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马斯克

0 评论 2948 浏览 7 收藏 40 分钟

作为一个走在科技前端的人,马斯克到底有多大的潜力呢?本文通过介绍马斯克和他的三家有代表性的公司在做的事情,帮助我们透过马斯克和他在2022年之后创办的公司们,一窥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

今天聊个不一样的话题。

这几天随着ChatGPT的火爆出圈,我被科技的进步着实震撼到了,这家伙完全能听懂我在说什么,并且能给出一个非常靠谱的答案,这可能是当今世界最牛逼的自然语言问答式AI。

在感叹科技的进步之快的同时,更伟大的是让这一切发生的人。今天要讲的就是ChatGPT所属公司OpenAI曾经的联合创始人——埃隆·马斯克。

由于过去二十年人类的科技发展实在太快了,我们在神经科学、基因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都有着重大突破,像Google、Facebook、Apple、Amazon、Microsoft 等科技巨头也都是在这段时间崛起壮大的,而马斯克用科技改变世界的步伐比这些巨头还要快。

如果人类真的会在二十一世纪抵达奇点,那么马斯克必然会是这个过程中极为关键的角色。

马斯克大学时期的专业是物理学和经济学,在1995年创办了软件公司 Zip2,并于 1999 年以 3 亿美元被 Compaq 收购。接着他又在 1999 年创办支付公司 X.com,这家公司于一年后和其竞争对手 Confinity 合并并改名为 PayPal,最后在 2002 年以 15 亿美元被 eBay 收购。

截至 2002 年为止,马斯克就是一名透过科技创业迅速致富的企业家。但是在 2002 年以后,他拿着他赚的钱做的每一件事,才真正让我们看到什么叫疯狂。

如果要总结 2002 年以后马斯克的目标,就是一句话:延续人类这个物种。在通往这个目标的道路上,我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家比马斯克具备更强的实践力。

我认为去写一个走在科技前端的人的视角和宏大蓝图,能让我们看到人类有多大的潜力。因此这篇文章,我将介绍马斯克这个人和他的三家有代表性的公司在做的事情,并且加入一些我自己的想法,帮助我们透过马斯克与他在 2002 年之后创办的公司们,一窥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

01 Tesla:使地球向可再生能源经济体转型

在近几个世纪,人类大规模地使用化石燃料造成了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全球温度也逐年升高。就在此时此刻,如果地球的平均温度上升3度,最高温度就可能会上升至58度,进而造成大多数农作物和动物的灭绝。如果我们不阻止全球变暖的势态,地球很可能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要阻止全球变暖,人类必须将现在这个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经济体转型成以太阳能这类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经济体。而在人类目前所有的产业当中,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占比最大的便是交通产业。在接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头,以石油驱动的内燃机汽车几乎垄断了整个陆上交通。

马斯克认为,如果要让人类尽可能快地抛弃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从交通产业下手,让人们大规模地停止使用石油驱动的内燃机汽车,转而使用由永续能源驱动的电动车。

马斯克在 2004 年以 A 轮融资入股了仅成立一年、由 Martin Eberhard 和 Marc Tarpenning 创办的电动车公司 Tesla Motors,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2008 年金融危机时期,Tesla Motors 运转不顺,马斯克决定亲自扛下公司的 CEO 职位,并于接下来的十年带领这家电动车公司,在已经接近一整个世纪没有任何新创公司成功的汽车产业中杀出一条血路。

Tesla Motors 的目标是用最快的速度推出可以进军大众市场的电动车。他们的商业策略是:先打造一款造价高昂、产量极少的电动跑车 Roadster(2008 年开始交车),专门卖给喜欢彰显环保的富豪。接着用赚到的利润打造一款中等价位、产量适中的电动车 Model S(2012 年开始交车),卖给普通的有钱人。最后再用上一阶段赚到的利润来打造一款低价、可大型量产的电动车 Model 3(2017 年开始交车),推广给普罗大众,颠覆整个汽车产业。

