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演绎阐释造就的“内容”黄金时代

4 评论 7800 浏览 10 收藏 8 分钟

看了一篇胡泳老师的文章《“内容”的黄金时代,却被伪装成了“知识”》,关于知识内容的,胡老师的文章其实就是将知识和内容的内涵外延,以及关系做了一次系统的梳理,阐明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这几个词语的边界和外延。

作为一个泛媒体行业从业者,经历了当下媒体行业翻天覆地变化,并有幸亲自参与其中的一份子,有诸多的感同身受,于是,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小小心得,配合原文查看,效果更好。

当下关于新媒体,关于内容创业的诸多新气象,新机会,要真正抓住,往往要抓住内核,而抓住内核的前提是对于核心本源的认知需要透彻与全面,所谓的认知革命在前,这也是最近火的不能再火的一部书《人类简史》关于人类进步动力的核心观点。

正式阅读之前,请参看胡泳老师的原文《“内容”的黄金时代,却被伪装成了“知识”》,否则一头雾水。

1、知识的传播

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的大成者,其实总体量是少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深奥属性,要阐明其实是需要费不少周章的。

因此,苏格拉底、耶稣、孔子等所谓的圣人,掌握最为核心的人类知识结晶之后,根本就没进行系统的阐释,因为那工作太复杂,也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知道这些精华,因此,他们传播的所谓知识知识宏观层面一些基本的概念,而其弟子后人,根据具体的情况,去演绎这些知识落地到实际生活中,经过加工之后给到普通受众。

今天的罗辑思维等,其实做的事情并不是生产知识,而是做知识的演绎者,形成所谓的多种多样的内容,以流媒体的形式给到受众,而知识-演绎(内容)-产品(流媒体)的过程,而自己对外标签定义是知识服务商,其实本质就是对知识进行演绎和解释。

而其所谓的知识付费,内容付费,本质上不是用户购买知识的钱,而是购买对知识演绎成为内容的“辛苦钱”,而且不同的用户付费对于最终的落脚点可能不同,有正统力量或许是因为内容演绎的好,最终自己受到效果,有所增值;也有可能可以为自己背书,提升自己的逼格,自己受益;也许是自己对于罗胖个人的喜欢,对于这种喜欢的打赏,各种的理由肯定层出不穷。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媒介即信息,用户其实选择消费这些内容的时候,对于内容本身没有选择权,而只是选择了不同的媒介而已,包括报纸、网络、视频等媒介形式,而对于其中的内容是没有的选择和改变的,所以为内容付费也好,为知识付费也好,很可能是为报纸付费、为网络付费、为视频付费,而非内容。

2、知识的价值(价格)

分三个阶段,在早期,散播知识时代,一切知识都是免费的,知识的掌控者和演绎者通过获得个人威明就好了,诸如孔子并未获得其知识内容的收益,而是留下了圣人的名声,所谓的IP。

中期,工业时代(书写时代),古登堡印刷机的盛行为代表的工业制造过程,将知识制造成为了有形的产品,诸如书籍、电视节目等等,此时的付费,核心的本质是媒介载体的价格,被异化为知识的价值,由于线性传播和逻辑的存在,对于塑造作者个人形象十分有利。

当下,互联网时代,流媒体时代,知识的本源本质也是存在的,不是任何人发明的,都是大家发现的,因此原材料也是不收费的,和空气和水一样,而将其演绎成为内容,能够让更多人明白其中道理,无论是罗振宇式样的解读,还是传统教育的上课,都是演绎者的劳动成本的价格成为对外的标价,而在传播过程中,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手段,近乎于零成本的互联网传播,也是接近免费的,不存在工业时代的硬成本,此时,演绎者被异化为作者,保持形象IP确立的优先权。

3、知识的传播特性

知识犹如药片,本身苦涩难懂的,需要糖衣的包裹才能够被更多无法吃苦的人的接受,这就催生几个基本的现实。

其一,知识结晶部分的内容,要接触是有门槛的,是少人才拥有的特权,诸如孔子等。

其二,演绎和传播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作,知识从浓缩,到被解构和演绎传播的过程,是整个知识生态体系演进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头部分。

4、当下,罗振宇等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在演绎已经存在的知识,用通俗和当下流媒体的方式呈现,本质上并不生产知识,因为知识的存在早于技术,其存在是客观的。

5、媒介即信息本身就是说媒介和信息的一体化,其实就是内容和渠道的一体化,用户能够选择的是媒介,而对于信息本身无权选择,这在当下可以理解为,一个自媒体的内容,可以被无数个自媒体平台和渠道传播,用户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平台,诸如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今日头条、网易、优酷看到,但是对于其中的内容是没有的选择,也无法改变,作者给到的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

6、所谓灵性的回归,无非就是自媒体当下的另外一个特点,每篇文章都拥有人格化的特征,而且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等通讯方式,直接互动和链接,形成和积累自己的IP形象,而不是通过工业化生产将作者的灵性抹去,也不会让作者与用户受众分离,无法连接互动。(完)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栾春晖(微信公众号:dogdaog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最近在看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时,你就会发现,这里面除了节目本身一些竞技设置吸引人外,你发现,更多人,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几位专家在节目中对诗词的解读,这里面解读包括诗词的创造背景、人物当时现状,以及诗本身创造的意境;
    所以,我们看到,人们还是最关心是对知识解读后的“信息”,而不是知识本身,当然,这和知识本身很多人无法通过自己学习完全领悟到有很大关系;

    来自广东 回复
    1. 同意,知识进行加工转化成为信息才是所需。

      来自广东 回复
  2. 如果仅仅把付费内容定义为演绎知识,那可能过于狭义。毕竟在知识整理和演绎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投放创作者的智慧在其中,这样的付费内容产品竞争力有限,既然是知识服务行业,服务这个词更应该值得去深思。

    来自广东 回复
    1. 演绎知识,我觉得本身就是需要智慧的; 差别无非是演绎的高度而已,就好比,看了一篇文章,有些谢了简单心得,有些谢了读后感,还有些和实践联系起来,找出了一个方法论 ; 其实都是OK的,至于能不能被受众接受,并付费,那本身就是看你能演绎的高度,以及是否对准了目标人群;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