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看懂的共享单车:真的是个伪命题、伪需求吗?

9 评论 10036 浏览 30 收藏 9 分钟

共享单车真的是个伪命题、伪需求吗?本文作者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揭开the moment of the truth。

自共享单车问世以来,各种讨论甚嚣尘上。有比较摩拜和ofo各自产品优劣各自站队的,有投资人发声互掐的,有操碎了心算成本担忧盈利模式的,有幸灾乐祸看城管扣车群众偷车的,有各种担心平台押金安全的……

凡此种种,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乐趣,也获得属于自己的情绪宣泄与表达。而在这些纷繁的事件表象下,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最基本的现象:

  1. 共享单车热度始终不减;
  2. 即便再不被看好,无论是估值还是融资速度,摩拜和ofo都几乎创造了奇迹;
  3. 摩拜和ofo背后都有着顶级投资人的身影。

共享单车真的是个伪命题伪需求吗?我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揭开the moment of the truth。

第一个问题:共享单车一定要有盈利模式才是好生意吗? 

互联网那一套不求盈利,只要用户量,再靠大数据来挣钱的套路早已经被投资人所抛弃,投资界也在反思如何回归商业本质。一门好生意最好是先收钱后花钱,多收钱少花钱,这么看来共享单车完全不具备成为一门好生意的潜力。但是照这个标准来看,靠巨额补贴烧出来的O2O项目,美团和滴滴也不是好生意啊。经历过专车大战的各位应该很清楚,补贴可是一个无底洞,在专车大战最激烈的时期,每天几个亿的补贴花出去了,却补贴出一个虚假繁荣的市场。而共享单车却是一个不需要补贴就能带来大量真实用户的移动。孰高孰低呢?

大家诟病两家共享单车最多的就是成本问题(摩拜单车造价高维护费用低,ofo单车造价低但基本没办法维护)。我们也都知道产品的成本构成除了包括生产成本外,还包括管理维护成本和销售成本。所以正常的产品思维来看,共享单车真的就是一个伪需求且是不可持续的生意。但是我们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事实果真如此吗?一辆车坏了为什么要修,丢了为什么要找呢?如果把单车的制造成本看成一次性投入,这就是补贴,并且是总体规模可控的“补贴”。如果在北京市每年投放100万台ofo单车,按生产成本200块来算,每年成本也仅仅是2亿而已,这100万单车带来的流量价值是多少,这笔帐大家都会算了吧。并且,随着国家一系列法规的制定和制度的引导,社会公德心的提升,对共享单车的破坏行为会越来越少,这个“补贴”也会越变越少。

根据Fellow data的数据,截至2016年10月,ofo单车目前市场投放量为7万辆,摩拜单车为2万辆,优拜单车预计达到8万辆。在我看来,共享单车的竞争才刚刚开始而已。

谈完成本我们来谈收益。沉淀的押金用来投资反对多,使用收费来钱太慢,广告收入和增值服务还在探索中,看上去最大的收益就是用户数了。这个用户群体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大体可以推测出这个群体大部分用户的特点:年轻,多数无车,消费力或不高。这些用户中应以90,95甚至00后为主,而正是他们会在未来10年成为社会主流人群,抓住他们就是抓住了未来的商业机会。

我们还看到,无论是滴滴,还是美团,在O2O领域补贴出一个虚假繁荣的市场后,滋生出一堆关乎商业道德和社会公正的问题,这种商业模式是以牺牲平台上其他相关干系人的利益来维持的,可持续性堪忧。反观共享单车项目,政府、自行车制造商、投资人、用户、企业等,每个干系人都能从中受益,是真正意义上的帕累托最优(原有单车租赁业可以通过单车维护和管理纳入利益共同体),所以在整个市场推进上几乎看不见阻力。这样的商业模式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商誉积累,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所以,如果你认为滴滴是个好case,那么摩拜和ofo就是个更好的case。

第二个问题:投资人都在玩什么?

从摩拜和ofo公开的融资信息可以看到,两家背后都是顶级的投资机构,并且和快的、滴滴、UBER、美团高度重合。腾讯直接投资了摩拜,滴滴投资了ofo。表面上看滴滴是为了保证自己在出行领域的绝对地位,补充最后3公里的业务短板,如果这样就认为腾讯通过滴滴间接持股ofo会有不少人无法认同。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本轮4.5亿美金融资领头方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投资机构DST,和腾讯是战略伙伴关系,有10%经济权益属于腾讯。由此不难看出,两家共享单车身后真的都有腾讯的影子。这么多有共同利益的投资人投资机构在一起,两家最终肯定要走到一起。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今天你说我体验差,明天我说你估值假,整个跑道被撩的火热,其实一切都是套路啊。腾讯在整个过程中,除了收获海量活跃的移动支付用户以外,还将小程序的场景推广出去了,怎么看都是赢家。在战略角度看,腾讯布局非常清晰,眼光非常长远,用暗度陈仓的方式再拿下重要的一局。看不清或看不起的投资人们,甚至于连跟投的机会都没有,局中玩家早就把退出路径规划好了。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发现缺少了一个身影,虽然他们也投资了二线的永安行,但也仅是一个防御的姿态,整体布局上已经落后一个身位了。

所以,腾讯或成最大赢家,移动支付和小程序应用场景完美布局。

第三个问题:共享单车的未来会怎样?

大胆的假设吧,毕竟谁也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一个先来,万一预测成真了呢?

1、摩拜和ofo合并,两种产品分别针对不同地域互补的开展业务。人口密度低的区域会投放摩拜,人口密度高的区域投放ofo,原因不详述。

2、更多的共享单车玩家会出现在摩拜和ofo还没占领的小城市,迅速占领市场,然后以合适的价格卖给马爸爸,随便哪个马爸爸都行。

3、共享的可能不仅仅是自行车,还有可能是下面这个玩意哦。

 

本文由 @soeas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这些用户中应以90,95甚至00后为主,而正是他们会在未来10年成为社会主流人群,抓住他们就是抓住了未来的商业机会。—-没干货,希望作者聊的更深入些。

    回复
    1. 谢谢您的建议。这篇文章确实没做太多技术层面的分析,仅仅是思维方式的表达,后续打算写一下用户心理、品牌及产品调性方面的分享,期待您提出更多宝贵的建议。

      回复
  2. 既然单车能共享,其他的物品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共享,比如….

    来自四川 回复
    1. 哈哈,口味太重不能写,而且有物化某角色的嫌疑,政治不正确。我对共享经济其实持保守态度,产权不明往往会出现公地危机。

      回复
  3. 人口密度低的区域会投放摩拜,人口密度高的区域投放ofo,原因不详述。是车辆价格成本不同的原因吧?

    来自河南 回复
    1. 是从用户体验角度,人多车多不用找,人少车少需定位,其实我不一定正确,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我们认为的正确都应该是有前提的,前提不同则结论不同。

      回复
  4. 细想这句话也没错。只是感觉靠抓的内涵可以再深一点,比如是吸引

    来自浙江 回复
    1. 吸引这个词更棒,也更符合互联网产品的设计理念。在用迎合女性思维为设计指导的互联网产品设计方法里,要吸引而不是追逐用户才是正道。对于数据变现的问题,本身难度非常大,我想以我的能力不见得能把故事说圆满,但腾讯应该可以。

      回复
  5. “这些用户中应以90,95甚至00后为主,而正是他们会在未来10年成为社会主流人群,抓住他们就是抓住了未来的商业机会。”我表示不赞同,很多时候更像是在为他人(包括自己)做嫁衣!况且这些用户未来的变数几率很大,仅仅靠这一点点数据根本不足以抓住他们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