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是的,我说的,短视频将摧毁人类文明
现在大家的空闲时间都被短视频占领了,而且无论男女老少,不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地铁,最多的就是刷着短视频的人们。但这种“奶头乐经济”,对我们真的有益吗?
前段时间,国外有 Twitter 网友抛出观点:
TikTok 短视频正在摧毁人类文明
TikTok 为抖音国际版,所属字节跳动旗下产品
配图中有左右两位绅士,左边的绅士在生活经验、哲学、物理学、数字、天文学等专业领域,非常擅长且得到满分,可以称的上是真正的专家了,但其中 TikTok 一项则严重拖了后腿。
而右边的这位看着像健身达人的绅士(请注意脖子上那黄灿灿的大金项链子),则恰恰相反,除了 TikTok 满分,在其他领域全部挂零。
有趣的是,这条推文还吸引来世界首富马斯克下场分享自己的观点:
马斯克回复:
我尝试使用 TikTok,但发觉 AI 正在探索我的大脑,于是我卸载了。
一、短视频作为传播媒介,有错吗?
短视频在用户的认知当中,当下更多的会被普罗大众视为娱乐设施,为用户带来精神的放松、愉悦的体验、情绪价值的满足。
你知道的,娱乐消遣,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一部分,想象一下:
我在电子厂每天连续打了 12 个小时螺丝;
我在工地每天一刻不停的搬砖提泥 3860 次;
我在公司每天和跨部门的研发开会、battle 到晚上 12 点依然没有排期和结论;
之后拖着身心俱疲的身体,犹如行尸走肉一般挪回家。
躺在柔软的床上,这时就想看个短视频乐一下,放松下紧张的一天;
这难道有错吗?
NO , Of course not .
就像你在炎热的三九天,在公园里跑了 5KM 后,整一瓶冰镇可乐来的酣畅淋漓。
本质上,这就和我听一首歌、看一场电影、看一期综艺节目、玩一局游戏,没什么两样。
尤其在我追求娱乐至死的道路上,短视频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开始,没有过程,没有铺垫,只有高潮,只有反转,只有引人入胜。
SO,大伟认为,短视频本身没有错,甚至它与曾经叱诧风云般存在的故事会、读者、知音没什么本质不同。
都是为了给饱尝“寂寞孤独冷”的人民群众在漫漫长夜增加点喜闻乐见的调料和无尽的欢乐,暂时以脱离出沉闷的苦逼生活。
仅此而已,这难道有错吗?
二、But,You are what you read
早在遥远的 1786年,有一个美国人名叫:本杰明富兰克林,感叹:
“美国人民每天醉心于花边报纸和小册子,以至于压根没有时间来看书”。
只不过,现如今,短视频替代了当时流行的花边报纸和小册子。
同时,通过叠加着精准推荐机制的短视频看似拥有着某种魔力,让你我沉溺于此,疯狂占据一天当中原本就有限的所有碎片化时间且让人无法自拔而不自知。
短视频俨然变成时间黑洞,正在吞噬世界,难道不是吗?
当然,这不是我信口开河,是有数据支撑的。
根据《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短视频人均使用时长达到了令人吃惊的日均 168 分钟,约 2.5 个小时:
沃滴马,刺不刺激。
原本用来吃饭的时间,刷短视频。
原本用来午休的时间,刷短视频。
原本用来坐车的时间,刷短视频。
原本用来跑步的时间,刷短视频。
原本用来看书的时间,刷短视频。
原来用来学习的时间,刷短视频。
在《娱乐至死》中,作家 Postman 先生总结电视属于天生的用户友好型产品。
短视频亦如此。
什么是用户友好型?
