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精神状态,全靠超市硬撑
现在,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不少以商超为背景的小游戏,这类游戏可能看起来无聊,但背后却充满了无限可能,并让不少年轻人上头,而这种主打“简单快乐”的线下游戏,其实近几年也在成年人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如何解读这类线下游戏流行起来的背后原因呢?不妨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当都市精致白领还在沉迷Citywalk,年轻人已经开始文艺复兴,转战大卖场。
除了去MUJI“猜猜多少钱”、去精品店看看小学生玩具,现在的大卖场到底还有什么好玩的?
可别小看了当代人在“玩”这件事上的天赋。
今年,在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不少以超市大卖场为背景的小游戏,这类游戏大多限制在三五好友之间,规则相对比较简单。比如流传最广的是“大家来找茬”,由几个朋友分组行动,用手机拍下超市的某个角落或是商品的局部图片,并交换照片寻找出处,用时最短者获胜。
线下大卖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主题乐园”。(图/小红书截图)
当然,为了游戏的趣味性,许多人也会引入一些奖惩机制,输者买单。这样下来,玩家获得了快乐,卖场也有了进账,怎么不算是一种“玩”出来的双赢呢?
一、“只逛不买”,在商超里还能干点啥?
如果你是20世纪90年代生人,那么,《购物街》这档综艺节目或许也是你曾许下过的无数童年愿望之一。
2005年,《购物街》《超市大赢家》两档以超市为主题的购物节目相继诞生,其中,《购物街》主打“看商品、猜价格”,考查的是参赛者的生活经验、价格敏感度和推理能力,对参赛者也没有什么门槛限制。
因此,家庭主妇、大学教授,甚至是上学不久的孩子都可以是最具潜力的种子选手,每期节目最后的胜者,不仅能够赢得全场的鲜花和掌声,还能赢得各种厨房家电、旅行大奖,满载而归。
而另一档《超市大赢家》虽已停播,但它的原版节目《Supermarket Sweep》却在美国热播了几十年,足以说明虽然大型商场如今光芒不再,它们却曾经代表着一种丰足的生活愿望。
对于现在“既要讲金、更要走心”的年轻人来说,卖场开始承担精神丰足的意义,成为了更符合中国宝宝体质的“主题乐园”。
当代人用实际行动告诉你,逛商场,好玩是第一位,而消费只是添头。
据多次参与超市游戏的白领@小莫总结,看起来无聊的游戏,背后蕴藏了无限可能。
第一次参加游戏时,小莫就发现,朋友们在选择商品时往往集中在食品区域,“可能是因为相对于日用品,食品包装一般会做得比较花哨”,但这样就很容易暴露目标,小莫的第一局游戏就是这样被“速通”了——因为她在食品区和另一组的朋友偶遇,对方在她出没的货架前转了转,就找到了她精心挑选的薯片。
所以,在第二局时,小莫果断把目标转向了玩具和日用品,这次她选择了拍摄文具包装上的一个角落,花花绿绿的,看起来也很有误导性。果然,对手面对小莫的摄影作品抓耳挠腮,跑遍各种零食货架都没有找到,最后还是依靠提示才得以通关。
看似低龄的“找茬游戏”,也少不了玩家背后的斗智斗勇。(图/抖音@八两银子)
熟人局的好处之一,就是看各路选手“玩心眼子”。玩熟了之后,大家都形成了各自的游戏策略。
小莫有一次就特地把调味品拿到零食区拍摄,若有若无地露出后面膨化食品的影子,企图误导对手,不过还是被熟悉自己套路的好友识破。而当时在另一组的小安,因为遍寻全场还找不到目标,就尝试把对手发来的图片导入某宝识图,却因图片角度太过刁钻,最终未果。
不过,这种看似简单的游戏同样需要天赋加持。前段时间,25岁的自由职业者@辣辣寻,就借着逛山姆的机会,和朋友们两两一组,尝试了一次超市游戏。
虽然都是第一次玩,大家的胜负心却都很重。当辣辣寻和同组好友看到照片时,好友一眼就认出“感觉是牛排上的”,最后,两人只用了一分钟就找到了对应的产品。而另一组朋友又是求助工作人员,又是在超市里疯跑,还是花了六分多钟才找到。
面对意义不明的商品局部图,还需要一点想象力和生活经验。(图/小红书博主@辣辣寻)
年初的时候,正在读书的莉莉丝也在社交媒体上偶然刷到了超市游戏的视频,她把视频转发到室友群,果然一呼百应,在简单讨论之后,莉莉丝和朋友风风火火地赶到了附近的卖场。
她们还开发出了不同的超市游戏玩法,将放在超市里不起眼角落的商品挑出来,再由另一人寻回原位。这算是寻物玩法的变种,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超市工作人员的麻烦,还让她们享受到“最简单的游戏,最极致的快乐”。
