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改成“来啦”,是文字讨好还是基本礼貌?

7 评论 13228 浏览 35 收藏 14 分钟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沟通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门经久不衰的课程,尤其是在相对含蓄而内敛的中国,沟通能力甚至能和一个人的情商挂钩。“好的”改成“好滴”,“来了”改成“来啦”,“哈哈”表示敷衍,互联网上的语言规则越来越多。有人认为这是“文字讨好症”,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礼貌,你怎么看?

情绪是人类天生就有的本领,当使用文字沟通时,情绪依然会贯穿其中,这就是所谓的“见字如面”。从古至今,文字一直包含着情绪含义,以此成为沟通的基础。

在人人皆会线上聊天的时代,人们在打字聊天的的同时,也在无意中塑造了线上聊天的沟通生态。在生活、工作中都充斥着打字聊天时,字与字之间的情绪差异就被凸显,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语气含义,互联网聊天沟通话术已经悄然兴起。

一、没想到:哈哈和哈哈哈的意思不一样

五级互联网冲浪选手小李(化名)深知“呵呵”是无论如何不能说出口的“互联网脏话”,但没想到还是载在了“哈哈”上。小李的女朋友发了一张搞笑小猫动态图,于是小李回复:“哈哈”。但被女朋友说:“感觉有点冷漠、好敷衍、和呵呵就差一点嘲讽。”

小李百思不得其解时,被室友科普了一下:“哈哈和哈哈哈是两个意思,如果要表达开心一定要多打几个哈哈哈哈哈哈哈,十分开心还可以用恍恍惚惚红红火火。”

图:来源于百度知道答主@LC595523628

安安(化名)同样在打字沟通上遇见过麻烦,她刚开始进入职场时,打字沟通都保持着很正式的口吻,但总是有同事隐隐担心她有情绪,甚至一些职场中年龄较大的前辈觉得她不是很谦逊。

“后来组长告诉我说,除了邮件要保持正式语气以外,常规的同事之间打字一对一沟通,要学会用‘呢、啦、滴’这类的温和一些的语气助词。把不行改为不行呢,做完了改为做完啦,好的改为好滴,这样才能表达你的情绪与态度,留出情绪的余地。”安安说,“后面我也习惯了这样沟通,一些工作沟通的软件上,表情包很少,或者发一些表情包也不是很合适,多打两个字并不累,但是确实能解决很多摩擦的问题。”

有外卖顾客曾在网上吐槽遇到的听障人士骑手沟通十分没有礼貌,语气生硬。

顾客表示,感觉“服务态度不好”,“多少有点不礼貌”,“很不舒服”。被有相关知识的聋哑人学校老师科普,说因为听障人士的语序和表达和正常人不一样,能够拼成完整的主谓宾就很不错了,如果用很多形容词或者感情类的词汇他们是无法拼出来的,很难表达出感情。这位老师表达道:“平时上课他们说出来的都是老师,黑板,我擦,夸我吗,这样沟通的。”

如果没有这位老师的科普,可能很多这类的特殊人士就要被误解了,这就是互联网聊天中文字的力量了。

显而易见的是,文字本身确实是带有感情,除了一些无法使用感情词汇的特殊人士外,普通人却是多少都有一些打字沟通的智慧。

利用一些语气、感情词语来提升表达的确定性,避免拿捏不好态度,让对方想多导致一系列不该有的摩擦,这点几乎已经成为互联网冲浪选手们的必修课。

二、镜面现实:互联网话术同样存在着多面性与排他性

场域就是人域,不同的沟通关系中,沟通话术也会随之有所不同。为了避免格格不入,大家的话术会随着关系而有所不同。

这点不仅在线下成立,在线上聊天也同样成立。同样表达收到了的意思,对待不同角色,前文提到的安安现在会选择不同的词语来回复。

安安表示,她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对不同的角色使用不同的语气与沟通话术,但这样只是还原了现实沟通的语气而已,“无论是现实还是网上,我都是回复老板收到,绝无可能给老板扣个666吧”。

其实,类似这样的话术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既充斥着对待不同角色的多面性,又自成一套规范,对此甚至有很多网友做了一些总结万能模板,以此来应对各种沟通问题。

自从社交关系“上网”后,经由键盘或手写转换成的文字“发送”出去就等同于从自己的口中说出来。

在日常生活中,说话者可以凭借语气用同样的词语表达不同意思。大多数人际往来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也确实往往需要“听”而非“阅读”来理解。但隔着手机、电脑屏幕的人们却因为距离而更难以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也更难理解对方想表达的感觉。

因此合适的沟通话术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那些不可言说的感觉可以通过“约定俗成”的语句被表达出来,这样多面的话术便被大众使用和创造。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话术的兴起,也带来了排他性。

