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微信终于做“小绿书”了!

0 评论 6132 浏览 4 收藏 16 分钟

过去,用户只能在公众号分散阅读,不能集中浏览内容。于是微信推出了“小绿书”社区,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浏览图文信息的新入口。那么,微信为什么要做小绿书?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一起来看看吧。

这一次,微信终于对小红书动手了!

最近有消息称,微信正在进行灰度测试,计划在“发现-看一看”版块中推出新的图文板块。

根据曝光的截图显示,这个新功能的界面设计类似于小红书,而在下端微信标志性的绿色【+】图标让人们戏称它为“小绿书”。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份微信官方公众号“微信派”发布了一篇名为《今天,换个方式见面》的推文,内容形式结合了图文短内容。

尽管图文短消息的推出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也没有改变公众号的固有印象,但在当时,外界就有微信效仿小红书的声音。

过去用户只能在分散的公众号内浏览内容,无法像在小红书上一样集中浏览。而现在,微信推出了“小绿书”社区,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新的入口,以便更好地浏览和分享图文内容。

那么,微信为什么要做小绿书?

小绿书是单纯复制粘贴小红书吗?

微信为什么鏖战种草赛道?

微信要做超级APP?

一、初出茅庐:微信为什么做小绿书?

1、轻量化消费潮流催化诞生

随着社交媒体用户对内容形式的不断追求多样性,微信意识到用户内容生产轻量化、碎片化的趋势,并观察到以小红书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已成为年轻一代的主要搜索引擎,对其战略布局构成威胁。

微信生态系统内即时、实用信息供应较少,微信公众号已无法满足用户对碎片化、视频化内容的消费习惯,订阅号文章的阅读量也因微信视频号的有力竞争而逐渐下滑。

为了应对轻量化内容信息平台的冲击,微信在“看一看”中新增了“图文”板块,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统一入口,以便浏览和消费碎片化内容。

这一举措让用户不仅可以在“看一看”中浏览“小绿书”,还无需借助任何服务号直接发布图文消息。

这样一来,用户创作门槛被降低,可以更自由地进行个人内容创作。

2、  内容领域新商机

除此之外,微信还意识到在图文内容领域存在着商业机会。通过推出“小绿书”图文频道,微信可以为广告主提供更多样化的广告形式,使得广告更好地融入用户的内容流。

“卡片式”图文排版不仅贴合读者碎片化阅读、快速获取信息的习惯,更是自带“种草+带货”属性,有利于平台利用电商业务变现。

同时,可以通过算法进行用户定向投广。这种定向广告模式将为广告主带来更好的投放效果,还能增加用户对广告的接受度。在此基础上,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图文内容中的广告产品,链接到商家小程序进行购买,进一步增加广告变现的潜力。

通过在“小绿书”图文频道中引入更多样化、定向化的广告形式,微信利用图文内容的商业机会,为广告主提供更好的投放效果和用户接受度,并进一步提升广告变现的潜力,从而不仅能够增加微信的商业增长,也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具吸引力和相关性的广告内容。

3、  短内容补足增加用户黏性

微信推出“小绿书”在补足短内容,满足轻量化消费的同时,还旨在增加用户粘性和活跃度。微信希望通过提供更多元化的社交内容形式来吸引用户,并让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平台上。

通过“小绿书”的图文频道,用户可以浏览和分享丰富多样的短内容,与其他用户交流和互动,进一步提高用户的参与度。此外,通过“小绿书”提供的社交短内容形式,微信还鼓励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在用户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连接。

总体而言,微信推出“小绿书”的图文频道是受到轻量化消费潮流的催化,并看到了短内容领域的新商机,旨在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社交内容形式,增加用户的粘性和活跃度。通过丰富的图文内容和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微信期待重构平台的内容生态,并巩固自己在社交媒体市场的领头地位。

二、小绿书复制粘贴小红书?

小绿书的出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发现和分享优质内容的平台。用户可以浏览各种内容,并将他们的体验分享给其他人,形成一个互动的社交环境。

此外,小绿书还将提供个性化推荐功能,根据用户的阅读历史和兴趣,为他们推荐更符合需求的内容。

这样看来,小绿书仿佛是复制粘贴小红书。

然而,与小红书相比,小绿书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小红书通过形成独特的社区氛围和面向特定用户群体的内容策略取得了成功。相比之下,小绿书作为微信的附属应用,可能难以聚焦于特定用户群体,也面临着社区氛围较为分散的问题。

此外,微信的用户群体多元且覆盖各个年龄段,要吸引他们积极参与浏览和创作内容并不容易。小绿书也在努力改进自己的功能,通过灰度测试来完善内容积淀。未来,小绿书可能会增加类似投票等互动功能,以提升图片内容的社交性。

总体而言,小绿书的出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发现和分享优质内容的平台。虽然面临着与小红书的差异化和用户参与的挑战,但随着持续改进和增加社交互动功能,小绿书有望吸引更多用户参与,打造有吸引力的社交生态平台。

三、微信鏖战种草赛道?

为什么微信要鏖战种草赛道?

