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小店的消费变迁里,即时零售的新业态正在长成

0 评论 5948 浏览 13 收藏 14 分钟

疫情之后,本地零售通过服务号社区居民,融入便民生活圈,再度成为了用户的消费首选。而随着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附近消费,本地零售行业也发展出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附近小店是怎么促进即时零售的发展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附近回归,既要数字化的效率,也要“面对面”的烟火气。

在遥远和自我之间,还有一个广袤的中间地带——附近。

两年前罗振宇强调,对于同样一件事物,在遥远的目光和附近的视角下观察,会呈现不一样的景象。简单来说就是,有时候为了更宽广的世界,作为观察者的个体不妨换个视角。

当世界慢慢回到正常模样,面对即将复苏的2023年商业世界,罗振宇认为关键词是“附近就是星辰大海”。

附近的多样形态加速涌现,过去熟悉的吆喝声被取代,本地商业重新和人群缔结日常的新关系。曾经扮演重要角色的街头饭馆、小卖部、小酒馆,以新业态“卷土重来”,建构附近的场景万千。

附近的价值,是本地零售商业复苏和生长的力量。疫情之后,本地零售通过服务好社区居民,融入便民生活圈,再度成为了用户的消费首选。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附近消费,本地零售行业也发展出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本地消费进一步积蓄了复苏的力量。

01附近多样性的重构

在《十三邀》中,著名学者项飙曾对许知远感叹“附近的消失”。这个附近,大致可以理解为个人与外部世界中间的缓冲地带,有着稳固个人生活的力量。

生活在PC互联网时代,人们会很自然地沉浸在附近当中,知道下水道堵了该找谁,哪个超市的折扣最优惠,小区周围又新开了什么饭馆。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拉近了个体与远方的距离。

手机屏幕里“世界那么大”的美妙故事永远看起来比附近更有吸引力,年轻人的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向往远方的人难免会忽略了日常的附近,我们也就少了很多和附近的人建立联系的理由。附近可能会被忽略,却始终不曾消失。

去年上海一位网友的疫情分享曾引发热议:一位业主把可乐放在大厅分享给邻居,称“想喝的可以去拿”。随后,邻居们陆陆续续拿走可乐,也留下了辣酱、护肤品、方便面等物资。

短短几个小时,“一箱可乐”变成了“一家小卖部”,宠物尿不湿、名贵护肤品、咖啡、啤酒等等散落一地。同样的场景,无时不刻都在发生。每个人的附近,成为共克时艰的最小阵地,很多人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是“远亲不如近邻”。

学者讨论的附近概念局限在物理层面的社区消失。当下,“附近”不再只是简单讨论街区、邻里的概念,而是从社会视野转向商业,背后是本地供给的价值重新被发现。

疫情期间,消费的“确定性”成为共识。特殊时期网购成了遥不可及的“远方”,相比于时效未知的快递包裹,消费者更加认可本地30分钟送达的效率。“外卖买万物”的即时零售,不仅在重塑消费习惯,也在重构附近的多样性。

在前几天的跨年演讲上,罗振宇讲了一个餐饮品牌南城香的案例,当所有人都在三年疫情中为自己找出路时,南城香实现了过去三年里,门店数量翻一倍,目前单店平均流水3万元的逆势增长。

对于南城香的逆势增长,外卖餐饮专家谭大千此前曾做过四个关键字总结:三全一小,在餐品搭配上,沿着小孩的关系进行产品组合。在这个产品基础上,实现全品类、全时段、全人群。

南城香能够做到三个全覆盖,正是基于本地商业数字化繁荣的结果。增长不仅是正确方法论实践的结果,还有在经营变化上的紧跟趋势。南城香以社区餐饮门店定位打磨的单店模型,同样是其能够逆势扩张120家门店的主要因素。

看似逆势增长的品牌表现背后,藏着的往往是顺势而为的商业大势。正如罗振宇所指出的商业趋势“附近就是星辰大海”,来自宏观层面的数据同样证明附近的价值正在被重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中,超过50%属于生活性消费支出,包含食品烟酒、服装、生活用品及服务和教育文化娱乐。多次全国消费者调研显示,在总消费50%的生活性支出中,又有50%-60%有很强的属地消费特征,一般会在居住一公里范围内解决。

疫情三年,消费者意识到身边小店更能满足即时需求,人需要借助“附近”的真实生活构建归属感,商家发现围绕本地做深做细、服务附近用户也是一个打法供需两端共同催熟了本地零售,藏在社区的小店开始冒头。

