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词羞耻、钱不好赚,我逃离了短剧

2 评论 1775 浏览 1 收藏 19 分钟

2023年,短剧行业呈现出了繁荣景象,但随着竞争愈发激烈,许多制作方或者平台方也发现,短剧这门生意的赚钱难度升高了,也有人已经选择了“逃离”。关于短剧行业的那些人和事,我们不妨来看看本文的分享。

距离“8天充值破1亿”的爆款短剧《无双》出圈已经过去了半年多,江湖上仍然流传着日流水破亿、一夜暴富的故事,吸引着一批批短剧平台、影视公司、投资人入局。

这种1分钟左右1集,高密度、多反转的短剧,堪称2023年最火风口,但在一片繁荣的背后,也有很多人选择逃离。

一些演员、编剧、导演在短暂入行后发现,从剧本到拍摄都过于简单粗暴,不仅提升不了演技,还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减分。

“拍了一年没啥长进,反而是会糊弄事了,拍网大那些省钱的土办法全用上了。”短剧制片人、导演马力表示,市场上的很多短剧,连认真圈钱都做不到。

即便短剧成本已经水涨船高,在政策的规范下,擦边内容也遭到了管理,但不少人觉得,目前的短剧内容拼的还是爽感,始终不入流。

近期,一张工作人员的劝退图在短剧圈被大量转发,“一天拍摄近20个小时,捉襟见肘的预算之下,大家疲于奔命,有人猝死”。虽然该消息的真实性尚未被证实,但马力表示,短剧行业的“压榨”确实存在,不少演员、工作人员心力交瘁。

与此同时,背后的制作方、平台方、投资方发现,随着行业内卷,短剧想要赚钱也越来越难。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定焦」,拍短剧并没有外界讨论得如此暴利,他们甚至觉得,为了招揽投资、维持热度,这个行业没有人愿意说实话,制作方、平台方、投资方都在默契地传递短剧市场赚钱的声音,但亏钱的才是大多数,只不过很多人选择了沉默,甚至说谎。

此刻,有人已经离开短剧,也有人在最后搏一搏的心态中徘徊,或许下一刻就会离开。

这泼天的富贵,只是虚假繁荣?

一、“羞耻的台词”,我演不动了

“通常我这种长相,是演不了短剧女主的。”

小蒙是一位新人演员,不属于瓜子脸、大五官类型,身材也非骨瘦如柴,但她大气的长相经常被人夸好看。在一家表演培训机构学习时,一位艺人经纪问小蒙愿不愿意试试短剧,有个有几句台词的小角色需要人。

带着试一试的心态,小蒙去了拍摄现场。也因为这一次的经历,她决定再也不拍短剧了。

她告诉「定焦」,和长剧不同,目前短剧女主形象很固定,基本都是白幼瘦,像她这种略显圆润的长相,根本不做了主角,因为看起来不够柔弱。市场上比较火的短剧题材,无论是针对男性向的赘婿,还是女性偏爱的甜宠,女主都是精致小巧型。

不过,小蒙最受不了的是短剧拍摄的粗糙。在她看来,演短剧根本提升不了演技,反而会越走越偏。

“好像眉头皱得越紧,导演就越认可。一句台词,恨不得脸上有100个表情的变化。”小蒙形容,短剧表演很像京剧脸谱,角色的腹黑、狠毒都写在脸上,她也会不自觉地表演得很夸张,比如在对台词时,自然带入霸总和小娇妻的感觉。

由于短剧内容主打短平快,导演经常要求短剧演员情绪瞬间爆发,这更让小蒙难受。

按照小蒙的理解,在正常的表演中,演员为什么会做出这个行为,代表着什么情绪,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如何改变,是有逻辑和递进的,但短剧没有。为了赶时间,导演基本都是一条过,根本没有和演员的沟通过程,很多时候多拍几次的原因是,“这个动作,女演员表演得不够妖娆,导演会亲自下场指挥”。

很多演员在表演时会放不开,小蒙在片场看到导演对男主一脸平静地说,“你直接把她(女主)推倒,衣服从肩膀上拉下来一点。”小蒙觉得,虽然一些影视作品也带有男性凝视,但表现得十分隐蔽和克制,短剧直接不装了,怼着女演员的裙子和胸部拍。

拍摄短剧时的工作强度,也让很多人身体吃不消,“短剧不是一个谁都能干的活,需要承受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

为了压缩成本,短剧剧组将一部上百集的短剧在一周内拍完,连熬三四天甚至一周、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曾有媒体报道,有演员连接3个月短剧,天天熬夜不敢喝水,后期尿血,结果查出了肾结石。

