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产品形态
本文站在用户角度,结合张小龙的小程序设计思想,通过对现有的小程序进行拆解,分析小程序的产品形态,并对小程序的未来进行了思考。
在2016年底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进行了一次关于小程序“十问十答”的主题演讲
其中的核心思想包括:
- 小程序的目标是线下服务和商家
- 小程序要挖掘和覆盖新的服务场景和提供新的服务能力
- 用完即走(利用工具快速有效的完成一项服务)的理念
- 小程序没有入口,启动来源于二维码,去中心化
- 小程序是一个活的信息
1月9号00:00,小程序如期而至,对小程序的初次体验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1、如果没有群里的朋友分享,我还真不知道如何打开第一个小程序
在小程序上线的第一天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无数对小程序感兴趣的网友都在询问“为什么我没有收到最新版微信的推送?”。了解后发现,这一群网友都是因为自己在发现页面无法找到小程序的入口而误以为自己的微信不是最新版本(iOS为6.5.3)
2、在你首次启动过小程序后,微信会在“发现”页面给你提供一个小程序的入口,反复体验后,与其说它是一个入口,不如说是一个“历史记录”
当粗略的打开了一系列的小程序之后,已经被打开过的小程序被记录在了一个从二级菜单进入的页面当中,并且会按照你的启动先后顺序(由最近至最远)排列。如果你再次打开列表最后的小程序,它又会被排到第一位
3、微信有两个搜索入口,通过聊天页面的搜索框可以搜索到你打开过的小程序,在小程序列表页可以通过“精准搜索”搜索到小程序,不支持模糊搜索
通过反复测验,用户是无法通过模糊搜索来找到一个小程序的。只有当你准确知道小程序的完整名称时,你才能通过微信的搜索框搜索到小程序
4、绝大多数的小程序均实现了对应App核心场景的构建,复杂的功能并未做进小程序当中
据网络分享,在小程序推出的第一天中,上线了接近200个小程序(当然可能不止这个数量)。最早时被广泛体验的有包括“猫眼电影”,“美团外卖”,“摩拜单车”等几个小程序。通过粗略的体验发现小程序与App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绝大多数的小程序只实现了App的最核心功能,我们也把它定义为用户使用的核心场景
5、小程序的二维码可以扫一扫打开,但却不支持识别二维码
想必很多小伙伴在第一时间打听到了一个平台叫做“知晓程序”,本以为通过平台可以快速的获取到很多小程序。果不其然,很多小程序都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查看到,但点击详情页,想通过识别二维码图片是无法打开小程序的,小程序只支持“扫一扫”和“分享”的传播方式
6、小程序的分享,分享的是鲜活的内容而不是程序
对于一个App来说,分享程序和分享内容是相对剥离的,不过小程序却意外的把它们整合到了一起。在小程序内,如果你正在浏览一个页面,或者正在使用一个功能,你如果将小程序分享给好友或者群,那么对方接受到的是活生生的数据,并且在分享链接上附了一张涵盖页面内容的图片。比如你分享了一个问卷,或者说分享了一个清单,你们都是可以协同来使用这项服务的。
(目前这个特性在工具类的小程序上体验比较完善,我个人也觉得是小程序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一点)
不得不说,小程序还是有一些比较明显的优势,充分的表现在了张小龙对小程序特性的总结:
无需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须卸载
小程序的启动方式是扫码或者是点开分享链接,用户无需在手机上安装App,比下载App更加便捷。在核心功能的体验上它比App好用,因为它只实现了App的核心场景,页面上没有冗杂的元素和多余的功能,用户可以用最短的路径来完成一次功能的使用。用户完成之后只需要点击关闭按钮即退出小程序,小程序也不需要进行卸载,同时又留下一个入口方便后续的使用。相比较一个App对于手机的内存和容量占用是有明显的缩减(假如说100MB的APP,小程序只有20M,这可是大大解放了内存。不过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微信对内存和容量的占用是否会因此而剧增?有待开发的伙伴们考证一下)
小程序有很多限制,但准确来说限制是针对服务的提供方的。比如说小程序没有入口,只能通过扫码或者分享的渠道获得,这体现了一个去中心化的思路。服务方失去了很多主动营销的机会。不过根据张小龙的思想:“小程序要挖掘和覆盖新的服务场景和提供新的服务能力”,我相信小程序的这一波热潮一定会催生一种全新的营销手段
小程序能否替代App?
