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尾款前,再复习一遍商家的那些定价套路

4 评论 10875 浏览 54 收藏 15 分钟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双十一预售已经开始了,今年你还在激情下单吗?消费者就算身经百战,有了八百个心眼子,也抵不过有千万种套路的商家。算尽各种优惠,觉得胜券在握,还是被商家反薅了一把。所以,在付尾款前,不如来复习一下商家那些定价套路吧。

新一年的双十一已经开始了,虽然这一年已经尽量克制消费,但总有些必需品要在网上购买,又到了囤货的大好日子,有羊毛可薅还是要薅一下的。但是在冲刺起跑之前,我们有必要复习一下往年的商家定价套路,势必过一个实惠的双十一!

一、也许我不在意9毛钱,但不能失去好多9毛钱

经常网购的同学们其实对这种9毛钱收尾定价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同学早已了解这种套路。

很多心仪商品定价并不是整数,而是在定价后再加上5-9毛钱不等,这种不超过1元的价格,往往给人一种价格相对较低的错觉,一些非网购资深玩家可能会觉得买东西也就不差这几毛钱了,但往往就是这种几毛钱几毛钱的累加,最终就要多付很多钱。

尤其是在外卖平台、生鲜平台上,往往单次的消费金额不会超过50元,但当你购买了个X.9元的商品,就不知不觉积累到了4.5元,就占据了总预算的约10%,在多次购物中不知不觉的多消费10%,消费者的损耗其实还是很大的。

这些相对便宜的小商品,比如9.9元、8.9元这类,确实会让人感到价廉物美,但多个累加下来,还是会让人感到剁手的痛苦,而一些大件商品更如是,更容易让人感受到9字的魅力。

比如,2999元和3001元虽然只差了2元钱,但前者就是让人更有购买的冲动,商家也当然是更为愿意让利两元而获得更多的2999元订单,故而线上的数码电器等高金额产品,往往更喜欢用整数9作为尾数。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非整数是非常让消费者有错觉的价格数字:

首先,精确定位到几元钱几毛钱几分钱,给人一种已经是精确计算后的最低价格的错觉。其次,以9.97元和10元来举例,虽然只便宜了3分钱,但这种定价法还给人一种价格偏低的感觉,顾客也会心理默认其价格下降的幅度更大,在估算总消费金额时也更容易把总价估算得更低。这就是商家常用的非整数定价法。

这种定价法早期主要是商超在大面积使用,但电商发展起来后,将这种定价法彻底发扬光大。网购资深用户几乎都曾购买过9.9元包邮的商品,在一些连锁性的生鲜、外卖店中,这类的定价配合满减等手段,能够有效的模糊用户的消费金额预期,达成让“消费者消费更多钱”的目的。

但很多网购资深玩家已经充分领会了一种立刻打败“非整数定价法”的手段:将尾数9四舍五入进一位,以此估算最终购买价格,心里的价格预估会更为清晰,这次双十一,大可以试试。

二、为啥我辛辛苦苦凑满减,越凑单花的越多

双十一最吸引人的不仅是商家自己的定价,还有各大平台提供的大额优惠券,或者跨店满减。动辄299-100的优惠券,或者满200-30的“到手85折”,确实让很多人心动。但其实这里面也是有心理错觉的,疯狂凑单的人们可能会因此花的更多。

前文提到的“非整数定价法”则其实归属于一个大的心理学概念,名叫“错觉定价法”。而错觉定价法中还包含其他的定价方式,其中有一种叫做“整数定价法”。即价格总是整数,以0为末尾,如1000元,150000元等。

这种整数定价法虽然失去了9作为末尾的“实惠感知”,但也有其独特的意图。

首先,这种定价法往往更能让消费者感到消费满足感和荣耀感,也便于口头宣传和对外夸耀,因此一些高级品牌和奢侈品牌会使用种定价方式。

比如一款高奢包包往往会定价为120000元,而绝对不会定价为11999元。这样做即是为了体现产品本身的高端感、不轻易打折的高门槛感,也是为了便于一些用户在讨论这款包的时候,脱口而出“花了一万二买的”,而不是”花了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买的”。

其次,如果你觉得网购绝对不会花这么一大笔钱,也就避免被“整数定价法”套路,那你就大错特错啦!