语言天生就带有趋同性,在群体的交际交往中,同类的语言交际行为,以及对同一种语言的态度、情感、认知等心理活动取向,都能帮助人们从个体融入群体,或从群体脱离成为个体,语言认同的推动使得群体达成。

对于一些中老年人来说,“呵呵”“哈哈”以及“微笑脸”的特殊含义,是很难理解的,更不会有人特意为他们去解释,这使得大多数年轻人面对长辈给发来的呵呵,微笑,总是在心头淡淡的掠过一丝尴尬。

为此,甚至有一些教师培训专门培训回复词语的雷区,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效率,确保大家都是同频同类,提升群体意识。

而不同的小众圈子,也有自己的独特话术来沟通,很多年轻人会利用话术的多面性来选择自己的群落,排除与自己“风格不符”、“无法交流”的网友。

如汉服圈中制作簪子首饰的小姐姐被称为“簪娘”,注重汉服规范性的自称为“形制党”,或者饭圈女孩将喜欢的爱豆称为“本命”,将团内最小的人称为“忙内”。

这些话术自我构建成了一个圈子围栏,享有一套独特的社群规范、话语体系和规则,在潜移默化中区分开了不同圈子的人群,排他性很强,不能理解字词含义的人几乎无法与圈内人完成足够深入的的沟通,以此来形成封闭性和私密性。

很多互联网人也应该深有体会,不同的大厂甚至有自己不同的互联网黑话,以此完成一种排他性沟通,提升群体沟通的门槛。

这些不同的话术将个体塑造成了某种特定类型的人,并且对同群体保持高度的认同,进而表达出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

这似乎是一种现实的镜面投射,还记得那句朗朗上口的“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吗,本意其实是这种土匪间的黑话形式,换了一张脸又继续游走在互联网社会中。

三、非用不可:文字讨好还是基本礼貌?

沟通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门经久不衰的课程,尤其是在相对含蓄而内敛的中国,如何沟通以达成目的更是人人都想学习的重要法门。当把沟通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其实只是手段变了,内涵、方法、习惯几乎都没有改变。

谄媚的表达不会因为上网就变得富有攻击性,愤怒的情绪也不会因为远距离沟通就消解殆尽。

由于互联网的深度普及,携裹大众逐渐适应顺从起了这种互联网话术风潮。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用这些互联网话术是为了从情绪上讨好对方,而还有人说所谓的“沟通话术”就比如中介销售都是固定模板,为的就是通过与你沟通达成最终的销售目标,还有人说这属于基本的礼貌,就与当面沟通面带微笑是一样的。

其实,无论是讨好还是礼貌,都是从个人的目的角度出发的。使用一些互联网话术来减少摩擦、增加好感、圈定群落,与线下学习沟通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有自己的沟通目的,而非纯粹是出于一种直觉或天性。也不用给这些话术扣上一些乱七八糟的帽子,话术只是一种理性简单的工具,运用话术的人所抱有的想法赋予了这种工具意义。

四、结语

为沟通效率而生的工具,依然会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迷失。大多数的话术诞生之初,也都是从现实角度来说,为了更简单直接的达成沟通目标。但在这过程中由于情感的复杂性、人类的社会性,也衍生出来了各种话术的固定意义,这反而又成为了沟通的门槛。

从火星文,到今天的“呢、滴、啦”体、“圈子文化”、“互联网黑化”,最终都并没有提升沟通效率,反而增加了学习的成本与门槛。

沟通最难的是双方的真诚与信任,而在貌似开放了精神世界的互联网上,种种话术的门槛与多面性,混杂着利益的基准,都决定了大家的沟通无法做到透明高效,这也许从来就不是互联网工具该解决的问题,而只是一种历史的重复。

互联网上的沟通话术也必将随着互联网对生活的深入渗透,而类似于真实社会重的话术积累一样,逐渐呈现出更丰富的社会情态。

本文由 @瑞瑞女士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banner图太有意思了

    来自广东 回复
  2. 我觉得:好的呢,在阴阳怪气

    来自广东 回复
  3. 呵呵

    来自上海 回复
  4. 哈哈哈哈哈是这样的,现在跟人聊天总喜欢一句话加几个哈哈哈,总害怕对方会误解我聊天里的情绪🙊

    来自江苏 回复
    1. +1.

      来自上海 回复
  5. 互联网沟通话术逐渐渗透到许多人的生活中,不懂不融入似乎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有些确实对活跃气氛有帮助,但以话术敷衍应付的也大有人在。

    来自中国 回复
  6. 的确,哈哈,一般都是礼貌性回复,已经成了一种普通的词,很难表达快乐。可能以后,就要用更多的哈字来表达自己的快乐了,哈哈哈哈哈哈越长,表达得快乐越多。

    来自甘肃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