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P7/P8”泡沫

3 评论 3601 浏览 10 收藏 22 分钟

作为互联网的P7P8人,在升到一定的职级后,他们将会面临的是什么?对于他们而言,目前在焦虑与担忧什么?本文分享了几位互联网大厂P7P8人的故事,并在这样的困境中,重新整理自我,整装待发,打出差异化优势。

前段时间,几位做数据的P7P8(以阿里的职级作为衡量尺,来源于不同的互联网大厂)找到我,表示现在焦虑到不行,急需咨询一下未来的职业规划。我还蛮惊讶,毕竟拿着总包百万的年薪,相比于现在校招惨烈的厮杀,其他行业平平的薪资,虽比上不足,但总不至于焦虑成这样。

他们从大学毕业后,一直都在互联网大厂,一步步稳扎稳打,升职到P7P8,一直都挺优秀,靠自己实现了年薪百万,也是身边朋友羡慕的对象。

但这两年,风向就突然不对了。最开始是股价的持续下跌,有些阿里人把股票拿着当传家宝,传给自己的娃,没想到捂着捂着,股价腰斩都不止,想着互联网受到打压也正常,以后股价总会涨回来的。

结果到现在,内部绩效更为严苛,饭碗开始岌岌可危,降本增效这四个词就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悬在头顶。一轮又一轮的裁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回顾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除了大厂光环其实也没啥竞争力,好像除了螺丝钉就是工具人。

虽然薪资看上去还是蛮多的,但潜在的危机,说句四面楚歌,真的一点都不过分。

一、看不到的晋升

一位阿里的朋友告诉我,大学毕业从P5开始做,认认真真做事,升职到P6基本没啥问题。再努力点,工作个六七年,一般也都能升到P7,但再往后,好像无论是升P8还是P9,就感觉突然被卡住了。

由于现阶段互联网大厂纷纷降本增效,晋升变得愈发困难。身边的几个pointer悄悄跟我说,今年他们公司的无论是数据还是产品、运营岗位,P7P8的晋升名额少得可怜。

往年无论是自己提报,或者领导推荐,只要符合要求,至少能上晋升答辩场走一遭,试一试说不定能成呢。

而今年在晋升答辩之前,破天荒的要在公司范围内筛一轮晋升提名,再走答辩流程。很多入职互联网的资深人士表示,过去无论是发展好或者差,晋升难度从未如此之大。

而相比于晋升名额的缩减,另一个现象在互联网的分析类岗位则愈发典型:

刚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又进入了下一阶段的工作,同时还要帮其他同学和部门解决问题。

像极了救火队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获得了身边同事的无数好评,但职级却依然停滞不前。慢慢地,你的职级与年龄逐渐开始倒挂,你开始步入中年危机。

你无数次的问题自己,明明那么努力,却为什么一直原地踏步?

付出的努力并不等于工作的价值。

互联网人不妨回顾下自己七八年的工作生涯,是不是大部分工作都是为了短平快的完成任务,缺少更大、更复杂的工程,缺乏可以逐步迭代,精益求精的项目?

这样的工作产出价值自然就很有限。

短平快地完成任务,会被老板下派更多的任务,而更多的任务,又会挤占思考的时间,更难有时间完成复杂性的工程,就好比笼子里的小白鼠,跑的飞快,但离目标却越来越远。

即使偶尔有灵感和想法,但你的时间已经被细碎的事情挤满,就像一个流水线的工人,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只能给领导留下一个踏实肯干的印象。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似乎更为明显。

有次,我跟一个大厂的同学闲聊,他跟我说同样的P9级别,一个是土生土长的互联网人,一个是从麦肯锡跳槽过来的,他感觉两个老板的受欢迎程度完全不同。

某次的高管汇报会,几个团队都做了汇报PPT,土生土长的互联网人,写的PPT很是实在,对业务的结果有清晰阐述,但总让人感觉不够高屋建瓴。

而从麦肯锡跳槽来的P9,同样是汇报,会运用到一些外部竞对数据,一些结构化的拆解和分类。让人一下子觉得材料的格局被打开了。

而在关系网的建立上,土生土长的互联网人,确实能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管得很好。而从麦肯锡跳槽来的P9,硬是把一个原本业务关联并不强的P12变成了自己的sponsor,而他经常讲的一句话也是:“那个部门我挺熟的,可以去聊一下,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性。”