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作品/内容/栏目,对于用户都一视同仁,用户都能以同等的资格来感受一切。
这意味着它不需要任何先决条件,不要求你必须具备什么能力、任何技能。
无论你是白领、厂妹、保安亦或投资人、工人甚至哪怕一个 3 岁的小孩子都能无门槛体验。
注意是“看”,而非“阅读”。
“阅读”文字是需要思考的,而“看”不需要,也不允许你做哪怕一点点思考和休息,因为 Feed 流源源不断的爆款内容让你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对于已有健全三观和判断力的成年人而言,每天小刷几分钟,也无伤大雅嘛。
但当我们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接收于、着迷于、沉溺于这类洗脑、低智、低俗且毫无任何营养价值的快餐化琐碎内容时,势必将潜移默化的侵袭我们原本就不太聪明的脑袋瓜子。
长此以往,我们就必然会丧失思考力和判断力,尤其对于任何需要付出哪怕多一点认知和努力才能理解的相对复杂的信息变得极度缺乏耐心。
如果你习惯了 1 分钟 3 个反转的短剧,就再也无法静静的安心欣赏一部长达2-3 个小时会给你带去无比震撼心灵的电影。
如果你习惯了 5 分钟名读完 10 本世界名著,就会失去耐心而不再去细细品味一部需要专心致志的阅读长达几十个小时的经典名著。
于是,你看到,现在的短视频主流内容都是酱式的:
你只消给博主 5 分钟,他就能把从耶稣诞生到现在 2000 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所有的世界名著帮你读完,ChatGPT 都得真呼内行。
没有人关于过程,没有人在乎原因,更没有人愿意听你娓娓道来前因后果,人们只对结论性的“标题”感兴趣。
细思极恐,这不就是《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的弗兰肯斯坦综合征(Frankenstein Syndrome)吗?
人类创造出机器人等拥有一定能力的机器后,可它有自己的主张,它不仅改变人们的习惯,而且还能够改变人类的思维习惯。
短视频不正是如此吗?
短视频所承载的短平快内容,确实对人类思想结构或认知能力产生了你所未察觉到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我们意识结构会被重新塑造,以便去匹配它的短平快。
正如一个法国人帕斯卡所言:
“人只不过是一棵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有思想的苇草”。
你瞅瞅,马斯克的特斯拉在加速世界向可持续发展转型,而短视频,在加速人类持续苇草化。
且功不可没。
事实上,早在 2 年前,在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一位腾讯副总裁已经提到过短视频给这个世界带来的负反馈更多的观点,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
你喜欢猪食,你看到的全都是猪食,没有别的。
低智低俗洗脑短视频的短视频长期会影响心智,你喜欢猪食,看到就是全是猪食。
不过,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和语境以及副总的身份,我猜测其中还有另一方面原因:
腾讯的短视频战略在当时并不十分成功,无论是微视还是刚起步的视频号,的确还没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与抖快还有些许差距,可能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
但观点大伟是认同的。
三、信息茧房
更进一步我想表达的是这背后可怕不是短视频,而是精准推荐机制造成的信息茧房带来的后果。
托克维尔: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得益于精准推荐,我们虽然现实中肉体身处在同一个世界,但思想却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你觉得你每天在获取各种各样的新奇信息,事实上,你得到的都只是你想要的内容甚至是观点。
不光短视频平台,所有的平台都已经学会根据你的静态标签(如手机、城市、性别等)、动态标签(习惯、偏好)、行为标签(点击、停留时长),再加上高效的出奇精准推荐机制同时即刻完成算法回收和反馈,即时校正你的画像,匹配出你想要的、喜欢的内容,实现内容与你的双向奔赴。
甚至现在连“评论区”都是个性化推荐(即同一条视频内容,每个人看到的评论内容完全不同),实现目标受众的精准打击。
别说,就像某位天才网友总结的“傻X共振论”,真的挺到位的:
以前方圆十公里就一个傻X,但是现在东京的傻X,西京的傻X,北京的傻X以及南京的傻X,高山流水遇知音,实现傻X共振。
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前段时间小杨哥旗下的某网红带货翻车。
你问我怎么看?