在技术层面上,Tesla Motors 沿用了加州电动车公司 AC Propulsion 的电池管理技术,将几千个小型锂电池管理起来,取代大型笨重的铅酸蓄电池,大幅提升了电动车的性能和续航力。同时,他们在全美各地布满了超级充电站(Supercharger),这些充电站每充十分钟,就能让 Model S 跑一百公里。

为了降低电动车的电池成本,Tesla Motors 还兴建了耗资 50 亿美元的超级电池工厂(Gigafactory),每年生产 35 GWh 的锂电池,这个数字跟当今锂电池的全球产量是一样的,这些锂电池将于未来用在他们每年生产的 50 万辆电动车上。

对马斯克来说,要解决化石燃料造成的问题,真正要颠覆的并不是汽车产业,而是石油产业。因此在 2014 年,Tesla Motors 直接公开了自家公司的全部专利,让任何人都得以使用他们的技术生产电动车。这种「公开自家核心技术」的做法会为 Tesla Motors 创造非常多竞争对手,但它却将催化整个汽车产业朝着电动车的方向前进,加速地球向可再生能源经济体转型。

在 2016 年,Tesla Motors 更是决定将名字里的 Motors 去掉,改名为 Tesla,并以 26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太阳能公司 SolarCity,正式成为一家可再生能源公司。未来不管是超级充电站还是超级电池工厂,都将大量采用 SolarCity 的太阳能技术,帮助 Tesla 建立可再生能源的完整生态系统。

02 SpaceX:使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

全球变暖并不是人类这个物种所需要面对的唯一问题。事实上,可能造成地球物种灭绝的事件可多了,光是我们目前所想得到的就有:近距离超新星爆炸(两亿五千万年一次)、伽马射线爆发(百万年一次)、地球磁场反转(百万年一次)、超级太阳耀斑的出现(曾在许多恒星发生过)、外星文明对地球的征服(尚未发生但不无可能)、小行星撞地球(发生过非常多次)。以上事件只要有任何一个发生,地球物种灭绝将会是板上钉钉。

单就小行星撞地球这个事件来看,在 1908 年就有一颗直径 60 米的小行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爆炸,夷平八千万棵树,威力相当于一千颗广岛原子弹。在 1989 年,同样大小的小行星与地球轨道擦身而过,想像一下它如果炸在都市上方会发生什么事?

更别提我们如果像恐龙一样遇到直径十公里、威力相当于十亿颗广岛原子弹的小行星,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人类可说是毫无招架之力。

在过去,地球至少已经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物种灭绝,时间大约是每一亿年就会发生一次。照着这个频率,人类迟早会面临第六次大规模物种灭绝,只是我们不知道确切什么时候会发生。而一但我们知道发生的时间,通常也已经来不及了。

就算我们运气很好、这些可能造成物种灭绝的事件都没有发生,六亿年之后地球仍然会因为太阳亮度增加所导致的二氧化碳灾难而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换句话说,如果要避免人类在未来灭绝,我们必须在地球灭亡之前摆脱对地球的依赖、在太阳系灭亡之前摆脱对太阳系的依赖。人类必须成为一个能在不同星球之间迁移和生存的多星球物种,而且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做准备,因为没有人知道下一次灾难会在什么时候发生。

要如何让人类成为一个多星球物种呢?

对马斯克来说,这一切的第一步,人类要先有办法让一百万人移民火星,在上面发展出能够自给自足的新文明。

要如何让一百万人移民火星呢?

答案是开发出能将大量人类送往火星,并且让人类能在火星上正常生活的科技。同时要确保在这样的技术前提下,这个世界上有至少一百万个愿意去火星,并且负担得起火星船票费用的人。

因此马斯克在 2002 年创办了火箭公司 SpaceX,眼前的最大目标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马斯克预估,如果要在地球七十五亿人口中找到一百万个愿意移民火星、且有足够经济能力负担船票费用的人,这个船票费用必须低于每人 50 万美元,也就是加州一栋普通房子的价格。

然而根据 NASA 在 2004 年估计的数据,如果使用当时的技术将人类送往火星,平均每个人的成本会是 100 亿美元,这个价格是 50 万美元的 20000 倍。这就是 SpaceX 所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如何将火星船票的价格降低 20000 倍?

