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真的有价值吗?
编辑导语:也许不少人都接触过消费信贷,但你真的了解它吗?相关从业人员如果站在行业角度出发,又会如何理解消费信贷的存在性、对象性以及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便对消费信贷这个话题发表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下。
我虽然在做大数据风控,但我从来不盲信它,甚至常常心存质疑。对风控技术,也对消金业务。
今天我们不从数据科学的角度看风控,我们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风控。
社会科学的百科词条说的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那就是说,它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运转背后机制的科学。用人话说,社会科学就是来回答why的。
基本共识还是要达成先,信贷肯定是有价值的。人们为了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实现一生消费效用最大化,会在收入较低的年轻时期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消费,不足时需要贷款,到中年时期还掉年轻时的负债,还要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用于养老。
存疑的是消费信贷应该为谁而做?怎么做?有什么问题?
最近在看《理想国》,我有时候很分不清楚他们是在思辨,还是在歪理。这篇文章,我会陈述一些观点,它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至少是有些问题的。我解释不清这些逻辑关系,但何必解释清呢,大家都比我聪明,会自己想明白的。
所以,大家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很懵逼和质疑,这是对的。声明到此为止。
01
消费信贷为谁而做?
这个答案很明确,消费信贷就是为穷人做的。不然谈什么普惠。你可以做的不普惠,但不能说做的不是普惠。
有钱人都是复利价值的一把好手,他们不会用消费信贷,因为利率太高了。
《贫穷的本质》中说,从市中心前往较为贫穷的乡村地区,都会发现那些未建成的房屋。如果穷人仍然一砖一瓦地节省,那么原因一定是,他们没有省钱的更好方式。
由于自我控制很难,减少自己将来受到诱惑的可能性就很明智。所以,穷人借钱不能用于消费,必须用于生产。谁说消费信贷一定是得用于消费?买辆摩托车开摩的不行吗?
如果小额借贷是用来生产,那延长还款周期就会使得人们做更大更冒险的生意,意味着他们将来或许能赚到更多钱。然而,延长还款周期,客户满意度是出现了明显的上升,但逾期率却比原来变高了。
小额信贷精神与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之间显然并不是一致的,放贷家不是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常常意味着冒险,而且无疑还有偶尔的亏损,但是放贷不行,逾期上涨就免谈。
消费信贷服务于穷人,却让他们去生产,但借款周期不能太长,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生产。那就只能用来消费,但穷人应该做的是尽可能方便地省钱。
难道,消费信贷也许并不应该存在?
02
穷人比富人更讲信用?
乡村银行的贷款偿还率高达99.02%,小额贷款之父尤努斯曾深有感触地说:穷人是讲信用的!
奥秘在于:一个人如果很穷,又不被别人信任,那他就真的无法生存下去了;反过来,对一个富人来说,则无论他怎样声名狼藉,毫无信用,只要他仍然有钱,他就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所以,从动机来讲,穷人比富人应该更讲信用。你说不能光看动机,动机还不重要吗?
当然了,你也可以说,因为富人有财产,要承担风险,所以只能更讲信用,反之穷人没有信用。
我相信动机,不相信有罪假说。
至于为什么更讲信用的人总是被支配,马克思早就证明过了:那是因为穷人不出卖劳动力就无法生存。
03
那风控看收入是不是错了?
根据以上逻辑,风控看收入就很不对了,都是穷人哪有什么收入。统计局数据显示,交税的用户也就占总人口的一成,不服务这些人没影响吧。
但现实是,每家做信贷的,风控都要用收入,除非他们拿不到。
可能真正的问题是,现在在做的主流信贷,是不是做对了?
真正需求这笔钱的人可能根本就不是主流信贷覆盖的人群,信贷做的都是本不需要这笔钱的人。对这些来说,看消费能力是合适的。
日本新世相里有一类典型的人,就是存在业绩指标压力的公司员工,他们为了完成KPI,常常会自己掏钱做业绩。尤其是那些有升职机会的人,他们更是会以负债冲好业绩,结果走向灭亡。
这些人为什么能获得贷款?这些人就不应该获得贷款。
消费信贷的主流人群不会是这类人吧?