微信的每一次动作都能引起广泛的关注,无数网友已经声称自己要把提供了小程序的对应App删掉了,不过真的能这样做么?目前的答案是否定的。
几个常用的App小程序
我们先来看一下:
(1)京东购物
用户的高频使用场景是购物和查看订单。小程序首页默认显示第一个按钮下的内容,只提供了一个非常简易的搜索按钮和一些优惠券;第二个按钮我的订单可以查询相关订单信息。这两个功能恰好满足了用户最核心的使用场景,是非常符合小程序的设计思路的。也就意味着“京东的小程序”更适合那些带有相对明确目标的用户来快速完成一次购物流程,而不适合那些想来“京东上”闲逛的用户。
阿里的淘宝和天猫应该是进不来了,不过支付宝即将要推出小程序了,又是一场大战。
(2)摩拜单车
首页即地图和一个扫码开锁的按钮,非常的简单,扫码完成开锁后立即用车,用车结束后直接微信支付自动扣款结算,简直Amazing。这意味着你只需使用一步操作便完成了一次完成的用车服务。
这和用户在mobike app上的核心使用场景几乎没有差别,缺少的是App的预约功能和侧拉菜单。如果是在摩拜单车刚进入市场的时候,预约功能还是挺重要的,但是现在投放的单车多了,大多数重度用户基本已经习惯了看到单车后直接扫码而且极少使用预约功能了。
同类的滴滴的小程序也是相同的设计思路,只开放了用户最频繁使用的快车功能,然后叫车,完成行程,结算,非常快捷流畅。
(3)今日头条Lite
今日头条以算法推荐闻名。目前的小程序没有登录环节,这意味着提供的内容并不精准。首页只有两个按钮,一个推荐一个视频,没有提供分类,相比较其它的小程序还缺失了那么一点点灵性。如果今日头条能够接入个人数据,或者是在小程序内根据用户的阅读数据不断优化算法,和App内的推荐菜单下展示精准的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我觉得会是非常不错的小程序。(我甚至觉得连“视频”都可以不要,只有推荐一栏,不过短视频的确是资讯类产品的一个重要的攻略方向,所以才会有这个按钮吧)
同类的有像“好奇心日报”,由于本身就是一个垂直化内容社区,所以目前来看更倾向被认为是一个好的资讯类小程序。不过资讯类的一个很重要的场景和需求便是基于收藏(或者复制链接)的事后阅读。这一点没有实现,个人还是不会考虑资讯类的小程序的。
小程序和App
结合张小龙对小程序的定位:体验比网站好,比下载App更便捷;这意味着小程序本身就不是作为一款替代品出现的。(为什么我写着写着突然想到了iPad在iPhone和Mac之间的地位呢~哈哈哈)
从上述选择的三类主流产品(购物、工具、阅读)的小程序来看,我觉得是符合小程序轻便、用完即走的特质。小程序的产品形态非常简洁单一,基本符合二八定则(20%的功能满足了80%的用户需求),但是即便如此小程序依旧难以替代App。
从表面上看小程序是App的缩减版,但实际如上所描述,小程序在界面流程上进行大量的简化,实现的其实是App的最核心服务。细致的用户可以观察到,在小程序上完成一次使用,只有唯一路径,1个页面的像天气类的,2个页面的比如摩拜单车【扫码开锁】-【支付】),界面上没有过多的冗余的元素和功能供你选择,加上流畅的响应速度,体验非常不错,为用户完成单一场景的服务提升了效率。
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相比较于App,小程序的入口非常深。对于一个App,我们可以尽情的在手机屏幕内根据我们的使用习惯和频率去排列。对于主屏和Tab栏的App我们只需要一个步骤便可启动(高频),对于其它屏的单个APP我们需要多做一部滑动操作(中频),我们甚至会用到一些分类的App,那么我们需要再多做一步操作便是打开一个分类文件夹(低频)。而小程序仅仅只有一个基于使用顺序排列的列表,最常见的使用路径便是打开微信——点击发现——点击小程序——打开一个具体的小程序。这个过程对于用户来说是极其冗长的,严重的增加了我打开一个App的成本。当然微信做了一个小优化,你可以将小程序置顶在聊天页面顶端,当然这仅限于一些你最有可能频繁使用的小程序。
作为使用App的用户,如果你所使用的场景和自身的需求刚好是小程序完全可以满足的,那么App是有一定几率可以被取代。可能发生此现象的包括一些以工具类(摩拜单车、墨迹天气等等)为主的产品中。
那有人会质疑,小程序会越来越臃肿怎么办?那么我觉得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小程序做的越来越臃肿,那么它会变得越来越像App,这一定是一条死路。