我也和你一样,通过短视频看啊。
不过一方面,我个人以为,此类 low 的内容是网红们获取流量的重要手段,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迎合最大公约数的口味的“优质”内容。
你知道的,存在什么样的粉丝或受众,我们就会主动或被迫创作出他们喜欢的作品。
是的,粉丝也在反向塑造创作者。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反映了五环外人民群众的整体认知基本盘,而这恰恰才是我们整体的大多数。
另一方面则是:网红在直播间毫无底线、博取眼球的行为也“有可能”是其自身真实素质和认知体现。
注意啊,我说的是“有可能”。
这并不奇怪,你难道指望 TA 去创作出高价值的精英类内容吗?
不是他不想,而是 Garbage in Garbage out .
网传网红学历
那这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倒退吗,如果认知水平是一种文化的话?
那么音乐呢?
举个例子,据我个人乘坐网红车次数(也就一天上下班两次),80% 的网约车师傅所听的音乐用三个词可以概括:
DJ 风、社会摇、舞池里的 007
而这些用户与短视频、短剧的主力人群高度重叠,同样地,这些用户也在反向塑造创作者的音乐作品。
来看看短视频年度流行音乐排行榜。
再看看十几年前的流行音乐排行榜。
不光音乐的旋律相对更胜一筹,连歌词所传达的意境也是现在的口水歌所无法企及的。
姜育恒的《再回首》唱道: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而《学猫叫》唱道: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喵。
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唱道: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
而《爱如火》唱道:心在跳,是爱情如烈火,你在笑,疯狂的人是我。
那这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倒退吗,如果音乐是一种文化的话?
不光音乐,不知道是哪来的规定,连话都不能随便说了。
短视频或直播间,不能出现某些汉字,反正就是不能让你好好说话。
比如钱不能说钱,得说米;
天猫得说某猫,淘宝得说是某宝,微信得说是某信,
直播间不能说直播间,得说波波间;
现在连“不战而屈人之兵”都不能说了。
长此以往,你甚至怕不是得新学一门语言了。
那这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倒退吗,如果我们的汉字是一种文化的话?
当认知水平、周遭环境都在倒退时,文化的崩溃也在劫难逃。
嗯,话虽如此,而且看上去也的确如此。
群响刘老板关于短视频的深思
难道不是吗?
五、少年强则中国强
相信你和我一样,不只一次在公共场所上见到甄别和判断力尚弱、心智还未成熟的的“青少年群体”在一刻不停的刷短视频。
甚至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心爱的 baby 吵闹,还主动把短视频放给他看。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青少年每天在毫无价值良莠不齐甚至连成年人都难以分辨虚假的良莠不齐的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塑造出怎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他们的未来如何定位和发展?
难道是梦想当一个哗众取宠,为流量不择手段的网红达人?
你当然可以反驳我,并且天真浪漫的以为:在短视频的【青少年模式】下也能学习和进步,也能学会背英文单词,也能学会物理化学,也能在线听大学公开课。
我只能“肯定”三连回复:
好好好!对对对!是是是!
当然,或许我们也压根就不需要那么多高精尖优秀人才。
毕竟我们用毛利高达 90% 的科技公司茅台酒就能把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苹果、微软、亚马逊、Meta、Google 、ChatGPT、特斯拉、英伟达们打的落花流水、满地找牙。
不接受反驳!
Q:小朋友,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呀?
A:当网红。
说到限制青少年沉迷短视频,在前段时间,越南广播和电子信息管理局公布一项针对 TikTok(抖音国际版) 的调查结果(当然这里可能有 Political 因素):
六、娱乐至死
为什么不直接禁止短视频算球呢?
看看,你 To Yong To Sample 了吧。
奶头乐理论,了解一下先:
这次是一个美国人,叫布热津斯基,是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听头衔就知道不是我们普通人民群众的好朋友。
他观察到由于社会上 80% 的财富被 20% 的人掌握,而且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导致阶层固化,长此以往,很容易发生阶级冲突啊。
那该如何有效应对呢?
