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赚钱,“二舅”不是肖申克,下一份救赎靠“洗脸”
时隔近两个月,B站UP主“衣戈猜想”再次发布了一条关于“二舅”的视频,这让当初那个治愈“精神内耗”的“二舅”又一次被人们想起。只不过这次的热度没有之前高了,那么,下一个“二舅”,又会是谁呢?
时隔近两个月,谁还记得“二舅”?
9月20日,B站UP主“衣戈猜想”(以下简称“衣戈”)再次发布一条长达39分钟的视频,回应了关于“二舅”视频的诸多质疑。
在视频中,衣戈表示,视频发布至今,“衣戈猜想”账号的粉丝从90万涨至250多万,广告报价也已翻倍。截至发稿前,《二舅》视频的播放量达到超过4400万。
同时,《二舅》视频仅通过点击量获得收益,并未通过其他商业途径变现。
可二舅这个事件,终究让衣戈实现了破圈。
只是2个月时间,“二舅”最终继续存在于衣戈的世界里,和其他人再无关系。
或许,没人能简单描述出“二舅”突然成了爆款的原因;就和此前的《漠河舞厅》、张同学等诸多现象级网红一样。
可人家就是这么一夜之间红了。
01 谁是二舅?真不是肖申克
UP主“衣戈猜想”自己一开始都认为这只是一个10万+的视频,比起自己此前的千万点击视频来说,算不得什么,而且还可能掉粉。
此前,“衣戈猜想”一直在哔哩哔哩(俗称B站)上做科普视频,主要是历史类的,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显然和自己现有的100多万粉丝期待无关。
然而,或许太过差异了,反而让“二舅”成了亿级流量的全网当红炸子鸡,以能治愈精神内耗为名。
其实,没什么疗效,一个同时在网络上流传的特能说明问题:二舅刚治好我的精神内耗,又被朋友圈炫富的官二代周公子打回原形。
那么,这个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以下简称为“《二舅》”)到底说了什么?
《二舅》视频全片11分钟,作者用缓缓的语速,讲述得了“衣戈猜想”农村的二舅苦难却饱满的一生。
学业优秀,被称为天才少年的二舅,初中时因赤脚医生误诊,左腿落下残疾。他不愿再回学校,躺床上疯狂看了一年医书,无果,又在天井呆坐观了一年天空,“像一只大号的青蛙”。但在消沉过后,他最终用三天“看”会了木匠工艺。
自此做起木匠,承包了全村的活儿。除了智能手机、汽车、电脑这三样,他能修好“村子里一切有的东西”。
视频下方的热评中,有人说,这是视频版《活着》;
有人说,二舅倔强的昂头生活着,照亮当下迷茫的大多数;
还有人说,这就是真实的平凡,却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似乎诚如斯言,真的很治愈。正如“衣戈猜想”在视频末尾的画外音说的那样:都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胡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烂牌。二舅这把烂牌打得是真好,他在挣扎与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庄敬自强,令人心生敬意。“二舅的床下有一个几十年前的笔记本,笔记本的第一页是他摘抄的一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的,这条人生路最后通向的一定是胜利。”
突然,有了一种平民版《基督山伯爵》的既视感,就和这本名著最后那句一样治愈和励志:人类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这四个字里“等待”和“希望”。
只是,二舅没有肖申克的救赎,他平凡地活着,并快乐阳光,没有变成超人。
没有逆袭、没有逆来顺受,才是平凡人能找到的消除精神内耗的正确姿势。
02 有一种真实,叫泪流满面
人,最容易被什么打动?
真实。
《二舅》更像1980年代红火一时的纪实文学,但并不是。
视频火了以后,面对是否文学化、艺术化和戏剧化的质疑,作者的回应是: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事实上我还删改了一些听上去更具有传奇性色彩的东西,因为我不想搞得过于“一惊一乍”了。
这本质上和前两年在自媒体中流行、却最终被标题党和算法挤出内容圈的非虚构叙事一脉相承,只是变成了网民更容易接受的视频承载。
或许,这和当年央视的《东方时空》有着太多的相似,除了拍摄水平业余一点外,“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却有模有样到一模一样。
为何如此常见且当下不受待见的内容,火了呢?真的是治疗精神内耗吗?