现在最流行的节庆期间跨店满减,实际上就利用了人类(尤其是花了7元会给店主12元再找回来整5元的中国人)天然爱凑整的心理错觉,凑整后再获得一些便宜,不仅能够给人极大的心理满足,更是让人不知不觉就多掏了一大笔钱。

很多网购同学即使到了最终付款时发现早已超预期预算,也会因为凑满减的不易和凑足了再丢导致的“便宜”失去感,根本不会放弃购买其中的任意一件物品,最终咬咬牙提升了自己的消费额。

再举个例子,我们常常能收到的99-10、299-100的优惠券,其实就是利用了前文所提到的非整数定价法使用99元、299元等错觉数字降低用户对整体购买金额的抵触,再用整数定价法使用10元、100元错觉等数字让用户感知到爽快大额的优惠力度,这种心理错觉非常容易让人冲动下完成大额消费,而且还心满意足。

跨店满减则更为刺激,明明能给你一个干脆利落的“85折”,但却一定要你凑满200-30。为了凑零成整,人们往往花费更多的钱,以此来获得实惠和满足,平台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对于这种手段,消费者能做到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迷信凑单更划算,而是选择自己实际需要的商品,即使没有凑单到一个可以满减的整数,但只要没有在此花更多的钱,就是自己的理性消费,就值得庆祝。

要知道囤货虽然好,但是如果没有物尽其用,甚至是因为有大量囤货而开始浪费,那么最终就丧失了省钱的目的。

理性的消费方式并不是什么都不买,而是能够保证所有买回来的东西都能物尽其用。

三、减配减量再减价,便宜了又没便宜

21年开始,国内兴起了一阵“国产彩妆热”,国产品牌逐渐兴起,由于价格相对低廉,通常购买口红、眼影等不超过百元,质感却不输大牌,而受到很多初学者和学生党的青睐,风头一度盖过一些大牌品类,甚至有个别品牌已经决定赴美上市。

但很快,就有一些更为敏锐的彩妆消费者发现了问题。

某品牌唇彩定价只有60元,但其容量也只有2ml,每1ml定价30元,对比定价220元但容量达到10ml的大牌,不仅没有便宜,反而更贵了。再比如某品牌散粉非常有名,计算到具体每克的价格,也远高于香奈儿、LM罗拉等一线彩妆品牌。

类似这种减量再提价的手段在国产彩妆品牌中屡见不鲜,对于一些囊中羞涩本就想购买一些平价好用产品的消费者来说,这其实是一种隐形的割韭菜行为。

这就是“错觉定价法”中的最后一种方法,叫做“拆零定价法”。顾名思义,拆零就是把原本一个大的产品分割成若干的小份再定价,降低购买门槛,让用户能够产生“便宜”的错觉,其实价格还是一样。

这种方法早期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降低购买门槛,满足能够让更多的用户使用更好的产品的初心。但用着用着就变味儿了,变成了割韭菜的利器,商家往往在降低容量的同时,提升价格,导致“减量再加价,总之算低价”的情况。

有一些商家,会利用节假日活动期来做买一送三、买一送六等听起来非常有噱头的活动。这种活动也同样利用了“拆零定价法”,但是更为巧妙。

如果送的是同一商品,则用户心里不自觉地就会将当前的价格分割成若干份,降低了对高价的望而却步感,不知不觉就多买了几件同一商品,大幅提高了自己的预期消费额,而商家也能借此机会提升整体流水收入。

还有的商家则选择赠送“小样”,这种小样实际容量并不大,却很能“撑住场面”,给人一种收获满满的错觉,并且还会把具体的容量相加,为消费者汇算出一个非常值得购买的价格,让消费者忍不住为其买单,这都是“拆零定价法”的效果。

但其实,很多很多小样对比正装的使用感差距非常大:试想同样是使用防晒乳液,一个人只需要开关瓶子挤出来在手上,而另外一个人却要撕开小样包装挤在手上,为了物尽其用又不得不用力挤好几下,再将小样包装丢掉,甚至很多小样要连续使用几天,就只能暴露在空气中,没有瓶子等予以保护,沾上室尘等不干净的物质;或者是消费者为了将小样灌装到正装瓶子中,又导致了种种损耗。

面对这种“拆零定价法”,消费者最需要关注的就是“使用时长”和“使用体验”。使用时长指的是决定要使用这款产品多长时间,使用时间越长,那么购买的容量就可以越大;使用体验则指的是购买产品时除了关注其容量,还要关注购买回来的使用感受,对于一些送的可有可无的礼品或使用感不佳的小样,当放则放。

四、结语

破解种种套路,并不是本文的最终目的。在合理的时间购买合理的商品,在活动期仍不乏理性,能帮助大家更好的规划每一笔钱的正确流向。

我们既不用“理性消费”暴打“消费主义”,也不用挑起“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对立。规划好消费中的每一笔钱,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舒适、富足、快乐,才是消费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电子商务兴起的初心。

本文由 @瑞瑞女士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芯片产品经理

    来自广东 回复
  2. 拥有自己的思考,不随大众潮流,不标新立异,坚持绿色消费,理性消费,按自己所需购买

    来自湖南 回复
  3. 理性消费,双十一啥也不买,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控制自己

    来自江西 回复
  4. 定价也是满满的套路,学是学到了,那种“隐形的割韭菜行为”也警醒到我了。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