他提出为规避阶层冲突,卓有成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让企业产出大量“奶头”,转移 80% 的穷人注意力和不满情绪,让他们彻底沉迷娱乐。
让穷人疯狂热爱 所无法逃避 的 命运。
当然,我也并没有否认短视频的诞生曾经以及现在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更多可能性。
你知道的,即使没有短视频这个目前最为高效的信息传播载体,也会有其它形态的存在。
事实上,我对短视频上这些“猪食”的喜爱程度不亚于看这篇文章其它任何人。
关键在于,做为一个独立又理性的个体:
学会如何有效甄别每天扑面而来的信息。
学会如何规避精准推荐造成的信息茧房的后果。
学会如何提升碎片化单位时间内的价值转化率。
我个人依然习惯选择通过微信、新闻客户端等传统图文载体获取相对有价值的信息,而非短视频。
七、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这句话寓意深刻,是一位法国人说的,他叫伏尔泰。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那张图:
相信你有留意到,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图片中左右两位绅士面前的媒体采访和受欢迎程度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网红前话筒多,专家前话筒少。
毕竟哪怕是足够理性的老天爷,也会更偏爱那些娱乐内容,而非让感到乏味的专业知识。
所以,仅仅擅长短视频的网红,获得了媒体压倒性的注意力、流量和胜利。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种成功的话。
这是否意味着,造就网红的不单单是他自己,还有想要获得流量的媒体、被洗脑的用户、推波助澜的平台,进而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生态逐渐全部参与其中,且乐此不疲。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种全民狂欢的话。
那么,或许以后不会再有《肖申克的救赎》,也不会再有《教父》,有且只有 15 秒的无脑片段。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种文学创作的话。
八、Be better
最后,作为一名业余的“带货博主”,高低也得给家人们推荐点书:
1)《娱乐至死》:
Neil Postman 的《娱乐至死》,虽然本书写于 80 年代,是用电视媒体来举例,但书中作者对电视媒体(换成短视频亦不影响理解原文)带来的娱乐至死的社会文化做了诸多举证和严厉的批判以及对于人类思想文明泯灭的担忧。
看到如今短视频带来的连锁反应比当时更甚,Neil Postman 如果还活着,也得站起来给领导敬酒。
哦,不,也得捶胸顿足、夜不能寐了。
2)《低智商社会》:
如果不过瘾,再推荐一位日本作家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会》:
3)《美丽新世界》和《1984》:
这是两部反乌托邦的小说,读起来没那么晦涩,所描述下是两个极端对立面,你值得拥有。
OK,家人们,就酱吧,我去刷短视频了。
参考链接:
1.Neil Postman,《娱乐至死》
2.吴怼怼,《抖音神曲,消失了?》
3.槽边往事,《还是想打人》
专栏作家
孟大伟,微信公众号:大伟说电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百度高级产品经理。持续关注电商/短视频/引流及变现,驾驭世界不断向前。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这种段视频大部分只是让人们“爽”一下,也正如产品经理的需求一样,让用户用着“爽”。但是对自我提升没有任何帮助,对认知提升没有任何帮助,只会人云亦云而已。也正如文章中写的“短视频”只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取代了之前的花边小报和小册子而已。
只是工具,要学会御它,懂它,用它。
就像几年前的王者荣耀,也是全民在玩,但几年后,也没人玩了,现在也就只有几个小学生还在玩。
我寻思着没有短视频前难道大家都不看视频的?只不过是多了一个短视频的品类择罢了,没什么好说的
应该先证明人这拿来刷短视频的时间,即使没有了短视频的存在,会拿去学习提升的概率有多少呢
你喜欢猪食,你看到的全都是猪食,没有别的。
是,对,买入x,打压tiktok,然后囤积X股票,推广X,然后高价卖掉X。
下一步说,智能手机将终结人类文明,开始搞苹果,笑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