应该是一个渐近的过程,既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置之不理。
智慧园区不是软件,是服务、软件和硬件的结合
互联网上半程产品经理的职责是对软件负责,只需要定义软件,服务好使用软件的客户就好,但是互联网下半程,产品经理的职责不能只是负责一个软件产品,而应该是综合产品。
智慧园区管理的对象可能是实体对象、可能是虚拟对象,可能是简单事件、可能是复杂事件,这些管理对象不可能通过单一的软件系统解决,他可能是一套系统,也可能是一套系统和一个角色,更可能是一套系统和无数硬件设备以及多种角色。
我们不仅要梳理和优化软件系统的逻辑和适用场景,也需要加入服务人员的行列,梳理软件触及不到或暂时无法触及到的场景并不断迭代优化。
最后,人才是感受到“智慧”的主体
技术让我们对园区的未来充满想象,但是技术在现实场景中却不断碰壁:增强现实的虚拟园区没有交互场景、炫彩夺目的数字化大屏只在项目介绍时闪一下决策者的眼睛、100%实现了线上化的设备掉线率达到50%以上。
基于技术的演进时间成本,也许所有工作可能要回归于人的体感才能找到那条持续智慧的路径:
也许只是地铁到园区的接驳车、婴儿哭闹时适时的母婴室指引、想休息时惬意的咖啡馆、下雨时10米以内的避雨点。
智慧化一个前途光明路途艰难的过程,希望在探索过程中我们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润物细无声”。
是的,现在不止智慧园区,智慧工地,智慧旅游,很多智慧+的产品,都是接个设备,做个简单的录入功能,再来个炫酷的大屏,都是表面的功夫
“润物细无声”,这词真是应用得很贴切很好。看了很多智慧园区的相关方案,真是“智慧”不在做了个系统工具,而是在管理者,设计者身上有没有“智慧”将这个事情做起来,但是实际情况真是难以落实起来。
分析的有理有据,确实是高手!
道阻且长,重建设轻运维的现象很难改变。
你好,可不可以转载您的文章呢?
智慧园区肯定还会持续做下去,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相信会做的更好
现在做的大多就是假智慧,,做个假数据,驾驶舱大屏,搞点三维动效跑一跑。甲方指标达成了,乙方搞到钱了。谁关心到底园区能不能智慧?浮于表面的面子工程。
赞成
做假数据太真实了,明明有告警,但是要求汇报的时候必须清零。每次都是0有个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