土生土长的互联网人,相比于咨询和金融背景的同学,在往高P晋升上真的有劣势。

咨询和金融,锻炼的是结构化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能更好地向老板展示业务价值。除日常合作的上下游部门外,咨询背景的同学也更愿意结交人脉,形成自己的关系网络。

越往上走,越要体现价值。越像是一个销售,把自己的业务成果推销出去。工作做得再好,如果没有sponsor,没有业务价值,也只会被湮灭在晋升的浪潮之中。

二、跳不出的门槛

往年在大厂晋升不上去,不少人都会选择跳槽。甚至有些小伙伴,工作两三年就会主动寻求跳槽,毕竟跳一次,升一职级,涨个30%的薪水,都是稀疏平常的事。

而在今年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内的跳槽变得尤为困难。一方面是因为相关岗位变少,难以产生高溢价,另一方面,相比于高薪,大家更看重稳定,毕竟有些公司还搞起了试用期裁员的玩法——招聘员工开展工作,试用期满6个月后离职,再招新的一批。

况且,不少互联网小伙伴也厌倦了996ICU,厌倦了互联网文化和节奏。因此,每次我做职业规划的直播,都会有不少互联网小伙伴,问我怎么转型到PEVC,怎么转型到外企,怎么转型到大型集团做数字化。

这个问题,我曾不止一次的回答过。互联网所需的能力模型,跟其他行业并不怎么匹配,互联网的工作经验,更具聚焦于互联网业务本身。

比如同样是分析师岗位,互联网的商业数据分析,侧重于业务策略和用户增长。而金融领域的分析师,更多的是站在行业角度,关注商业模式的变化和行业的未来发展。说实话,几乎没有纯互联网商业数据分析师,转行成为金融研究分析师的案例。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听说你不想在互联网卷了,想转行到咨询或金融(PEVC)?》,详细阐述了咨询金融和互联网的差异。不少小伙伴看完,直呼真实。

然而,哪怕同样是在数据领域,其他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跟互联网截然不同。

比如快消零售类行业,很多时候看的不仅是用户增长和营销活动相关的流量和用户管理,公司会很关注竞对的最新动态和行业的商业趋势,各个品牌的收入利润费用,每次直播的边际贡献,而这些并非互联网分析师的关注重点。

再比如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其最关心的是每个地产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预算,资金的周转和负债水平,而这些分析更聚焦于财务侧,而非业务侧。

很多互联网的小伙伴觉得自己拥有大厂的数据分析经验,可以转行去传统企业做数字化。然而,很多传统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从0到1搭建企业数字化的综合人才,并非一个单一技能的分析专家。

我见过很多数据分析的小伙伴,了解一下业务需求,问数仓要一张表,便开始刷刷刷的取数,做报表做分析。不了解数据的全链路架构,不了解数据治理和质量,不了解市场上数字化产品和选型标准,只懂得分析框架和取数方法,并不能胜任数字化岗位。

而这些传统企业,更需要具有甲方大厂和乙方咨询背景的同学,帮助他们真正推动从内到外的数字化改革。

前段时间,我跟资深猎头顾问Florence做过一场直播,《外企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化人才?》,Florence就直言不讳的谈到,互联网和外企数字化人才的差异。

相对于互联网而言,外企更倾向于综合性人才。具体来说,互联网发展比较快,本身数据体量也非常大,所以在某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需要更加专业化的人才。因此,互联网对员工的期待可能就更偏向于流水线的一个模块熟练工。

但在外企在招聘时,其面试的轮数一般较多。它对候选人的要求实际上并不低,因为它是比较专注于把每一个职员当作一个专业人才去培养,并且希望把他们逐渐推向管理者的方向。因此,员工需要参与项目从设想到落地的全过程,其也更看重员工的项目管理和沟通协调能力。