首先,在火箭发射的成本方面,大多数的航太公司都喜欢将工作外包,接到外包工作的承包商又会再把工作继续外包出去,一份工作在经过一层又一层的外包链之后,最终的费用就会变得非常高。因此 SpaceX 的第一个策略是自己生产超过 90% 的火箭零组件,透过大规模垂直整合降低成本。

SpaceX 製造出来的第一隻火箭「猎鹰一号」(Falcon 1)搭载了一台他们设计的「梅林引擎」(Merlin),在 2006~2008 年接连经歷叁次发射失败后,终于在 2008 年 9 月 28 日成功发射。这次的成功帮助 SpaceX 接到来自 NASA 的货物运输合约,此时猎鹰一号的发射成本只有它的最佳替代方案的三分之一。

到了 2015 年,SpaceX 的火箭发射成本已经成功降到当下行业标准成本的五分之一。根据马斯克的估计,SpaceX 的发射成本在未来几年仍会继续下降,有望比整个行业标准还要低 10 倍。

在有效负载方面,2004 年时的火箭每次大约能载 3~5 人,而 SpaceX 的目标是将这个人数扩展到 100 人以上,如此就能将火星船票的价格再降低 20 倍。

以下是 SpaceX 近几年在有效载荷上的急速进步:猎鹰一号发射成功后,SpaceX 在 2010 年又成功发射拥有九台梅林引擎的猎鹰九号(Falcon 9),将负责太空货物运输的龙飞船(Dragon)送入地球轨道。到了 2018 年,SpaceX 继续打破纪录,成功发射搭载了 27 台梅林引擎的猎鹰重型火箭(Falcon Heavy),其单位有效负载的价格达到史上最低。

我们可以看到,透过垂直整合与提高有效负载,SpaceX 已经有很大的机会能将火星船票的价格降低 10 × 20=200 倍了。只要再降低 100 倍,50 万美元的票价目标就能达成。

对于最后这 100 倍,SpaceX 的解决方案是:打造「完全快速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系统」。一但火箭能变得像飞机一样,只需要重填燃料和进行维护就能再次使用,那么票价就能再次大幅度地降低,让一百万人移民火星也将不再是梦想。

令人震撼的是,这个难题也被 SpaceX 克服了。在 2015 年 12 月 21 日,SpaceX 成功利用推进器着陆技术完成了猎鹰九号第一级的首次回收。到 2019 年,SpaceX 已成功将猎鹰九号第一级回收四十四次,如今一级火箭的回收对于 SpaceX 来说已经宛如家常便饭了。

在接下来的火星殖民计划中,SpaceX 将打造「行星际运输系统」(ITS, Interplanetary Transport System),搭载 42 台最新研发的、推进力比梅林引擎强叁倍的「勐禽引擎」(Raptor)。这个系统预计将在 2024 年一口气载数百名人类乘客前往火星,并于出发后 80 天抵达,届时我们将会见证一个在歷史意义上远超人类登月的时刻。

当然,在人类抵达火星前后,SpaceX 会派出无人火星殖民运输器,透过多次无人货运任务将各种设备送上火星,确保火星的首批殖民者在网路通讯、能源、交通、水、氧气、食物、居住设施、火箭燃料、医疗、建设、植物……等人类的生存需求上都能有充裕的供给与建设,帮助他们打造第一个火星城市。

以网路通讯为例,SpaceX 早在 2015 年就开启了星链计画(Starlink),打算在地球低轨道上部署 12000 颗通讯卫星,让超高速网路从天而降,不管你在北极、太平洋还是圣母峰上都能连上网路。同样的技术未来也将在火星实施,为火星上的居民提供无线网路服务。

