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破局的关键点

3 评论 3294 浏览 15 收藏 29 分钟

世界的面目越来越模糊,波动性越来越大,能影响到企业的“黑天鹅”层出不穷。
如今,在AI技术蓬勃发展的浪潮下,企业面临如何有效穿越经济周期的挑战。
为此,杨国安在新书《数实融合:前沿科技如何重塑产业》中从三个时代特征出发,提出了对于数字化变革的三大趋势:
1.不确定世界的确定性,科技进步不会停滞;
2.多技术爆发、融合,数字科技趋近成熟;
3.政策支持的方向:数实融合。
我们整理了作者在新书发布会上的精彩分享,并结合《数实融合》书中的部分核心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数智科技推动产业升级与社会进步

1. 技术既能造就、淘汰一批企业

① 科技对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

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每次技术的出现都会更宏观地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衰。

著名的经济学理论——康波周期,由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他将时间拉长,发现每个新技术周期从兴起、旺盛到衰退,通常大约是50到60年,从而形成一个大科技周期。

每一次科技周期的兴起,都会深刻影响产业发展格局、企业命运走向,甚至决定国家的经济兴衰与未来走向。

例如,自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纺织机与蒸汽机的迅速发展为英国带来了一波技术繁荣,而随后钢铁和铁路的崛起亦助推了另一波经济繁荣。

这两波繁荣都得益于英国对技术革新机会的敏锐把握。英国成功掌握了主导技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进而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与增长。

随着第三期电力发展,以PC为代表的芯片和计算机技术都牢牢掌握在美国手中。历经几代电气与重化工业的积累,尤其是在20世纪初期,借助互联网为基石的信息技术,使美国成功掌握核心技术,从而确保整个产业链站在世界的高端。

我们观察到,每一波新技术的出现都带来一批新财富,同时也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技术对产业发展和国家兴旺至关重要。因此,一个企业要实现基业常青,必须掌握穿越周期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周期是技术周期,当然还包括产业和经济周期。

② 周期时代对生活、生产方式的冲击

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技术时代,正值中国全面进入互联网30周年的重要节点。

这个时代可划分为若干个小周期,每个小周期都会对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冲击,从而淘汰一批企业。

例如,以1995年为起点,开始进入PC端互联网。最早期企业如亚马逊、Google等崛起,同时中国出现BAT。若这些企业掌握PC互联网技术,便能创造巨大财富,进而跃居世界领先技术的行列。

但同时,线上开始挑战线下,如亚马逊挑战美国线下书店,使得不少书店陷入破产。同样在中国,线上也挑战了国美等线下门店等。

2005年Google成功收购Android系统,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重要发展。2010年苹果发布iPhone4,从而引领全球正式迈入移动互联时代。

移动互联时代造就了如美国Uber等名企,也推动中国滴滴、美团、字节跳动等一批企业崛起,同时又冲击了一批企业。

一个时代一切换,头部企业跟不上会掉队。因此,技术迭代会造成企业的兴衰迭代。

2016年是人工智能时代,例如围棋大战。2023年推出ChatGPT3.0通用型生成式AI,让大家对人工智能+时代充满期望。

如人工智能时代以英伟达和OpenAI为代表,虽然2023年经济环境萎靡,但美国依靠7家企业股票市值撑起了整体经济。

③ 企业如何顺势而为拥抱技术周期?

掌握AI技术,造就一批企业,如果跟不上就会有压力。那企业如何顺势而为地拥抱技术周期?我认为是数实融合技术。

数实融合技术不仅包括AI,而是多种技术共同爆发。例如算力,包括以英伟达为主的GPU的A100和H100。

此外,还有隐私计算、智能生成式AI、孪生技术、远程交互等。这些技术共同推动了移动互联网新的数实融合时代的来临。

一个科技具有延续性,有时突发之后又带来跳跃性的变化。我们观察到,技术创新已经取得巨大发展,它将带来更重要的驱动产业创新。

技术创新对产业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企业可以布局并掌握这个机会,避免被时代淘汰。

2.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融合

科技驱动产业升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创造力。人们现在只需要支付少许费用,即可获得一个生活或工作上的私人AI助理。

与此前的AI更多是一个线下的、单一场景的提效工具相比,现在的私人AI助理可以提供各种创意,从写文案到写代码到答疑,一应俱全,它会自行联网去搜索、整理答案。

包括但不限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前沿数字科技正在与更多实体产业融合,我们的生产、生活迸发出了许多新的曙光。

未来汽车正在走进现实。现在购买一辆智能电动车,人们在进行刹车、偏离车道、跟车巡航、泊车等操作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已经可以为人们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援,让人们不那么累、不那么紧张。