此外,我曾与不少外企的数据负责人交流过(欧莱雅、LVMH、Kering、罗氏、特斯拉等),我发现他们在招聘人才时比较在意的是:外企思维。

因为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久了会形成互联网本土化思维,这与外企文化下的思维是很不同的。小到一个沟通协调,大到个人价值观,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我曾亲眼见过,一个互联网小伙伴入职外企一周,就和同事发生冲突,吐槽这帮人太过慵懒,做事进度极慢。站在外企同事的角度,又会觉得这位互联网来的人,太过激进,让人很不舒服。

所以外企HR招聘互联网人才的时候,都会看看是否有留学经历,曾经有没有在类似的外企工作过。害怕招进的人水土不服,也害怕“鲶鱼“化。

当然了,哪怕是从互联网转行到一些头部外企,也要考虑是否能接受薪资待遇上的落差。一个比较资深的P7或者P8,很大概率总包是税前百万,但哪怕转行到头部的快消品外企,相同工作年薪和背景下,可能也就税前七八十万。

其实,无论是去外企,还是去咨询,或是去传统企业做数字化,能否成功转行已经是一个大问题了,还要在心理上能接受薪资上的落差,换做是谁,都会异常纠结,而往往人生的机遇,就在这些纠结中错过。

以退为进,可能才是解决困境的最佳解决方案。

三、躺不下来的人生

晋升又不上去,转行又有门槛,自然而然,很多资深的P7P8就在思考如何“躺平”。

而在互联网行业,想躺就能真的躺下来吗?

361的绩效压力还是很大的,毕竟连续两年3.25的绩效,大概率就要被劝退了。而如果业务线不给力,则整条线就可能被裁员。

而在三四十岁的年纪,又要顾娃顾家,又要赚钱养家,精力显然不如从前这么充沛,也确实需要占个坑位躺一下。

因此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在这种进退维谷的环境中迷茫彷徨。但可悲的是,人生往往是在“温水煮青蛙”的环境中,丧失机会。

上个月,我与几个互联网的校招面试官做了一场公益分享,关于校招的九死一生,当大家聊起校招就业市场时,深深地感受到一丝绝望的气息,暗自感慨,如果当年的自己,放在如今的校招环境,成功率究竟还能剩几成?

现在的大厂校招,不仅要求学校985硕士打底,项目经历丰富和学习成绩优异,更需要有大厂的相关实习经历。更重要的是,现在大厂的数据岗位招聘,越来越像咨询,校招生既要有结构化的思维逻辑和框架,也需要有一定的商业sense和互联网概念。

即便是苛刻到这种地步,这样背景的校招候选者,还是一抓一大把。

试想下,等这批优秀的新生代成长起来,曾经跟着风口起来的“幸运人士“还能一直幸运下去吗?

我想,作为职场老油条的P7P8,不担心被卷死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实,数据类岗位和工程开发一样,说到底就是一门技术。技术的稀缺决定了人员的高薪,而技术的迭代又决定了人员的更替。而这便是“快速损耗的螺丝钉”

技术是一种工具,并非一种资源和经验,而工具,便可以快速复制和迭代。

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的数据类岗位,在五六年前数据分析稀缺的时代,可以速成和转行的原因。毕竟绝大部分的分析框架和思路,都是以GMV和用户增长为核心进行分拆和解构的。

相反的,市场上数字化人才,特别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落地的人才,在竞争日益激励的就业市场仍然稀缺,其核心原因便是资源和经验。

这类岗位就好比律师、医生和销售,一方面要有相关的人脉资源,比如,推动数字化落地时,需要招聘优秀的数据人才,寻找有案例的咨询公司,引入合适的数据产品。

另一方面,需要有相关经验累积,特别是具有乙方咨询公司和软件厂商的落地实施经验,因为不同的公司,行业不同,现状不同,需求不同,内部格局甚至企业文化都不同,而这些极其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便只能依靠经验去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

