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建议不要再说“企业数字化”
当问及“企业数字化怎么做”这个问题时,部分人可能会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企业”这个词的内涵过于丰富。但如果将“企业”换成“业务”,事情就简单多了,以业务为核心,我们可以更快地输出数字化的价值。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享。
一、模糊的“企业数字化”
好的问题本身就蕴含着答案。
当我们问出:企业数字化怎么做?
你张了张嘴,试图说什么但却是徒劳。一瞬间脑子里涌现出“数字孪生“、“流程重构”、“全面在线”这些高大上的词语,却无法组装出“怎么做”的具体步骤。
为什么呢?
因为“企业”这个词本身就具备不可描述性,它的内涵太丰富了,人员、组织、流程所有的一切都能往里装,当你在说企业数字化时,到底在数字化哪些内容也就成为了一个问号。
但让我们来换个问题:业务数字化怎么做?
你下意识反问:你说的是哪个业务?
这直观地证明了“企业”和“业务”之间天差地别。
前者模糊,后者精准。
看上去只是把企业换成业务,但一下就能让听者有精确的定义。
当然,我们建议把“企业数字化”改成“业务数字化”的好处不止于此,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更低的理解成本,更好的衡量标准,以及更集中的价值创造。
二、更低的理解成本
先说理解成本。
众所周知,数字化是一把手工程。
而一把手离一线员工,中间隔着十八个中层。当然这是一句略夸张的表述,但命令的上行下达在每个中大型企业都是难题,没人知道CTO的想法到达一线还剩下几成,就像是一场大型的传话游戏,不管过程怎样,结果总是一致的离谱。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从上层到中层,频繁的开会沟通,确保理解无误。在很多企业,吃了午饭就进入开会时间,多数时候会议一直持续到傍晚,甚至很多管理层的主要工作就是开会。那原本要做的具体的事情呢?只有晚上加班来做。
所以你看,理解成本的债,是需要用管理成本去还的。而管理成本的提升,代表着原本可以用来创造效益的时间就少了。
回到企业数字化这,这个词是绝对的高理解成本,它指向了一个遥远的目标,但却没有更具体的信息告知如何到达。到底要针对企业的什么数字化,问题太大太泛,包含了100个问题和10000种答案。
反观业务数字化,明确地提出了我们就是要针对某个业务去实现数字化。基本的概念是,这个业务会从线下操作,慢慢转移到线上,简单的说就是通过操作系统来代替部分现在的工作。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那接下来的问题无非是,“我们到底选择什么样的业务?”。
没有歧义,且包含着下一步的指示,这是用“业务数字化”替代“企业数字化”的第一个原因。
三、更好的衡量标准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衡量标准。
显而易见,定义上的精确,确实能带来更具体的衡量标准。
拿着游标卡尺去丈量海洋的宽度,显然是不正确也不合理的。
切换到数字化这件事上,不论数字化范围有多大,就是一年起步的工作量。如果服务于企业的主营业务,涉及到业务、财务、管理,三者全面的数字化,保守估计也得要3年的时间。
所以数字化的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中间是否能及时衡量效果就非常重要。
当管理层好不容易决定要去做数字化,每个月兴致勃勃的等着看最终进展,发展每个月进度都是+1%,+1%,只会嫌弃做得太慢。感知不到明显效果的另一面,是容易被放缓资源投入,陷入恶性循环。最坏的情况下直接被砍掉预算,关闭项目。
把数字化看成是一量固定速度行驶的列车,而路程的长度就是企业定义的数字化范围,效果就是衡量这辆车在路上完成了百分之多少的路程。
当你用“企业”来定义数字化范围,那这条路可以说有中欧铁路那么长。
而当你用“业务”来定义来定义数字化范围,那这条路就是邻省铁路。
同样花1天时间,列车已经跑到了邻省,而中欧铁路进度条才达到1%。
这就是“业务数字化”比“企业数字化”,更合适做衡量标准的原因。
四、更集中的价值创造
企业赖以生存的是什么?产品,人才,文化,这些都对,但它们都需要商业模式的运转才能产生价值。
商业模式,解决的就是我们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价值,以及我们收回什么样的商业价值。
商业模式定义了“什么”,但具体“怎么办”呢?
这就要轮到业务上场了。
需要更好的产品,内部要有更好的生产链条,如果涉及到供应商,还要有更好的协同链条。
需要更快地推进到市场获取收入,要有更好的营销链条,销售链条。
这些链条的建立,运转,提升,全是业务的范畴。
所以说,业务是商业模式的实际支撑,也是企业的血管通路,更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能源。
以业务为核心去进行数字化有什么好处呢?
一方面是直接作用于企业的核心环节,项目的重要性直接被拔高。
另一方面也容易对企业的经营效果产生真实正面的影响。
据有关机构研究测算,数字化转型可使制造业企业成本降低17.6%、营收增加22.6%,使物流服务业企业成本降低34.2%、营收增加33.6%,使零售业企业成本降低7.8%、营收增加33.3%。
从操作上来说,我们从业务中选择更具备的【杠杆性】的一段流程,去进行优化,让项目成果能够快速见效。
杠杆性即投入少,见效高。这部分能力不一定需要很大的开发量,但能很大程度解决业务的问题,提升业务的幸福感。业务人员线下遇到的问题千千万万,其中一定给他们带来极大困扰,且用系统解决起来效果最好的,找出来,优先去做这样的事情。
作者经历过的一个项目,年营收在几十亿量级,前后做了3年多,仍旧在持续迭代。这么大的量级,我们最初的MVP版本也只花了两三个月,重点只解决业务人员的一个杠杆需求,在获得了认可以后,围绕着不同数字化目标的主线,以每个月一个版本的节奏推进。让业务人员经常能够看到系统更新。
另外,可以利用新技术去颠覆现有的业务流程,带来不可想象的数据变化。
本年度AI爆发后,有一家十几万员工数的企业就采用AI大幅地实现了降本增效。原本雇用了1000多个HR来算薪和解答员工对薪酬的疑问,每个月都要经历反复的沟通和核对,HR和员工的体验都很差。
但使用了AI后,将公司所有信息整合在一起,结合GPT的聊天能力,形成了一个问答终端。它既能理解员工提出的问题,又能够快速提取逻辑并给出答案,24小时不间断工作,很快地响应,还能保持稳定的问答质量,大大释放了HR的人力。
总之,以业务为核心,我们可以更快地输出数字化的价值,也可以通过改善杠杆性流程,以及应用新技术,让价值更显性更明显。
总结一下,本文主要提出了观点:用“业务数字化”来代替“企业数字化”,并列出了三点原因:更低的理解成本,更好的衡量标准,以及更集中的价值创造。希望能带来你的一些思考。
鉴于篇幅原因,下一周我们接着聊业务的不同阶段,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字化,以及数字化实施的关键步骤。
专栏作家
SaaS学姐,微信公众号:SaaS学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10年产品,专注B端,负责过行业头部SaaS产品并经历过完整的生命周期。熟悉金融、物流行业。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可以 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