我想到了几个词:飞蛾扑火、虎口拔牙、饮鸩止渴、自寻死路。
04
这就是次贷。
现金贷用户都是低信用的用户,用途很多都流向了黄赌毒,以及借新还旧。这些用户,很多都会逾期、赖账,甚至本身就是骗贷。谁来为他们买单?比他们更为优质的用户,用高额的利息,为这群老赖买单。这个暴利游戏中,吃亏永远是“老实人”。
可以说,消费信贷就如同一朵双生花,一边让一帮人(平台)瞬间暴富;另一边,却让一些人(消费者)陷入深渊。
好的时期,这个“美好”的故事可以持续。
但人们还款是因为别人都在还款,而一旦人们都停止还款,便很难再重新开始。这一点,现在正热的强制停贷潮是最好最新鲜的证据。
次贷的概念就不是看理想情况,也不是看正常时期,而是应该看压力测试,看恶劣情况下有多糟糕。除了头部少数几家,消费信贷,尤其是小贷,它就是次贷。经济一遇冷,疫情一冲击,就会覆水难收。
消费信贷当然不是天然是一个坏东西,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一种有效的工具,但是这有一个条件,你不把这个工具作为巨型武器去使用。当它发展太快太猛的时候,当次贷发展太快太猛的时候,会有人在担心吗?
05
扶贫还是逐利?
逐利容易扶贫难,信贷领域也如此。所以信贷不扶贫,只逐利。
几年前,网上流出了王健林到贵州丹寨县扶贫时的一段视频,徐刘蔚县长要求万达在丹寨的企业利润一份都不要带走,全部留下,声称由当地政府将资金按“普惠性原则”分给贫困户。
然后,王健林毫不客气地说,如果要搞利润,还不如每年固定给你五个亿,你自己去分得了,五个亿很简单,节约点成本就出来了,何必要脱了裤子放屁,累得吭哧吭哧地投资建厂。
王健林的想法是,在丹寨投资建企业进行扶贫,这样能做到长久。同样的,穷人要致富光有贷款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经营思路上的帮扶。
这种对企业家的严格的道德要求,非常不符合资本逐利的本性,几乎所有放贷家直接无视。但,万幸,并不是所有。
在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的官网上,能够看到很多受到帮助的人,有需要钱置办摄影设备的爱好者,有资金周转困难的葡萄园果农,有手机摔坏了要换但手头一时紧张的聋哑夫妇,有需要给孩子买奶粉但资金短缺的焊接工人。
我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被帮助,让信用成为梦想的助推力量,或许就是这个行业的终极奥义吧。
06
以上,就是几点乱七八糟的质疑和思考。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可以作为永远的座右铭,所以我们还得再说一下怎么办。
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说过,他认为一个持久得到别人信任的人,收入就越高。有比知识、技能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任。他们的团队在研究了农民工的收入以后发现,收入最高的人,往往并不是体力最好、技能最好的时候,而是最受信任的人。
所以,成为一个受人信任的人,非常重要。至于消费信贷,你不应该成为它的用户。
我信奉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和平台的期望反着来,因为平台希望你做的是对平台有利的,很少对你也有利。金融平台希望你是它的生息资产,故,不要成为它的生息资产。
#专栏作家#
雷帅,微信公众号:雷帅快与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风控算法工程师,懂点风控、懂点业务、懂点人生。始终相信经验让工作更简单,继而发现风控让人生更自由。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晴天发伞,雨天收伞。
对啊,只要用得对,贷款可能是穷人致富的唯一一条途径了
不过不得不说,看完之后发现穷人和富人的思维确实有很大的不一样。
“金融平台希望你是它的生息资产,故,不要成为它的生息资产。”很有价值的一篇思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