以能源为例,SpaceX 将沿用大量来自 SolarCity 的太阳能技术,在火星上实施太阳能发电。

以交通为例,从 SpaceX 分支出来的隧道挖掘公司 The Boring Company 有着能实施地下三维交通的挖掘技术,Tesla 生产的电动车也将在空气稀薄的火星取代内燃机汽车,成为火星移民的主流交通工具。

以水为例,火星南极有大量冰山,融化后足以形成覆盖整个行星的 11 米深海洋。将这些冰山融化不仅能提供人类需要的水,还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温室气体,触发温室效应使均温 −55 °C 的火星升温。

以氧气为例,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农业和生物学技术,在火星上栽培植物,并建造光合作用工厂,增加火星的氧气密度,让人们最终不需要带面罩就可以在火星表面行走。

为避免占太多篇幅,剩下我就不一一展开了。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很多我们看似困难的问题,其实都早已有技术上的解决方案,只是我们平时没关注而已。就算有些技术还没出现,马斯克和他的公司们也已经让我们看到,身在这个科技指数级增长的世界,只要懂得将问题一步步拆解,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

当然,「让一百万人移民火星」并不是能一瞬间完成的事。SpaceX 的计划是先让一小批人类精英前往火星开路,就像历史上第一批殖民美国的欧洲人一样。隔两年后,地球会派出第二批火星殖民舰队,将新的移民送往火星,并将在火星上适应不良的人类接回地球。再隔两年,派出第三批舰队,接着是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

在人类移民一波波登上火星的这段时间里,SpaceX 将继续致力于降低火星船票的价格,而火星上的人类也会着手建立第一个火星城市。基本需求搞定了以后,火星上的人类便能开始发展吸引人的休闲娱乐和文化,火星对人类的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强。当大家意识到「居住在火星」是可行的时候,愿意出钱移民火星的人数就会大幅增加。

随着愿意移民火星的人逐年提高、火星船票价格逐年下降,火星上的居民将会越来越多,并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破一百万人,变成一个真正繁荣的城市。最终,SpaceX 的目标是将火星「地球化」,改造成一个适合人类居住、即便地球切断供给也能自给自足的美丽星球。

而在我们成功征服火星之后,我们将结合这些经验与新科技进一步征服其他行星、卫星或小行星,甚至建立人造的太空居住地在宇宙中漂浮,为人类这个物种做大量的异地备份。就算有某个星球或太空居住地的人类文明灭绝了,只要其他文明还健在,人类这个物种就能继续延续下去。

届时的宇宙文明相较于现今的地球文明,将会跟现今的地球文明相较于古希腊文明一样。人类将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在宇宙中迁徙、扩张的多星球物种,而地球只不过是我们的起点罢了。

03 Neuralink:使人类与人工智慧结合

要理解 Neuralink 这家公司,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有两个:脑与脑之间的传播带宽、人工智慧的威胁。一旦你能将这两件事情搞清楚,你就知道为什么马斯克要成立 Neuralink 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叫「脑与脑之间的传播带宽」。

任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其实都可以被视为「一颗大脑将一份信息传播到另一颗大脑」的过程。而在语言发明之前,人类执行这个过程的效率是非常低的,我们只能用一些手势和叫声来传递非常简单的资讯,像是「吃」、「攻击」等等。

一直要等到语言发明之后,人类才成功在不同的孤立大脑间建立一条较为高效的资讯传播通道。语言的资讯传播原理可简化如下:一个人将大脑中的脑神经讯号编码成声波,并将声波传出去。当另一个人的耳朵接受到这段声波后,他会将声波解码回脑神经讯号。

有了语言这个工具,人与人之间能分享的信息量就有了爆炸性的提升。而所谓的「脑与脑之间的传播带宽」,指的就是两个人脑在单位时间内,彼此之间能传播多少信息。

语言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呢?

