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的互联网就业市场会好转吗?

8 评论 7174 浏览 6 收藏 9 分钟

疫情开始之后,整个互联网行业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滑铁卢,很多企业都开始收缩招聘。那么,2023的互联网就业市场会有所改善吗?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疫情开始之后,整个互联网行业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滑铁卢。无论是创业型企业,还是上市大厂,都不可避免地收缩招聘,甚至0招聘,转而开始纷纷裁员。

明年的互联网就业市场会好转吗?

上图只是一些大厂的裁员情况,还不包括数量众多的中小厂。

那么明年23年的互联网就业市场会有所改善吗?接下来,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一、裁员代表对未来的预期

其实,裁员并不只是反映现在的市场,裁员本质上反映的是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悲观预期。

大家可以想一下,很多公司是什么时候开始裁员的,大部分都是在业绩增速开始大幅下滑,或者业绩大幅下滑一段时间后,开始陆续裁员,裁员不会发生在最差的时候,而往往是最差环境的前夕。

因为老板对未来的业绩判断,公司会进一步承压,以及市场极大的不确定性,可能让公司的整体营收远无法达到预期的增长,这就意味着公司必须要提前应对这种可能缩减开支,从而度过糟糕的环境。

从这点来看,目前的不景气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因为从有效市场假说来看,老板们的反馈已经从大规模裁员中显示出来了。

所以从很多互联网公司的策略中,可以看到公司明显不会在23年又恢复招聘到之前的人员规模,反而可能会进一步收缩,或者是做人员的置换。

也就是说,23年的互联网就业市场,从需求端来讲,依然是极其少量且稀缺的。

二、降本增效将成为长期战略

上周马化腾在腾讯内部的讲话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小马哥提出了公司未来的战略是降本增效,这句话本质上也体现了腾讯的无奈,因为新业务的乏力,只能把精力聚焦到稳固老业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上。

互联网大厂产品的总用户人群、总上网时间基本停滞增长,这个从各个app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到。

没有红利的互联网行业,其实本质上开始慢慢变成了传统行业的逻辑。即注重利润、注重现金流,而不再注重规模、注重流量。

以前每个赛道都还处于混战的时候,大家都在拿投资人的钱拼命扩大市场规模,企图占领规模后再开始变现,但是如今各行各业都已经基本尘埃落定,每个赛道都有一些上市公司和独角兽公司牢牢霸占头部超80%以上的市场份额。

这些公司早已没有了高增长,强如抖音的日活也已经停滞。变现,想着办法变现,成了大家的主命题。

不断地提高变现能力,即增效,效益、效率。

另一方面,这些公司因为在之前拓展市场,招聘了大量员工,这些历史原因积累下来的员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出现效率降低、组织僵化、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所以本质上作为成本最大的一块,人员成本,无疑是很多互联网公司都会狠心下手处理的。

所以23年,绝大部分公司会把降本增效作为主要战略。而不再是盲目的业务发展。‍‍

三、23年是否还会出现第四次技术革命?

我们知道,一个划时代的到来,离不开技术革命,有了更先进的技术后,就能将现在所有的消费场景全部重构一遍,涉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自然也就能孕育无数的行业机会。

移动互联网短短10几年,就创造了数不清的互联网公司和就业岗位。

那么23年,会有代替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带领整个社会的变革吗?

之前很热的web3.0,即元宇宙的技术底层,能不能带来新机会?

之前很热的开源人工智能chatgpt,能不能重构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

之前很热的数智化解决方案,能不能给整个B端带来本质的革新?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技术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并能切实给企业、给人带来实际的帮助,且大大的提升了用户体验。

但是这些技术本质上还属于偏早期、不够成熟,并且大厂互联网企业并不太愿意大规模结合并应用进去,因为拥有庞大用户群体和市场的公司会更加谨慎的对待新技术,而用这些技术想要突围的公司大都为初创公司。

这些初创公司都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很强的商业化能力。

虽然他们可以靠融资维持着团队、技术、产品的迭代,但是从产品 到 跑通整个商业模式闭环,需要足够的时间、需要足够的试错、需要和原先赛道的公司进行激烈的竞争胜出后,才能站稳脚跟。

所以这样的技术创新目前来看,只是存在于局部的少数公司的机会,并不会对全行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这很像之前区块链技术很热的那波,出现了一小批公司,也凉了一小批公司。这就是因为这些公司都还没撑到可稳定商业化的阶段就已经弹尽粮绝。

所以23年大的行业变革机会并不能看到。

四、融资市场进一步收缩

其实大家去橘子投资看下每年的互联网公司融资数据,就可以看到,抛开新能源车企的巨额融资之外,传统互联网公司的融资额在大幅下降。

一方面是好的公司越来越少,一方面则是投资公司的账上资金减少,变得更加谨慎。

投资公司为啥资金减少,这个逻辑也简单,因为很多公司这些年营收变差,那么这些公司的老板就会减少投资的预算,而绝大多数的风投机构、私募的资金来源都是来源一些公司老板的募集。

融资难,需要自给自足,企业花钱更不能大手大脚,自然会想着控制成本。

所以综合以上原因,我觉得23年的互联网就业市场并不会根本性好转,寒冬依然会持续

当然大家也不用过于悲观,因为一年的时间很长,中间出现的小机会也会很多。机会在精不在多,能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才是最好的。

23年,加油吧打工人!

本文由 @ 华叔产品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一堆废话,依据太水了,用大家知道的表象来推断一个大家知道的表象。 像12月放开疫情,1月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就是两个很大的变量,互联网的专业人士,知识结构还是欠缺,对产品的掌控感嫁接到对宏观经济掌控上,乱离怪象。
    多发言,多思考也是个值得鼓励的好事。

    来自广东 回复
  2. 写一堆废话,浪费我5分钟?

    来自云南 回复
  3. 科技进步本该为人类带来福祉,而生存空间被挤压,想想原因吧。

    来自山东 回复
  4. 说了但是好像没说

    来自北京 回复
  5. 说了一堆啥也没用的话。。

    来自北京 回复
  6. 写的很有水平,下次写点正能量的

    来自陕西 回复
    1. 不存在所谓正能量负能量,只有客观事实,多思考。

      来自山东 回复
  7. 写得很好,下次别写了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