就个人思考,小程序要想在App中杀出一条血路,那么比较可行的方向便是在“单一的服务下做极致的体验”,即用户用小程序只是为了使用单一的服务。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把自己的核心服务和小程序结合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而App满足用户丰富的使用场景,两者的形态在根本上有本质区别,因此笔者认为,小程序无法替代App。
营销新形态和未来生活的遐想
从目前上线的小程序来看,仍然还处于一个非常初始的阶段,线上的服务场景。距离抵达线下服务场景个人认为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
小程序的形态其实就是H5的升级版,之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利用H5一次又一次的达成了营销的新高度。
小程序的前置条件是“扫一扫”,正如张小龙在2012年就完成的预测,移动端的入口是二维码,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利用二维码+扫一扫+小程序,给大量的线下场景带来的新的生机,而这恰恰也是小程序的目标所在。
比如一家餐厅利用小程序制作一个菜单,用户抵达餐厅,扫一扫,点菜,付款完事,对于一家餐厅来说,在各种方面均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用户也获得了便利。
或者说我们到了一个商场逛一个品牌(或者是超市购物),衣服上再也不需要条码,取而代之的是二维码,我们在一家店内看中一件衣服,只需扫一扫衣服上的二维码便可以进入衣服的详情页(暂且忽略小程序的制作成本),不仅可以看到尺码信息,模特图,还可以看到用户评论,中意的话最后完成购买结算,整个流程貌似更加顺畅,同时解决了线下购物的一些痛点。
2017年1月1号的时候,去上海迪士尼玩了一圈,通过知乎网友的帮助,提前下了迪士尼的官方App,可以查看电子导览图,排队时间等,特别方便,貌似国内的其它游乐场没有提供这项便捷服务。但是一天游玩结束后就把App删了,看上去好浪费。如果全中国的旅游景点,或者游乐场所都开发类似的小程序?我觉得是可行的。毕竟是对用户来说是低频刚需,但是对园区来说,小程序成本更低,再加上用户方的低频需求乘以一个非常大的基数便会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效应,或许再结合一下VR和AR技术,还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
当然扫一扫-二维码-小程序的玩法还可以很丰富,我只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场景。其实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有为线下商户开发H5的页面,并且接通了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但是由于缺乏闭环导致无法大范围推广。微信消费生态已经相对成熟了,很容易成规模。同时微信的小程序是微信生态消费服务的闭环中的重要环节,有非常大的潜力打通线下服务场景。当然小程序暂时可能无法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和一些高定的服务,这一点就不过多阐述了。
其次,“二维码”只是一个形式,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甚至可以连二维码都不需要存在,人像识别、声音识别、图像识别都有机会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从小程序发布的第一天身边朋友的反响来看,还是相对不错的。个人也还是非常看好小程序的未来的。不过听说支付宝小程序要来了,亲,你怎么看?
作者:Allen (微信号:fran_allen),一只入坑一年多产品经理
本文由@Alle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 可以转载~ 🙄
公众号应该放个二维码
只看好连接线下弱场景,但都是非刚需,YY的略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