我们都知道,创造知识远比学习知识难多了。如果没有语言,知识就难以传承,这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在,我们的技术还停留在石器时代止步不前,因为每一代人都得重新发明石器和生火技术才有办法生存。

正是因为有了语言,知识才得以代代相传、愈积愈多。每个人出生时都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享受他那个时代的全部知识,并在这些旧知识上继续创造新的知识。

继语言之后,文字的发明使人类得以将语言转换成图像符号保存在纸张上,突破口耳相传的限制。而当人类发明电脑,并将无数台电脑连成网路之后,我们不仅能很高效且稳定的存储资讯,还能在一瞬间将资讯传到地球的另一端。

然而,也正是在我们有了网路以后,语言这个工具的缺点才开始逐一暴露。

首先,如果把语言的资讯传播带宽与网路相比,结果就像是拿一粒米跟一颗地球相比一样。

再者,当我们在使用语言这个工具传播资讯时,资讯的流失率是非常高的。使用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将大量的资讯压缩成短短的几行文字,当你现在在读这篇文章时,这里的所有文字就是从我的大脑压缩出来的,而这个压缩的过程本身就会造成大量的信息流失。

为了理解这篇文章,你的大脑会将这些文字解压缩回神经讯号。然而不同人的大脑在压缩和解压缩文字时使用的演算法都不一样,所以你在解压缩这些文字时,最后产生的理解一定会跟我自己压缩前想表达的内容有非常多偏差,这就会造成第二次信息流失。

正是因为语言有低带宽、容易流失信息等缺点,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才会变得如此困难。想像一下你和别人用聊天软体聊天,结果每次只能传送一个字,这个字还有很高的机率会变成乱码,你觉得这样的软体沟通起来有效率可言吗?

这就是 Neuralink 想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透过建立脑机介面,大幅度地提高脑与脑之间的传播带宽。如果每个人都装上了脑机介面,我们就能直接进行脑对脑的神经讯号沟通,而不需要把它压缩成低效的语言。当我想让你看到一幅景象、听见一段声音、感受一道情绪、认识一个思想时,我只要将我的脑机介面透过网络与你的脑机介面相连,这个信息的传播不但带宽超高,还可以将流失率最小化。

一但我们能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本体感觉……所有感知对应的脑区都建立适当的脑机介面,我们能做到的绝对不会只有脑对脑的沟通。在这样的技术之下,一个高完成度的虚拟现实体验起来将跟真实世界没什么两样。

除此之外,我们甚至还可能突破我们感官的限制,感知到我们五官无法感知到的东西。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人是感受不到磁场的。但如果我们能研发出适当的磁场感测器,将侦测到的磁场分布转换成脑神经讯号,透过脑机介面送入我们的视觉皮质,不就能「看到」磁场了吗?如果送入的是听觉皮质,不就变成「听到」磁场了吗?

在没有脑机介面前,我们只能感知到波长 380~780nm 的光线和频率 20~20,000 Hz 的声波,这些光线和声波形塑了我们现在认知的世界。一但有了成熟的脑机介面,那么只要能打造出适当的感测器和神经讯号转换器,任何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资讯都将被我们「看到」、「听到」、「摸到」、「闻到」,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啊!

在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破解「知识」在大脑里的编码,那么「学习」就可以转化成一种「安装知识」的过程。我们想学任何东西,只要把对应的知识透过脑机介面安装到大脑就行了,人类的学习能力将达到一个过去从未达到的境界。假设学习知识变得比以前容易一千倍,我们便有可能可以挑战比以前难一千倍的问题。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脑机介面的潜力了。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需要掌握的概念:人工智能的威胁。掌握了这个概念之后,你才会真正看到 Neuralink 疯狂的地方。

自从人类发明电脑以后,人工智能的领域也开始起飞。我们这几年来天天都在看人工智能打破纪录,办到我们过去认为这项技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像是在围棋领域连续击败世界第一的棋手、在音乐领域创作出让人们以为是巴哈作曲的音乐、在图像领域生成大量跟真人没两样的脸孔、在语言领域表现出超越人类的翻译水平、在金融领域主导大量的投资决策、在艺术领域创作出不同艺术家风格的艺术作品……

当人工智能一步一步地在各个领域超越人类,甚至把人类远远甩在后头、使得人类变成反过来向人工智能学习时,很多人开始担心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拥有自我意识的超强人工智能会不会出现?如果超强人工智能出现了,并且摆脱我们控制、想要毁灭人类,我们有没有抵抗的能力呢?