未来电力正在走进现实。能源已经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么传统的样子,光伏、风电等可持续的分布式能源已经成为能源供应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未来家居正在走进现实。家居行业已经实现了“所想即所见”,即消费者心中所想可以完全变成效果图。先行者利用数字技术打通设计与制造环节,实现工业化流程,解决装修超预算、施工噪声等问题。消费者可得到尺寸精准的预制家具,装修完成品与效果图一致。

未来农业正在走进现实。从无人机到物联网,AI支撑的高效工具可以确保国人的粮食安全。一旦种地由机器人完成,粮食自由的世界就将出现。

未来终端正在走进现实。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催生、革新了大量产业。如AR眼镜和VR头戴设备,人们与它交互不再靠键盘、鼠标或触摸屏,而是靠更符合人体习惯的手势、眼动、语音等。

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个目前还不存在的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一道构成人类的生命空间,甚至让人的意识与记忆在数字世界中实现永生。

二、在不确定性时间,寻找确定性

整个世界的运转逻辑在近些年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并且以美国挑起贸易争端、俄乌冲突、新冠疫情、房企爆雷等尖锐的方式爆发了出来。

面对种种杀伤力惊人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企业的经营状态不再稳定,企业家内心的焦虑和迷茫与日俱增。

于是,很多企业家试图去关注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针对这些变化去筹划自己的策略以消解其中的不利影响。这么做并没有错。但若在此间沉溺太久,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并不划算,因为有太多事情超出了人们的可控范围。

这时候企业应该做的,是寻找确定性,在那些一定会发生的确定性中找到自己可以发挥的空间。

1. 微观上寻找确定性

从微观上看,不管世界怎么变,客户永远想要更便宜的商品、更快的送货速度、更好的用户体验、更丰富的供给。

要实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如今新一代的数实科技已经相对成熟了,数字孪生、XR、AI、算力、机器人等已经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黑科技。

比如,很大程度上由GPU(图形处理器)提供的算力并不存在核心技术门槛,只是产能不足、供不应求而已。数实科技接近或达到了产品化的阶段,正在与行业技术做更紧密的融合,融合的曙光非常多。

2. 宏观上寻找确定性

从宏观上看,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增长正在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跨越。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从早期的进行技术模仿和改良,进阶为有实力去探索前沿科技和基础科学,并在部分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

国家一方面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重组科技部,组建了中央科技委员会;另一方面也意识到了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不仅仅是成果应用的主体,还应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这就是确定性。如果人们打算带领企业突破内外局限,穿越长短周期,科技会是人们最有力的抓手。

三、数字化变革的三大趋势

趋势一:不确定世界的确定性,科技进步不会停滞

我们身处变量层出不穷、变化周期越来越短的世界,对不确定、不稳定、非线性、模棱两可、复杂的现状感到焦虑、难以理解和脆弱,这是正常现象。

企业家应该如何应对?最好的方法是利用长期的确定性来倒推短期的不确定性。

如果我们看准未来三五年的长期趋势,例如科技自立自强、人口老龄化、碳中和、乡村振兴等,再倒推公司经营,那么方向不会偏离主题。

长期趋势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对绝大部分企业家而言,必须面对的趋势是科技进步不会停滞。

无论人们印象中的现代世界多么变幻莫测,科技进步一直在发生并推动人类迈向更好的生活。

在漫长历史中,人类从事体力劳动和操持家务,夜幕降临时只能点燃蜡烛,半夜睡醒时需要户外如厕。

随着能源、交通、通信、冶金、化工、建筑、材料、生物等领域的重大创新,并且相互促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全面性变化。

人类拥有电、煤气、电话、自来水、下水道、高楼大厦、汽车、飞机,生活便利程度大增。

如今,人类在社交、被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人类展示自我个性的深度和广度显著。

这波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对企业家和企业而言意味着洗牌,有机会让大量能跟上趋势的新生优秀企业成长为新时代的巨头。

例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微软、英特尔、PC个人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的谷歌、亚马逊、Meta、腾讯和阿里巴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美团、滴滴、优步、字节跳动以及最近几年的特斯拉、OpenAI等。

因此,那些跟不上趋势的企业只能成为时代更迭的背景板。

趋势二:多技术爆发、融合,数字科技趋近成熟

从科技层面来看,数实融合的诸多技术已经成熟,它们已经经历了论文、实验室等阶段,逼近了产品化、商业化的临界点。

例如数字科技领域里可信协议的初步落地。自2009年中本聪上线比特币后,以商用密码算法为核心,结合分布式网络通信及存储的综合应用技术区块链登上历史舞台。

区块链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特性被推广至游戏、内容出版、供应链溯源、司法、金融等各行各业,催生了2021年的web3.0浪潮。