不妨告诉大家,现在国内很多上市集团招聘数字化负责人,纷纷找我要人,开出200-300万年薪,都很难招到一个合适的人选。

四、回不去了的家乡

身边不少P7P8的小伙伴,其实都想过这最后一条路,回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回家乡找一份数据相关的工作。这两年,我见过太多的小伙伴,想要从北上广深杭,这些传统大厂的根据地,回到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南京等二三线城市。

我曾与一个湖南老家的大厂分析师聊过,他说他真的非常想回长沙,吃得又美味,房价又亲民,唯一却最为致命的问题,便是“数据相关的岗位太少”。

他说他非常羡慕那些能回老家工作的朋友,之前有开发的同事,跳回长沙三一重工去做数据开发,虽然三一重工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大,但好歹是平薪回家了。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数据开发,数据架构,数据治理这类岗位的需求,远远大于一个互联网数据分析师。毕竟很多传统企业连ERP信息化还在规划和发展阶段,只有一步步把数据建起来,才有分析角度和方向。

所以,作为一个数据分析师,想要回二三线城市,更是难上加难。

当然,除了没有合适的岗位,其实更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内心的纠结。

我曾问过一个年薪百万的P7的小伙伴,现在有两个选择,你选择哪个,在大厂年薪百万做螺丝钉 or 回老家高职院校教大数据?

其实,那个大专学校的大数据专业,在宝鸡当地,给到税后一万的工资(所有奖金加起来),真的着实是不低了。

这位小伙伴只想了两秒钟,便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肯定选择留在大厂做螺丝钉。毕竟转行到外企和咨询这类看上去高大上的岗位,都面临降薪的纠结,更别说回老家,薪资直接跌到脚指头。

同样的问题,即使是问那些经历互联网红利,通过股票和期权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得到的回答几乎也是类似的,除非是真的要追求不一样的人生,否则最终还是在这个“既想躺,又得卷”的循环里往复。

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失去一个东西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一个东西的喜悦。

回不去的家乡,隔着的不是一张机票,而是梦想。

结语

今年的脱口秀大会第五期,有一个主题是“躺和卷怎么选”,脱口秀演员鸟鸟一针见血地说,这个题目营造了一种好像我们有得选的假象。但事实往往是,卷又卷不动,躺也躺不平。

我想包括我在内,应该不少小伙伴都有鸟鸟的这种共鸣吧,“我这个人就是躺的时候想卷,卷的时候想躺,永远年轻,永远左右为难”。

其实类似P7P8的困境,不仅是在互联网数据岗,在其他行业,在其他岗位上依然存在。职业发展虽然会有小波折,但理应是持续向上的过程,很不幸的是,真正的Work life balance并不存在。不断地打磨技能经验,不断地形成差异化优势,才是职业发展的正道。

我希望有一天,我对生活的态度能像生活对我的态度一样~

作者:空白女侠;公众号:空白女侠(ID:kongbainvxia);

本文由 @空白女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市场最大的误解就是:“这个行业你没有做过,你做不了!”这只不过是图省事的方式罢了,更低成本的使用员工。如果张晓龙未做过微信时去面试社交类产品的负责人,人家会怎么说:“你没有社交类产品经验,我们不用。”分析业务需求,是产品经理最基本的业务能力,好比一个将军打探军情、查看地形、了解自身实力、了解国际态势,我相信韩信到今天来统帅三军依然能战必胜攻必取,没有什么驾驭不了,so easy!为什么没有计算机行业背景的郭士纳能带领IBM重新走向成功! 有一套底层的商业逻辑支撑。那么些P7P8真的就不能跨行业分析业务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吗,不能为这些公司降本增效吗?

    来自重庆 回复
    1. 说的好,我觉得每个传统企业都该招一个全职产品经理,便于和乙方沟通需求。

      来自四川 回复
  2. 人生就是不断地去进步,不论在职场还是在个人生活方面,不断地提升自己总会让自身得到价值的提升

    来自河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