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的“价高者得”,是在催生人性之恶?
把“谁最能出得起最高价”视为“谁愿意为它出价”,这是一种逻辑错误。
关于滴滴遭遇的春运打车难的问题,上海交通委紧急约谈滴滴,要求两天内撤销平台出租车加价功能滴滴承诺两周内删除上海调度费加价模块。
不少消费者投诉,在春节之前的非高峰时段,也很难打到车或者需要不断加价才能打到车,即便地图上显示周围有车辆。“满大街都是空车”的感观和数据的不一致,原因是:“这种加小费的功能已为司机所利用。”
针对用车峰值期打车难的问题,早在2015年滴滴就推出“智能调度”的动态调价模式,基于用户订单情况、用户所在区域车辆数和打车需求的实时比例,实施动态加价。但在更多人看来,动态调价也是坐地起价,是在没有充分信息参考下的“价高者得”竞价模式。
日前在约谈中,当被问到滴滴让更有需要的人优先乘车还是让更加钱更多的人优先乘车时,滴滴方面称,价格是衡量需求的重要标准,用户需求的紧急性可以用钱体现。
这句话的逻辑是把谁最能出得起最高价视为谁最愿意为它出价,谁最需要。这是一个逻辑错误,因为有的人可能最需要,也最想出钱,但在经济实力上却无法承担高价。
如果任由“价高者得”的市场逻辑在公共资源领域或者供需不平衡的经济市场领域泛滥,有钱人对任何资源都“通吃”,本质是将经济实力弱的群体的真实需求消灭,并伤害了社会公正。
滴滴方面还称,在快车的部分,企业采取的是派单制,加价的会价格明示,加价的比例以及加价的总数有上限限定。但出租车模块,无论是建议调度费还是奖励费用都全部归司机,公司“一分不赚”。原因是特大城市的出租车常年供给不足,消费者加价的情况下可以被接单的可能性更大。
但我们细想之下,出租车抢单制,让消费者加价来增大司机接单的可能性。本质是滴滴通过这种运作方式去迎合司机贪婪与懒惰的人性弱点,让司机养成了坐地起价、加钱接单的心理惯性,价高者得的逻辑其实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这种人性之恶。
因为说到底,抢单模式看似是一种双向选择,实则是在平台补贴消失后,驱动司机上路的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平台方为了顺应司机端提高收入的要求,对用户需求端的一种价格绑架,变相引导司机不加价不接单或者接单速度慢,拉低了高匹配效率的出行本质。价高者得的其实也是一种简单粗暴的价格歧视。
而通过不断加价来调节供需,会导致司机群体的胃口越来越大,在用户侧,催生了一种供不应求的需求饥饿感,在司机侧, 则将它最大限度的获取最高收益的心理给无限的激发出来。
因为越是老司机,越懂得如何研究规则,钻规则的漏洞,此前有Uber中国前员工撰文称,打车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滴滴的派单逻辑存在问题,引导了司机故意加价,导致接单速度慢。无论是否处于打车高峰期,谁出的钱多,谁就能更快更容易地打到车。
因此,出租车司机为了等加价而宁愿空载,不仅让乘客打不到车,也增加交通负担、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这一层来看,滴滴平台的加价模式实际上也是让司机依然回到了传统出租车行业选择性拒载的老路上。
在网约车平台未出现之前,不少出租车司机选择性拒载与挑活早就导致沸腾民怨,如今滴滴平台的出租车模块加价模式,依然在特殊照顾出租车司机群体。滴滴的出发点是通过更多的钱来调动更多传统司机接单的积极性来改善线下出行效率,最大化满足用户乘车需求,但它又在通过加价催生人性当中对金钱欲求不满的贪欲。于是就有了滴滴叫车不加钱,司机假装看不见的情况屡屡出现。
这其实在远离共享经济的本质,共享经济的本质是通过平台方整合线下的闲散资源,让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