02 顺势而为的本地商家

当本地业态的数字化进一步深入,附近的价值重估也开始被写入城市发展规划。

2021年10月,商务部公布了全国首批30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提出以居民社区为中心,在步行15分钟的半径范围内,建立包括菜市场、便利店、餐饮、药店、便民维修等多种业态的社区商圈,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不仅是围绕社区本地供给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也需要融入更多的科技手段。政府工作意见指出,要鼓励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发展无接触交易、智能结算、网订店取(送)等创新模式,拓展便民生活圈应用场景。

依托美团等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更多的本地商家覆盖更广泛的服务场景,成为附近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

对于生意人来说,顺势而为往往是最有效的增长之道。

90后周宇和妻子二人在北京经营着一家杂货店,不到一年的时间,这家小店已经收回成本,且每个月都能做到盈利。最近一个月,线下加上线上的营业收入接近100万元,其中仅美团平台的营业额就达到55万元。

谈到月销百万的方法论,店长周宇认为:将小店挂到外卖平台上,全时段全品类经营。即便线下客流大幅减少,小店的生意却能靠着外卖在线上迎来暴涨。“防疫政策优化后,我们店的线上订单也占很大比例。在后台能看到,不少消费者已经在线上复购了几十次。”

如果说顺势而为吃的是商业变化的趋势红利,那么长期增长就要靠商家自身的智慧和勤劳。

武汉极客生活超市常年保持5000个左右的SKU,是当地单品最多的即时零售小店,数量相当于本地一家中等超市的规模。店主章元波经营了10年超市,极客生活超市是第一家以线上经营为主的超市,开业第一天线上只有9单,现在一个月有5000多单。

从第一天的9单到现在的一个5000单,长期增长背后是店长章元波对本地零售崛起的预判,以及抢先上线外卖平台的勇气。

章元波坦言:生活超市每个月要更新10%左右的SKU,销售不佳的被淘汰,补上来的新品中有较大一部分是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商品。商品的更新策略,主要根据美团销售数据,我们常常能预估到一些爆品,看到什么火爆就卖什么。

在她看来,线上经营并不比线下容易,但只要摸到门道通过数据指导,就一定能越优化越好。

对于本地商家来说,顺势而为要增长,是新业态的爆发力,在这个层面即时零售提供的是新机会。在实现本地商业数字化繁荣的基础建设上,即时零售显然正在成为每一个本地商家的长效经营阵地。

03 抛弃流量思维,回归供需本质的本地零售生态

当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线上能带来的服务品牌的提升比较有限的时候,转向线下和线上更多融合,就是必然的演变。

上半场大家可能更关注流量的获取,下半场则是服务品质的提升。

传统电商带来了效率的极致提升,借助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物流体系,产业带和品牌商的商品以极具性价比的价格,源源不断供应全国消费者。但这个商业生态中,流量为王成了基本规律,流量*转化=成交的逻辑下,消费者成为了冷冰冰的“流量”,商家都在尽最大可能追逐流量转化为交易。

但现在零售业已进入竞争下半场,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商品的丰富性程度,转而追求“即买即得”的确定性。同时,在即时零售模式下,商品和服务均基于本地供给,单个店铺服务周边3~5公里范围内社区消费者,流量逻辑不再适用,经营者更要关注的是对消费者差异化需求的更精准把握。

有心的店主会调研周边社区,研究周围居民的构成,根据人群调整自己的小店商品,如在年轻人聚集社区附近就多进网红商品,并根据时令调整。春天上新露营的野餐垫、烧烤碳,夏天上防蚊、防晒用品。

此外,即时零售基于本地供给建立的数字生态,所带来的长期交互,同样给人与附近真实连接更多机会。附近的回归,既要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效率,也要眼神交流带来的生活烟火气。

借由技术进步驱动,零售业态得以更加回归人的真实需求,回归人货场融合的温度。附近的需求、附近的温度,附近的体验。

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即时零售并不是一次巨大的零售变革,而是基于本地商业的熟悉的认知、熟悉的触点,重新定义生活形态。这是数字商业背后行业思考的价值原点,也是这个时代人文和科技虚实相生的商业结果。

作者:古廿,编辑:伊页

来源公众号:新熵(ID:baoliaohui),洞察商业变量,探寻商业本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熵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