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0 评论 3189 浏览 0 收藏 14 分钟

不同的口癖彰显不同人的个性,但同一个梗被滥用,就会让人厌烦,最近全网盛行的“一枚呀”就是如此,本篇文章就来分析“一枚呀”这个口癖是如何在互联网传播开的,好奇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丰富多彩的口癖,能让人深化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而千篇一律的语言挂件,会让人怀疑大家是不是被宇宙恶魔制裁了。

不然真的很难解释,为什么一夜之间,全网都用起了“一枚呀”。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小姐姐一枚呀”配上一条光滑的丝带,脑子里很难不生成《撒娇女人最好命》里的隋棠,回忆起“怎么可以吃兔兔”的腔调。

美好的滤镜很快被海量实例冲垮,再看时已换上地铁爷爷看手机的面孔,在猛男们也用上了“一枚呀”之后,吸氧除颤迫在眉睫。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这个来路不明的“一枚呀”哪来这么大的杀伤力?

一、从Q群到互联网MEME的语言挂件“一枚呀”

也并不是来路不明。

“一枚:量词,相当于个,多用于形容形体小的物品。”

在“一枚呀”还没成为梗名声大噪时,用以形容形体小的物品,就是“一枚”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用法。

后来村里头也通上网了,网络发达了,普遍使用了,日常生活的许多词汇意义得到开拓,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一枚”也赶上了时代浪潮。

至此,“一枚”被注入了新的力量,多被应用于谦逊的自称当中,萌新一枚、菜鸟一枚、小白一枚……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QQ群的入群系统自我介绍,后来人们溯源“一枚呀”,就以这为发源地。

“来自X地XX星座的男/女一枚~”,每个五年以上QQ老用户都见过新人报到的风景。一个冰冷的群里,它显得唯唯诺诺,一个热情的群里,它换来一呼百应。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若干次版本更新后,这个语气微妙的新人报到销声匿迹,却在互联网埋下了一枚种子。时隔多年后,“一枚呀”语言挂件横空出世,一些怀旧的QQ用户才回忆起来。

再见已是陌生话语,它如今已经换上“三分讥笑三分薄凉四分漫不经心”的面孔,成为表里不一表情包生产大队缪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万memes梨花开。

透过合集可以看出人世间众生相,每个强颜欢笑的面孔,都是一份忍者神龟的造化。

随便抓一个出来参悟,不难领会“表面笑嘻嘻心里不爽”的思想内核。

人的理想状态,是将自我交代给世界,但是生而为人必须夹着尾巴,真实的情绪只能压抑。

当表情包外现出这一精神状态,人人都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时,谁不说一句“草,这不就是我?”

在一个朴实的句子后加上“一枚呀”,就多出了一份拿腔捏调,一枚呀meme因此散发出浓郁的阴阳劲儿。

化为表里不一memes的灵感后,“一枚呀”展现出了它蓬勃的生命力,在各种场合发光发热。

反映人类的精神状态、丰富了表情包库、增加了生活的乐子。如果保持着“艺术反映现实”的姿态,又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一枚呀”能成为长盛不衰的梗也说不定。

不过“一枚呀”并没有停在这里。

二、“一枚呀”精污的后半生

一枚呀表情包火了,又没完全火。

很多人将表情包收入囊中,而更多人把“一枚呀”当成了语言挂件疯狂使用,像散播病毒一样迅速地传染到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

不过,它不再局限与表现人们表里不一的内心。

当下最主流的用法,是以“XXX(事件/心情)的小哥哥/小姐姐”,配上语言挂件“一枚呀”,人们沉迷于用此梗分享生活,这一句式已经溢满朋友圈微博小红书。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不少追星的朋友们,还会挂上自家爱豆的话题,一句话描写哥哥的生活状态。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本来挺正常的梗,用多了之后再看,这个句式表情达意时,语义也变得含混起来,别人还得费心去思索一下这到底是个什么情绪?