短剧的“简单粗暴”,劝退的不止小蒙一人。

00后小正告诉「定焦」,她之前在一家短剧公司做剪辑,对方给的薪资比之前自己做长内容剪辑高很多,但她还是受不了内容低俗,选择了离开。

“剪到第30集差点被恶心吐了。画面擦边、大量侮辱女性的台词…….”她还要把这些“精华”都剪出来,小正表示,每天上班坐在电脑前就崩溃。

令她没想到的是,这部片子被翻拍了好几版,播出效果都不错。后来她只在这家公司干了一个月,没有坚持到试用期结束,公司提出涨工资挽留,但她还是不愿意干了。

马力觉得,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审片,做短剧的每一环都很煎熬。短剧平台的选角标准和对内容的理解,让他十分迷惑,有的喜欢整容脸,还有的喜欢大饼脸,理由是,上一部数据不错的同类短剧,女主就是大饼脸。

看到某部剧出现了男主用各种言语羞辱女主的剧情,他觉得这一幕极度尴尬,但短剧平台的工作人员说,自己因为女主的隐忍看哭了。

为了减少被“折磨”的次数,马力现在除公司重点项目外,一般不到现场,也不审成片。“羞耻的台词,飘忽不定的演技,看哭了的平台,看吐了的我。”马力形容。

短剧从业者王默金透露,这一年中,自己很多次都想中途放弃拍短剧。“和长剧完全是两个逻辑,故事逻辑、剪辑节奏完全不一样,还出现了很多不专业的问题,平台会随意推荐与成本不符、演技也一般的演员。”他最终经过“不懈且不理解”的修改,才顺利交片给平台。

一些从业者觉得,做短剧会给他们的职业生涯减分,所以选择了离开。

二、钱不好赚了,制作方开始逃离

和一线的演员、编剧、导演相比,背后的制作方、平台方、投资方逃离的理由更加直接,他们发现,做短剧根本不像宣传中那样赚钱,“日赚一亿”、“一夜暴富”仅是极少数。不止一位短剧从业者告诉「定焦」,做短剧,可能只有20%的人能赚到钱。

老刘之前一直做网络电影,看到短剧的火热,原本也打算入局,但经过一番取经后,他放弃了。

在他看来,短剧不赚钱是摆在明面上的事情。

制片方做短剧,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赚钱,一种是做短剧平台的承制,平台提供剧本,版权属于平台,制作方负责拍摄,虽然后续也参与分账(根据一定比例分配平台的收益),但大头是拿承制的费用;另一种是自己全资投入,平台给剧本,版权仍旧归属平台,主要赚的是分账。

不过无论哪种,平台给制作方的分成比例都不高,老刘表示,大概在6%左右,“像骂人一样”。据「定焦」了解,对于长剧来说,制作方和长视频平台的分账比例一般是7:3,七成归制作方。

更让从业者不安的是,目前短剧平台多且鱼龙混杂,没有第三方进行总体监管,这也使得很多平台数据不透明。马力表示,很难有人知道一部片子平台到底是亏是赚,分到的钱也是一笔“糊涂账”。

有制作方告诉「定焦」,自己遇到过不主动给收益数据、分账作假的平台,其在综合投流数据推算出该剧收益不应该这么低,向平台方提出质疑后,才追回了一部分钱。

制作方难赚钱,作为短剧链条顶端的平台,掌握着从剧本到投流的每一环,想要赚钱也不容易。

短剧很重视投流(可以理解为宣发),即由短剧平台在抖音、快手、百度、腾讯等多个渠道投放信息流广告。据了解,目前国内短剧的roi一般要做到1.2(投放1元,得到1.2元回报)以上才能回本,在海外则要达到2。

想达成这个数字并不容易,“很多人只看到短剧宣传日流水充值破千万、破亿,但忽略了一部剧在投流上就花了几千万,这样算下来,纯收益没有多少。”短剧平台责编阿苏表示。

现在短剧平台多达上百个,大家为了争抢市场份额,只能不断地花钱找内容、做投流。可这个行业没有保底收入,一旦投流没效果,就等于之前投资的剧本、拍摄都白费,“面对越来越高的制作和投流成本,以及抖音、快手这些大平台入局的压力,中小短剧平台日子过得也很难。”阿苏表示,“现在很多平台方都不敢大手笔花钱,更多是希望制作方自己全资掏钱。”