对于这两个问题,马斯克的答案很简单:超强人工智能迟早会出现,且一旦失控,现在的人类完全不是它的对手。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马斯克和硅谷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 的 CEO Sam Altman 在 2015 年创办了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其中的一大目的正是希望在开发超强人工智慧的同时,也能保证它对人类是安全无害的。

当然,对马斯克来说,成立 OpenAI 还远远不够。在认识了 Tesla 和 SpaceX 这两家公司后我们不难发现,任何可能对人类这个物种造成威胁的因素都逃不过马斯克的雷达。不论人工智能安不安全,光是它「可能被打造出来」这件事就足以被视为人类的一个巨大威胁。

于是 Neuralink 出现了。

Neuralink 真正的终极目标,是在人类现有的脑干、小脑、边缘系统和皮质之上,再加装上一层「电子脑」,将人工智能直接整合进我们的大脑。一旦我们能做到这件事,人工智能便不会是我们的敌人,因为它已经成为人类组成的一部分了,这就跟我们不会说「脑干和边缘系统是我们的敌人」是同个道理。有了这加装上去的电子脑后,我们将会变成一种更高级的「赛伯格」(Cyborg)。

所谓的赛伯格,指的是将无机技术与有机生物结合后所形成的生命体。在此时此刻,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类。但事实上,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每个人都早就已经是赛伯格了。

当你戴上眼镜时,你就是在用技术升级你的光学感知;当你穿上衣服时,你是在用技术升级你温度感知;当你在用手机跟朋友聊天时,你是在用技术升级你的社会感知。换句话说,你透过眼镜感知到外界的光线、透过衣服感知到周遭的温度、透过手机感知到远方的朋友,这些无生命的技术早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你感官的延伸。

假设你在早上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的右手不见,你会觉得恐慌、别扭、不适。同样地,如果你把眼镜、手机、衣服通通丢掉,只身一人空无一物,你也会产生非常类似的感觉。你会觉得自己失去了身体的某一部分,并且很想赶快把这一部分装回来,这就是你已经成为赛伯格的证据。

所以当 Neuralink 希望在人脑上面加装电子脑时,概念其实也是一样的。正如同眼睛退化后要戴眼镜一样,在未来的人工智慧时代,透过为我们的大脑「戴上」一层电子脑来强化人类的思维能力将成为新的趋势。

电子脑并不会取代你的大脑或占据你的自我意识,而是会在维持你的自我意识的前提下,大幅度拓展你的能力边界。你仍然会觉得自己在做所有的决策,但是你所感受到的思考会变得前所未有的畅通、高效。我们将从现在的「原始赛伯格」逐渐升级成「高级赛伯格」。

那么在技术上,要怎么做才能为我们的大脑加装上一层电子脑呢?首先当然要先建立可以让人脑与电子脑相连的接口,并且确保两者之间的信息流通带宽足够大。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 Neuralink 要打造高带宽的脑机介面了。

相信读到这里,你已经看出马斯克成立公司的逻辑了:对 Tesla 来说,要让人类尽可能快地抛弃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首先得让人们大规模地转去使用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动车;对 SpaceX 来说,要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首先得将太空旅行的成本降低到能让一百万人移民火星;对 Neuralink 来说,要让人类与人工智慧结合,首先得打造高传播带宽的脑机介面。

我们可以继续将这个「首先」放大来看:Tesla 要让人们大规模地转去使用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动车,第一步是打造一款造价高昂、产量极少的电动跑车 Tesla Roadster;SpaceX 要将太空旅行的成本降低到能让一百万人移民火星,第一步是打造几乎从头到尾都由自己设计、生产,发射成本远低于行业标准的小型火箭 Falcon 1。

同样地,Neuralink 要打造高传播带宽的脑机介面,它的第一步是打造体积极小、用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可以用近乎无创的手术植入、能在同一个时间对大脑感应和写入大量神经信号、并且可与外界进行无线通信的技术。