(图/受访者提供)
二、游戏越来越幼稚,我们却越来越上头
不仅是商场,其实这几年,这些主打“简单快乐”的线下游戏,正在成年人群体中快速蔓延。
作为线下游戏的爱好者,莉莉丝也曾一度沉迷剧本杀,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兼职DM(Dungeon Master,即剧本杀中类似主持人的角色,负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她看来,这些线下小游戏就像是精简版的“机制本”剧本杀,也更方便组局。
而之所以选择自创规则,是她自己实践后的评估。在超市里跑大半天真的是“太难了”,作为组局之人,她在心中复盘了游戏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发现如果大家最后谁也找不到,那多少有些扫兴。
所以,在第二次游戏中,她们选择了相对简单的“随机数购物”规则,类似早年《超市大赢家》的玩法,买到最接近规定金额且用时最快的一组,即为赢家。
在莉莉丝的“随机数购物”游戏中,必须精打细算,才能取得胜利。(图/受访者提供)
这种和朋友共同制定规则、共同参与的游戏,让莉莉丝乐此不疲。最近,她还考虑制作新游戏,“可以在排队、等地铁的时候玩,我不想等车的时候还在背单词了”。
纵观这两年,主打熟人社交的线下游戏并不少。这类“高配版找茬”“高配版过家家”,是童年快乐的经典复刻,突出一个“走哪玩哪,有啥玩啥”。
今年二月,有一位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学生@真的风车车,将自己和朋友们线下躲猫猫的全过程记录了下来。与童年玩法的不同是,他们在躲藏过程中需要开启微信的实时共享位置功能,这被戏称为“霍格沃茨活点地图”,不管是被抓的人,还是抓人的“鬼”,都能感到一种近在咫尺的紧迫感。
结果,就是这样一条充斥着“哈哈哈哈哈”的视频,却在B站斩获了500多万次的播放量,还一度冲上了B站热搜榜的第一名,入世已久的大龄青年感叹“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图/网友评论)
线下游戏的“顶配”, 并不依赖现代科技的加成,而是来自那些明知无聊、却能跟你一拍即合的好友,就算是再无聊的游戏,跟朋友在一起,也能玩出新乐子。
三、和有趣的人,做无聊的事
不难发现,线下游戏总带着一些经典综艺真人秀的影子,其魅力之一,就在于“制造规则”。
今年,@末叶经历过最成功的一次断网,就是和朋友们一起玩自制版“甄嬛传”大富翁,这种面对面的娱乐活动,带给这群人虚拟电子游戏给不了的快乐。
他们用Excel软件排版棋盘,在PDD定制亚克力立牌,发动一切资源,主打一个各显神通。
而作为“内测成员”,末叶发现,放下手机后,自己也没有那种失去联系的惴惴不安,反而在游玩过程中顿悟了一种“重建个人秩序”般的掌控感。
谁能想到这盘棋是用Excel做的呢?(图/受访者提供)
被许多人奉为“韩国综艺之神”的罗英锡,就经常在节目中加入类似的小游戏。比如经典的“福不福”,本质就是一个“要或不要”的盲选游戏,嘉宾在两个后果未知选项中进行盲选,但必须接受后果。
而这类游戏的魅力同样在于“熟人局”,看相熟多年的嘉宾之间斗智斗勇。比如《新西游记》第七季中就诞生了“史上最快结束”的起床游戏,几位嘉宾抽取自己需要守护的“秋日特产”藏匿在走廊之上,既要保证自己的不被发现,同时也要找到别人的。
有人在费尽心思藏匿,有人则反其道而行之。抽到超大爆米花的姜虎东,直接把爆米花带到众人眼前,赌的就是一手反逻辑,让其他人以为超大爆米花只是障眼法,反而忽略了近在眼前的胜利。
而今年线下游戏的兴起,或许也是人们对这些综艺娱乐精神的经典复刻。什么?规则太简单?那就对了,因为在这类游戏里,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更重要的,是人们在重建规则的同时,也在重新构建起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可以获取到电子屏幕替代不了的乐趣,获取那种久违的、面对面的快乐。
作者:阿绿;编辑:草莓脆;校对:邹蔚昀
来源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一座Z世代博物馆。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周刊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