马力经常遇到同一家平台有十几个商务加他,向他宣传全资拍摄的好处。他觉得这是因为平台“割”不动观众,要向制作方下手了。

另外,短剧平台的收益主要是靠用户付费,通常追完一部剧,要花上百元。相比长剧,短剧的盗版更加猖獗,影响到平台的收益。

“正片没播,盗版先出来了,谁还愿意花钱看?”马力不是第一遇到这种事情,他表示,这通常是投流团队或者分销人员从平台拿到正版素材后,一边投流/分销,一边低价卖盗版。

有媒体报道,一位网友曾一口气购买了50元的短剧资源包,包含10部付费短剧资源,卖家告诉她,自己是一个投手,除了投流剪辑外,也会偷偷卖资源挣外快。

相比之下,投流公司被认为是短剧各环节中赚钱最稳的,但随着抖音、快手这些主要投流平台开始自己下场做短剧、推出独立短剧APP,它们资金雄厚,还掌握着投流渠道,不仅让投流公司面临压力,也进一步压缩了中小短剧平台的生存空间。阿苏估计,很多短剧平台会陆续离开。

而且随着短剧行业被加强监管,各平台的投放成本普遍上升。这意味着,躺赚的生意,也不再轻松了。

既然短剧链条上的各方赚钱都没那么容易,为什么那么多人还喊着“做短剧能暴富”?

老刘说,他身边有朋友拍了三四十部短剧,没有一部赚钱,只不过制作方、平台方、投资方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赔了,和外界沟通时,很多人要么沉默,要么随大溜,说做短剧很赚钱。

“现在赚钱是大论调,不少平台和制作方为了招揽投资,也会自觉保持口径一致。”马力表示。加上短剧平台数据不透明,是赚是亏无从核实。

在一次私人饭局上,马力和一位做了多部短剧的朋友聊嗨了,对方才透露,自己做短剧根本没赚到钱,但对外他们一直说,自己稳准不赔。

“短剧行业的二八定律比长剧还要明显,它更像赌博,只有极少数能赚到钱。”这是大多数从业者较为一致的观点。

三、留下的人,还想赌一把

从入局开始,很多人就知道短剧虽然属于影视行业,但它是商品而非作品。“不属于有营养的东西,更算不上艺术追求。”阿苏觉得,即便短剧制作成本提升得越来越高,它在立意上也很难提升。

制片人少侠把短剧形容为快消品、流水线产物。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市场的持续性很脆弱。

不止一位从业者表示,现在的短剧和当年的网大很像。两者都是靠狗血题材、擦边画面出圈,用几十万、几百万的投资成本撬动几千万分账票房,引得圈内圈外激情参与。

在大导演、实力派演员、大公司陆续入场下,网大一度被认为其市场规模有望赶超院线。其野蛮生长的背后,也出现了一群想要赚快钱的人,他们把自己包装成网大导演、制片,宣称自己有一支强大的班底,实则通过拉投资赚差价。现在这一幕同样在短剧圈上演。

如今,网大讨论度早已降了下去,大火不过两三年。此刻,短剧能火多久,一些人正在观望,一些人根本不想思考。

如今很多人已经离开了短剧圈,但也有一部分人,依然选择留下。他们提到的原因是,想赌一把。“目前短剧市场热钱很多,只要搏一搏,没准就能赚到钱。”

少侠告诉「定焦」,自己做了两部短剧,一部男频向,在平台内部评级S,对标《无双》,第二部是女性向的甜宠,结果全亏了,投资两三万,赚了两三百。自己身边做短剧的朋友,没一个赚钱的,有的甚至已经赔了几百万。

但他们还不打算退出。“短剧能不能赚钱,是概率事件,就跟买股票一样。”她赌的是这个行业的想象力,自己所在的公司和投资人都愿意继续试试看。一位制片人告诉「定焦」,有投资人询问其手中项目,如果没有短剧,对方直接就表示不想聊了。

在去年一整年,王默金在短剧圈兜兜转转,好几次已经放弃,甚至立下了再也不做短剧的flag,但又反复打脸。

他表示,2024年还会继续做短剧,原因很简单,现在短剧还算是风口,传统影视不好干,而且在各种政策的规范下,他又对短剧抱有了一丝期待。

马力目前也还在做短剧,大概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平台出资,基本上属于完成任务,他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自己投资、编剧的一部短剧上,“不知道市场会不会认可,但是我有我想表达的东西。”

“可能再过一两个月,大家会面对现实,开始说出‘短剧不赚钱’的实情,舆论甚至会出现一个大反转,从看好声变为唱衰声,热钱也会退去,到那时再离开也不算迟。”一位制片人表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蒙、小正、马力、老刘、阿苏为化名。

作者:王璐,编辑:魏佳

来源公众号:定焦(ID:dingjiaoone),深度影响创新。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定焦One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学习了

    来自重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