“开心的小姐姐一枚呀”加个笑脸,是心情愉悦还是表里不一?

“生气的小哥哥一枚呀”加个“~”是真生气还是已释怀?

适度玩梗有益身心健康,但有的人由头到尾只讲这个句式,就会忍不住怀疑他们的健康。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自带的拿腔捏调,让这个句式应用到各种生活场景,比如糊弄人、聊天磨人耐心、概括段意。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不分场合玩梗的人屡见不鲜,每天都能在互联网邂逅一些怪人。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一枚呀”开始让人觉得窒息,因为滥用多了,再看这个句式时,就会觉得它表意上特别不真诚。

面对铺天盖地的玩梗,我合理怀疑互联网分享生活的方法已经全部死绝,只要不用“一枚呀”句式分享生活,就等同于没有生活。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久而久之,“一枚呀”造成的精神污染,让人的火气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只想一拳把恶意玩梗的打回娘胎,重修如何说话与做人。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除了精污,这个梗让人感到窒息的地方,还有它对个人边界的侵略。

每当看到分句和长句时,我总忍不住会犯病观察这些句子的语病。因此,在众多的“一枚呀”语录中,我时不时会偶遇一些莫名其妙的内容。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看多了各种语义重复逻辑混乱的病句,就能发现有不少人为了玩梗而发言,并且弄巧成拙。

如果说为了玩梗而发言还有待查证,那么“一枚呀”使用者对反感他们的路人追着咬,就让人怀疑这些人是不是沾点毛病。

有人公开表示对“一枚呀”的厌恶时,留言区招来的是一群贩剑的网友。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有人指出明知故犯的行为招人嫌时,也免不了玩梗人士的迫害。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目睹反抗者评论底下“不喜欢这个梗的小姐姐一枚呀”时,只想召唤在线问诊的名医来驱赶ky。

从最早的量词到令人窒息的语言挂件,“一枚呀”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张,屏蔽它的代价也就不断膨胀。

在“一枚呀”作为QQ群自我介绍时,可以忽略消息;它作为表里不一meme时,可以不用不收藏。

但它变成一个通用句式无处不在,就算你存心不看,上个网它也会自己蹦你眼里。

想要对抗玩梗的疯批们,只能用魔法打败魔法。

“一枚呀”是怎么成为年度精神污染的?

有的人固然取得了胜利,而更多人想到的,是尼采那句“你在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

其人之道太恶心,还治其人之身必先恶心自己。

破解“一枚呀”陷入了僵局,唯一的办法就是等这个烂梗去世,狂欢的人们消停下来,然后抛弃它。

人们受到烂梗的迫害并不是第一次,“不会吧不会吧”、“y1s1”、“绝绝子”都是著名的反面教材。

没有人会忘记被“不会吧不会吧”迫害的日子。当时提个问题,评论区就会出现“不会吧不会吧,不会有人还不知道XXX”,继而引发骂战沦为一个恶臭粪坑。

“绝绝子”也是,一刚开始只不过是个别人聊以自娱的口癖,互联网的妖风吹过后便广为流传,后来一群梗小鬼现学现卖,屁大点事都搬出来用一下恶心别人。

这些烂梗带来的黑暗时代已经过去,却给每个人留下了心理创伤。现在哪个不开眼的人还在“不会吧不会吧”,就让人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平平无奇的语言挂件,在创意或巧合的捣鼓之下变成新鲜的“梗”,火起来后被胡乱使用,引发路人反感,最后变成过街老鼠。

过犹不及,是这些烂梗的症结所在。

一个梗的消亡,背后是千千万万梗的新生。到了明天,又会有新的爆梗出现,它又要重蹈覆辙了吗?

作者:院办壁灯;公众号:跳海大院(ID:meerjump)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nJnGWFAeffei1xqOv5R9QA

本文由 @跳海大院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