从这层定义来看,共享经济核心在于付出与收益,本质上要催生互帮互助以及向善的理念,顺便获取报酬。但加价模式实则是反过来,最大限度的榨取用户端的利益来养活宠坏线下闲置资源的提供方。
另一方面,当加价接单成为平台方的惯性调节机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它更可能影响到整个出租车司机群体对于线下扬招乘客的服务质量,因为搭载路上扬招乘客,出租车通过打表的收益与网约车平台不断加价的收益一对比,被宠坏的司机群体选择后者的概率加大,因此动态调价机制会让司机选择性拒载的概率加大,恶化传统出租车群体的整体服务质量。
其实,网约车平台方无论是通过补贴机制来去拉拢司机群体,还是高峰加价机制,都是在不断满足不断膨胀的人性贪欲,进而又激化了各方矛盾。
滴滴平台模式有着一定的矛盾性。从动态加价模式上来看,滴滴是倾向于为司机谋福利,但不合理的价格培育司机的贪欲变相让用户心生不满,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滴滴有一整套的服务体系,消费者可以对司机评分,乘客随意一个1星,司机就损失巨大(减少订单+累计次数封号+累计次数罚款)。
只要乘客给了差评,无裁决情况下直接处罚,一个差评直接解放前。比如有人说到如果一个乘客最近几次出行都是同一个司机接单,系统就会判定司机在作弊刷单。从这里看来,滴滴平台一端得罪用户,一端驱赶司机。
目前来看,滴滴应该考虑对刚性出行需求的垄断性定价的风险与后遗症,如果调价过高导致政府部门介入实行价格监管,滴滴平台将更加被动。
目前来看,滴滴的价格调整机制,也体现出平台对司机的掌控无力,无力兼顾司机与乘客两端的利益,也并未从互联网产品层面开掘出一种在当下国情下可驱动司机高峰期上路、同时平台也盈利的模式。
也有声音认为,滴滴通过信息不对称利用派单及溢价机制来从乘客和司机身上赚取价格差。有许多知乎网友反馈称溢价系统不透明,司机并不知道订单被加价。
尽管这类说法目前过于小众或者说滴滴并没有这么做,但至少滴滴平台急需改善自身平台派单模式与调价机制,如何让未来的动态调价机制更透明,平衡优化用户与司机端的矛盾与需求了。
目前滴滴也是时候思考在补贴模式之外,加大对司机的主导与掌控力度来照顾用户体验,从互联网产品层面开掘出一种在当下国情下可驱动司机高峰期上路、同时平台也盈利的模式,并通过技术和算法建立一种匹配中国市场用户的透明价格浮动机制了。
有人说,成功的商业模式无一例外需要满足人性的弱点:贪婪、懒惰和自私,当然滴滴的商业模式与抢单机制在契合人性的弱点方面做的很成功,但从滴滴春运打车难引发大规模的热议与消费者反弹看出,网约车的盈利模式更需要将出行刚需与裨益社会的平台责任感结合起来,而非将平台定位为赚钱工具。
我们知道,谷歌的口号“不作恶”。虽然每个人都喜欢钱,但是如果为了钱去煽动人性中为逐利而欲求不满的贪欲,给共享经济连接的供需两端强加一身戾气,着往往会反噬平台自身。赚钱没错,但是它不能让司机群体成为一个为了钱作恶的人。
目前越来越多的小黄车小蓝车们让人们在短途出行时选择单车,滴滴应该对此有危机感。什么样的平台模式是可以催生人心向善,而不是催生人性之恶,也是滴滴应该反思的。
#专栏作家#
王新喜,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从业者,百度百家、艾瑞网专栏作家、虎嗅网、钛媒体认证作者,关注IT热点背后的本质,窥视TMT行业精髓,分享有价值的观点。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你好,“其中最重要的红绿色进行了色盲区分,让色盲人士看股票再也不是难事。”
我看到原文中这句,怎么区分设计呢?
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