就本质而言,种草是一种捕捉用户潜意识的广告:通过更为贴近生活的内容表达、更为自发的产品推荐,占领消费者心智,使其形成模仿及跟风欲,从而影响其消费决策。

与传统广告形式相比,传统广告侧重于品牌硬广、明星代言对消费者自上而下地输出信息;而种草是捕捉生活化的场景,用更多的KOC乃至素人,用开箱测评、好物分享、生活科普、私信答疑等形式传播信息,会给用户带来更多好感。

小红书是种草赛道的代表平台。

2023 年 2 月小红书官方披露:平台月活创作者已超过 2000 万,日均笔记发布量已经超过 300 万篇,60% 的日活用户每天都会在平台主动搜索,日均搜索查询量接近 3 亿次,至今小红书汇聚了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7.3 万个品牌。

这一串诱人的数字,终于馋的微信躬身下场。

内容种草为何如此重要?

对于向来擅长“追赶”的腾讯而言,庞大的用户体量和内容是其最大的优势,但是在微信用户增长见顶后,向业务的腹地扩张渗透,让用户更长时间的待在微信生态变得至关重要。

而伴随着视频号、直播在微信内部的建立,打造内容电商增量场景的箭就在弦上,而内容电商永远绕不过种草,微信此举也意在补齐图文+短视频+直播带货的链路,而种草是腾讯行军路线必须撬下的据点——种草是被小红书验证过的商业模式。

同时,图文相较短视频能更好呈现决策成本较高的品类,对于创作者图文创作门槛更低。

更重要的是,从过去多年电商变迁来看,消费者的决策路径逐渐由淘外流量种草、淘内成交,发展至平台内种草即下单,所以“种草”俨然变成了一条潜力赛道:消费升级的趋势不改,大量的消费需求由必选项变为可选项,“种草”发展出了减轻用户决策成本、用内容及兴趣促转成交的商业模式。

四、微信要做超级APP?

微信作为国民性社交软件,已经突破了社交场景的限制,在整合金融理财、生活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布局。

微信的生态融合是其发展的目标,通过微信,用户可以实现购物、听音乐、搜索、休闲、交通出行等多种功能和服务。

微信摆出了一副“我都要”的姿态,似乎在致力于搭建一座:线上围城。

基于“让内容找到用户,让用户获得内容”的核心目标,“小绿书”的灰度测试似乎是微信朝着成为“超级APP”发展的重要一步,进一步推进了微信的发展和生态融合。

通过小绿书的引入,微信扩大了其应用场景,丰富了用户的内容获取和分享体验,进一步提高了微信作为超级APP的地位和用户的依赖程度。这对微信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也有助于拓展其商业价值和用户基础。

然而,根据用户目前的反馈,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关于”小绿书”对手机内存的占用以及与微信朋友圈的区别。

在内存方面,用户普遍抱怨微信对手机内存的占用过大,他们希望”小绿书”能够减少内存消耗,因此微信平台也急需优化并对各项功能“瘦身”,以减轻用户的负担。

同时,微信还需要思考如何在”小绿书”与朋友圈之间找到平衡,既能实现互通,又能保护用户的隐私边界,让用户自主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另外,用户对小红书的使用习惯也是摆在“小绿书”面前的一大难题。

总之,尽管“超级APP”趋势蓬勃发展,但微信仍需探索和验证如何提供出“小而美”的用户体验。微信应关注用户反馈,改善内存占用问题,并找到“小绿书”与朋友圈之间的平衡点,同时帮助用户适应这一新的使用习惯。这需要微信平台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而对于创作者而言,意味着创作者要适应新的规则,重新适应写作风格、发文技巧,重新摸索“流量密码”。

此前,用户普遍的使用习惯是——深度长文看微信公众号,种草看小红书,泛娱乐看抖音,低价网购看快手。

随着微信公众号提升对图片内容的重视程度,人们的阅读习惯势必也会被引导,从而发生调整。

微信正在朝超级APP的路上进发,微信的野望在于,未来希望用户:深度长文看公众号,种草看“小绿书”;在泛娱乐和购物:看视频号和视频号直播。

五、写在最后

“小绿书”的出现,是轻量化消费潮流的要求,也是内容生态转型的要求,也许在目前的形态上,小绿书对小红书颇有“微信系统替身”的意思,但作为未来的“超级 APP”,微信也许有自己的内容生态布局。

但对于用户而言,到底是变得更加便利还是变得臃肿,一千个用户心中有一千个微信,但可以肯定的是:社交不再是微信的全部,微信想复制下一个“小红书”,微信正在向着生活化操作系统蜕变。

另外,竞争对手小红书最大的优势在于靠“内容+社交”驱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消费场域。

而小绿书能否像小红书一样,占领“有用”的用户心智?

小绿书能否打通内容电商的“任督二脉”?

“小绿书”究竟能走多远?

或许,唯有时间能解答这个谜题!

专栏作家

黄河懂运营,微信公众号:黄河懂运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5年+运营实操经验,甲乙方市场/营销/运营经验,擅长从0到1帮助企业搭建运营增长体系,在项目管理、市场调研、消费者心理研究、社媒营销等方面有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