在 2017 年马斯克召集了大量领域内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 Neuralink 后,到2019 年,这支团队终于发表了他们这两年阶段性的成果:N1 Sensor。

每一个 N1 Sensor 上都接有 3072 个超微电极,这些超微电极分布在 96 条比头发还细、肉眼几乎看不见、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细丝上面。Neuralink 会透过 DARPA 开发的微手术机器人将多个 N1 Sensor 植入大脑,并让这些超微电极细丝在脑中穿梭,即时地读取和写入神经信号。

这些超微电极最后会被汇集到一个感应线圈里面,N1 Sensor 读取到的神经讯号将在此处经由蓝芽传送到外界名为 Link 的穿戴式装置。所有对神经讯号的运算和解析都会在 Link 上面执行,Link 也可以回过头来对脑内 N1 Sensor 上的微电极发出写入指令。

如今 Neuralink 正在向美国 FDA 申请明年的人体实验,打算在人类大脑两侧各安装四个 N1 Sensor,其中三个接入运动皮质区(Motor Cortex),一个接入体感皮质区(Somatosensory Cortex)。他们的短期目标是用这项技术帮助大脑损伤、瘫痪、截肢、视障、听障等患者恢复感官能力。

马斯克的每一家公司在一开始成立时,总是会被学术界和工程界的「专家」视为痴人说梦的商业噱头。但将近二十年过去,我们一直在看到这些公司用实质的成果重重地打脸当初看衰他们的人。我认为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只是因为人们低估了马斯克这个人,同时也是因为人们低估了技术发展的指数级增长现象。

即便在此时,仍有许多人不相信人类有办法殖民火星、认为 Tesla 迟早会运营不下去、认为 Neuralink 想打造的高带宽脑机介面和新一层电子脑不可能实现。但我觉得我们就静静地看下去,等到海水退了,自然知道谁没穿泳裤。

04 结语

这篇文写到这里,其实仍有些小小的遗憾,因为关于马斯克和未来科技,还有非常多值得写的内容,只是很可惜的是,如果再继续写下去,不但这篇文章会变得太长,太多分散的主题也容易导致整体的脉络失焦。

对我来说,这篇文更重要的目的是串连马斯克在不同科技领域的想法,以此来呈现出这个天才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带给我的某些重要感受。所以如果你在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被马斯克的追求极致、突破边界的创新精神所影响到,我也算是心满意足了。

最后的最后,我想在这里传达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信息:

人类持续发展的科技已经使我们愈来愈接近「不成功,便成仁」的阶段,诸如星际旅行、人机整合、永生不死、加速实境、强人工智能等概念也已经不再是遥远未来的科幻想像。

我们必须承认,科技进步的速度远超我们的直觉感受,人类这个物种发生质变的时间点已经离我们愈来愈近。

如果小看科技进步的速度,当巨大的变革来临时,我们很可能会缺乏准备。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但走错任何一步,都可能导致惨痛的后果。因此我们不该坐着等待未来到来,而是应该主动地去探究那些正在发生的科技变革,并试着理解这些变革对世界会造成什么影响。

在五十年前,人类成功建立第一次网络连线时,当时的大众可能只会觉得「把两台电脑接在一起可以干嘛?」

但是在今天,网络已经从根本上支配了现代世界的一切。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全人类的行为模式,没有一个不受它影响。

随着最近火爆全球的ChatGPT的出现,你应该已经意识到,科技的进步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甚至它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

同样地,很多可能成为「下一个网络」的科技正在发生,如果我们没有明确地去意识到这件事,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下一代眼中的老顽固。一旦世代间因为各自的顽固而无法沟通时,就可能爆发冲突。而在拥有强大科技的时代,任何冲突都是非常危险的。

活在当下很重要。但是在科技指数级增长的时代,花些时间关注未来的可能性,我认为是值得的。因为如果真要说这个世界有什么是不变的,那就是它每天都在改变。

就说这么多。

作者:骆齐;公众号:产品经理骆齐

本文由 @产品精英社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