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这个功能已经非常好了,为什么还需要场景相结合?

1 评论 12699 浏览 28 收藏 8 分钟

本文作者将来聊聊场景对于支付的影响。

2月6号,支付宝官方宣布芬兰航空客机接入支付宝,并自我调侃,“大家坐稳了,这回我可真要上天了”。据悉,该服务将率先在芬兰航空的赫尔辛基—上海航线上启用。这是移动支付应用首次登上飞机,同时也意味着用户今后可在3万英尺的高空中刷支付宝消费。

场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支付是商业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二者相结合,可能就产生1+1>2的结果。为什么我会说会产生1+1>2的结果?

首先,我们毋庸置疑支付的重要性,从去年收购支付牌照的案例(详情见《2016年互联网支付发展情况》)中就可以看出支付在商业中的绝对地位。几乎所有大的互联网企业都想要拥有一张支付牌照,支付牌照就像一座桥梁,而这座桥梁就是连接自身商业业务和金融业务的过渡产物。互联网支付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地基,支付就是一个天然的流量入口,进可攻退可守。可进军理财保险借贷等其他金融服务,或者跨界合作;亦可退一步单纯作为一个支付工具,免缴其他支付渠道的费用,自己也可以收集数据,作为未来征信工作的一部分。

支付这个功能已经非常好了,为什么还需要场景相结合?

一方面是支付产品竞争大,支付宝和财付通两个巨头占领了大半个市场,通过挖掘场景来引入用户;另一方面是场景可能会刺激用户的消费能力。

在《支付体系创新将从3个方面、两个维度改变金融体系》一文中提到:

“支付体系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的支付手段(移动支付)、支付场景和支付中介,移动支付居于核心地位。”

按我自己的理解,其实互联网对于支付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技术、模式、场景。

互联网对支付技术的改变

技术对支付的影响大家也比较清楚,互联网支付推进了无现金消费时代。近年来NFC(近场支付)、生物识别(比如指纹支付、支付宝的刷脸登陆)、光子支付(通过一束光来实现授权、识别及信息传递的支付技术)、声波支付(比如支付宝咻咻咻)等相关支付技术也在不断研发当中。虽然支付宝的“空付”还没能够实现,但是相信不远的将来也可以利用物的特征实现支付的过程。

互联网对支付模式的改变

互联网对于支付模式的创新主要在于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其实就是夹在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第三方中介。为什么之前银行不做支付?第三方支付其实是一个辅助性业态,他自身的意义是非常有限的,仅仅只是帮助实现资金转移支付的工具而已,规模量看上去很大,实际盈利性很差,因为贵了,就没人用你的,银行看上去每年2、3000万亿的交易规模,实际上所形成的支付收益在银行体系大概占比不足5%非常小的一个数字,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内的银行最初都看不上支付的重要性,也不太愿意在支付领域做太多的创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第三方支付夹缝中生存了下来。

除了第三方支付外,还有第四方支付。这些支付模式的创新对于传统消费中的参与者都有利好的一面。对于金融中介来说,节约了他们的服务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服务水平上升,支付更加便利。

互联网对支付场景的改善

这里我用“改善”这个词会更加恰当。因为技术和模式的改变对于支付这个行业的影响是颠覆的,场景支付一直都存在,比如我们以前常见的“用****银行信用卡支付打X折”这类的信息,这就是一个信用卡的场景支付。不过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重视场景支付了,甚至有些创新性的平台对场景的发掘近乎于变态。

我曾经见过一个国外的产品,这个产品的思路就是在机场摆放货币兑换机。当旅游人士从国外旅游结束的时候,或多或少手里面都有一些当地货币的零钱,银行不支持兑换零钱,所以这部分零钱留着也没用,扔掉有可惜。这个兑换机就是可以帮助游客将货币兑换成虚拟货币,比如Paypal上面的虚拟货币等等,也可以兑换一些纪念品。连零钱都不放过,是不是很变态。但是不能不承认,互联网创新企业对场景的挖掘已经做得淋漓尽致。

场景对于支付的影响,我自己的理解,除了能够刺激消费者的显性消费需求,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冲动消费。还可能会刺激消费者的隐形消费需求。能够刺激消费者的显性消费需求在于互联网支付对于传统支付的优势,比如便利性、快捷、积分体系等。上面那个国外的产品就是刺激消费者隐性消费需求的一个案例说明。

曾经有个机构总结过“场景——支付——账户体系——大金融、大数据(一站式服务)”的商业模式,在这个逻辑链条中,场景依然是互联网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础。从中也要意识到场景的局限性,场景只是商业的开始,与之后的全体系服务之间还有许多细节,做好场景创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适应当今移动金融市场竞争的发展力度。简而言之,互联网支付企业为了提升在当今市场的竞争力,除了在拓展场景外,还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对于场景的挖掘的目的就是吸引流量。中国互联网支付市场从“用户培养”阶段向“产品创新、服务升级”阶段过渡发展,用户的支付习惯已经被培养起来。在流量变现的时代,支付企业都在以支付功能作为核心寻求多样化、国际化等新的盈利模式和盈利空间。

 

本文由 @杨远航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文末总有点戛然而止的感觉。感觉还可以有很多具体的补充说明。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