诚如作者自己说的那般,精神内耗这四个字,本就是为了蹭流量而加上去的,原本片名就是《我的二舅》。
换成后者,或许就稀疏平常了。
但这也只是十万、百万流量的热度,不足以成就亿级流量、一网情深。
差异化,才是焦点。正如拉面哥、张同学以及更多反映农村真实一面的网红一夜爆红一般,非虚构叙事的题材很重要:一要能共情,二要有传奇,三要不远不近。
共情好理解,能够激发平凡人对故事里的真人真事的感情共鸣。这样的故事很多,许多纪录片导演擅长的就是在真人真事中激发泪点。
但这不够,此处必须有点传奇,但不能太离谱。
无数人都有二舅,可二舅大多太平凡,和自己一样:上学、上班、上房揭瓦,和上流社会无缘,最终只是成为被上坟的对象。
“衣戈猜想”的二舅就带有了一些传奇色彩和强烈的对比度:天才儿童和辍学的残疾人,村里的小木匠和一切都能修的能人,终身未娶和收养孤儿,以及66岁的自己照顾88岁母亲变成6688组合的生活真相。
这样的强对比度,使得二舅变得不可复制,比起《东方时空》里面目经历略显平凡的那些老百姓故事更有嚼头,更比主攻家长里短如湖南台《寻情记》里的一地鸡毛更让人觉得舒坦。
但此刻还需要第三点,才能成就一切。
03 你没住在村里,但不太远
新闻学讲求接近性原则,这个接近可以是地接(如同城)、可以是领域接(如漫画家),也或许是经历接(如老三届),但在非虚构叙事里却未必如此。
昔日的许多非虚构叙事如纪录片,过度聚焦城里人,而无论电视、报纸还是网络时代,最初一批为这些内容做二次传播的人,大多也是城里人。
“精神内耗”,无疑切中了当下大多数城市人的痛点,也恰恰说明了这一次传播中,作为二传手的群体特征:快节奏的焦虑城市人,太渴望有一种力量来治愈自己,哪怕暂时逃离一下。
可城里人凭什么“手动”去传播呢?
“太熟了、所以下不去手!”这么个和感情有关的句式,在传播中往往也有用:这些故事自己或朋友都有亲历,也就没了味道,因为可能发生在身边。
那么跳脱得远一点呢?
去记录遥远的地方的旅途和异域风情种的人和事,和探索、发现频道一样?
那时候又太远了,只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同样没有共情,只是稀奇。
不远不近,知道但不知所以然的农村生活,就成为了特别容易引爆非虚构叙事成网络热点的地方。
当然,类似《山乡巨变》这样宏大叙事,太主流、在新闻里烂大街的内容,不在此列。
这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流量密码,也是多年不涨价的拉面哥、不用滤镜真实记录生活的张同学和二舅之所以爆火的原因,不远不近刚刚好,有点传奇但不离谱,才能让凡人共情和传播。
你没住在村里,你想象的村里的一切,和视频里的大不同,稀奇但并非不可触及,看了视频也能达成一种沉浸感,似乎也就此完成了在村里生活过的成就。
至少不用如老三届那般上山下乡、战天斗地,身体轻松、心态绷不住了。
04 谁,会成为下一个“二舅”
二舅的走红,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尽管对于镜头前的二舅而言,生活不会有太多变化。
诚如创作者自己的劝寓:我以前看过山东的大衣哥和拉面哥,尤其是拉面哥从全网爆火,然后他们村整个乡镇被围堵得水泄不通,没一个月的时间所有人都走了,一地鸡毛。所以我不想让任何人找到二舅,就希望他安安静静的。
但对于互联网来说,一个二舅的高光时刻,很难超过30天,瞬间的感动很容易消退,但二舅带来的启发,却可能被看作是新的风口。
在大量焦虑内容、鸡汤文学与假性治愈功能作品的包围中,已经审美疲劳到药石无效的当代人,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但不用象王小波那般特立独行。
给城里人“补钙”,会成为非虚构叙事的一大走势,只不过确实不会变成让“二舅”们声嘶力竭地在直播间里叫卖农副产品那样。
此前,张同学实践过,谈不上成功,还会掉粉。
非虚构叙事会由此走出此前的牢笼吗?
也不会。
作为一个现象,二舅不可复制,非虚构叙事尽管可以找到更多能产生共情的人和事,但这样的治愈方式很容易出现抗药性,最终变成一地鸡毛的悲情展示。
好吧,知音体这样的东西,或许会成为部分有着深度流量焦虑和精神内耗的自媒体人,在非虚构叙事大旗下走向的最终结果。
谁,会成为下一个“二舅”!
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答案,因为不会有下一个了。
倒是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传播学意义下的可能:反流量操作,用差异化的方式达成一种爆发。
可这样的概率太低,就如人人都觉得文艺片才是一种极致的美,王家卫的作品更具有传世价值,可人们和流量的最终选择还是斯皮尔伯格和迈克尔贝的爆米花。
尽管许多人都喜欢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但那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只是一个美好景愿,就如作者海子本人的最终结局一般,没有那么田园诗一般的美好。
治好精神内耗的药方,永远都是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的故事去励志与共情,甚至于宣称被二舅三天治好精神内耗的“衣戈猜想”,在此后的内容创作中,也将不可避免的焦虑。
高处不胜寒,去过一个巅峰,就可能再也爬不上去了!这才是大多数真实故事的结局。
不过,乐观如二舅,总归还是会成为一个缩影,他没治愈任何人,但他自己从没有过精神内耗,所以不需要治愈罢了。
这才是一个在生活重压下坚韧的凡人应有的状态,不是一个脸谱化的人,不是一个活给别人看的人,更不是一个需要救赎的人,这才是“这个故事最美好的结尾”!
洗掉脸谱,洗脸直面世界,救赎也好、治愈内耗也罢,都会是清风徐来,也会是下一个新“二舅”爆款的起点。
专栏作家
张书乐,微信公众号:zsl13973399819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
本文由@张书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一个人最关心地永远是自己的故事,讲好老百姓的故事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