例如实体产业半导体制造中的技术迭代。为了追求更高的性能和更小的功耗,CPU中央处理器和GPU的制程工艺逐渐减少。

当它们逼近技术极限时,人类总能让新一代技术实现落地量产。当应用了几十年的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逼近20nm纳米的物理极限时,它已经无法控制电流,漏电率的升高令业界无法容忍。

1998年英特尔发明的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技术派上了用场。2011年推出了商业化的FinFET工艺技术,其他代工大厂也迅速跟进。

当FinFET逼近自己7nm的物理极限时,1990年提出概念的GAAFET全栅极场效应晶体管将带领晶体管进入5nm及以下领域,并且已经被三星在2022年实现3nm的量产。

总之,科技突破很少体现为单一技术突破,而是多个关键技术,如算力、算法、协议、交互等在相近时间点同时爆发,这样才能对产业升级形成足够大的撬动力。

趋势三:政策支持的方向:数实融合

科技成熟了,如何在不同产业应用,带来新的变化?换言之,如何选择技术应用的方向?

这就涉及关于未来的另外一个确定性——中国企业家除了锚定科技进步的趋势,还要看政府规划的指引。

如今政府给出的指引十分明确,即推动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① 数字化转型和数实融合

这里,需要界定一下“数字化转型”与“数实融合”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数字化转型”在产业、企业中的落地更多体现为通过成熟数字技术把业务“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以打通数据孤岛和挖掘数据价值,帮助企业在内部实现降本增效,它更偏向现有科技的应用。

“数实融合”则更多偏向未来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模式创新,在不确定性更强的世界里,用更加前沿的数字科技给用户和客户带来完全不同的使用体验,给企业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乃至于重塑整个产业链的形态。

② 数实融合产业升级案例

案例1:以酷家乐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业

酷家乐深耕于家装行业,而传统的家装行业普遍沿袭着手工艺人的传统操作方式。在装修过程中,消费者通常会寻求设计师或包工头的协助,进而在家中展开繁琐的施工工作。

然而,这种传统方式往往伴随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时间管理不严谨、任务难以按时完成、进度拖延以及成本不断追加等。更为关键的是,最终呈现出的装修效果往往与消费者的期望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传统手工艺家装业也面临着诸多痛点,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

因此,传统手工艺家装业的痛点非常明显。

面对这类痛点,酷家乐如何利用数智科技和数实科技解决家装行业的痛点?

酷家乐创始人黄晓煌是典型的技术出身创业者,在黄晓煌看来,GPU所带来的渲染技术对家装产业和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他们最初利用渲染技术,在设计环节助力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沟通。通过渲染技术,设计师能够迅速生成3D设计效果,使客户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设计方案,提升了沟通效率。

通过这项技术,使得酷家乐成为3D云设计软件平台的全球领先公司。

未来,家装行业将迎来深刻的变革。然而,这些变革并非一家公司凭借技术和产品就能轻易实现,而是需要整个生态系统的协同努力。

当下整个生态产业链仍然建立在现有技术基础之上。当技术发生跳跃式进步和新产业兴起时,整个生态需要配套。

案例2:以极飞科技为代表的智慧农业

传统农业面临以下两种问题:

首先,没人愿意在农村工作。由于收入靠天吃饭,多干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并不意味着产出会更多,但如果到城市送外卖,多送一单就多一点回报。

因此,许多人离开农村到城市,希望有更好的经济回报,这样导致农村土地大量荒废,出现流转托管等问题。

其次,食物种类需求和安全面临问题。随着人的寿命延长,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同时,中国食物安全等问题也成为了关键问题。

目前这种模式难以持续,因此,中国也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等,这是产业的痛点。

面对这类痛点,数实科技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和重塑驱动?我分享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前沿科技企业——极飞。

极飞的CEO彭斌是一位典型的科技男,2007年从微软研究院离职自主创业,主要研发无人机。无人机技术早期如大疆,主要场景就是拍摄,有些也涉及巡视电力电器安全等。

彭斌在已经掌握此技术后,就开始寻找应用场景,垂直寻找定制。2013年他前往新疆,发现无人机可以解决农夫喷洒农药的问题,效率大幅提高。之后发现无人机还可以用于播种、施肥等领域。

因此,他进入了垂直领域,直到2019年,无人机在农田的应用基本完成。当时,对于他而言,面临两条道路:一是将无人机技术拓展至其他行业,实现更广泛的应用;二是持续深化在无人机领域的研究,将其转化为一项核心技术,并寻求在相关领域的创新应用。

后来,他选择了智慧农业。

未来智慧农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的核心差异,主要体现在农田耕作的主体上。在智慧农业中,农田的耕种工作完全由机器人承担,这些机器人既有在天空中飞的,也有在地面上作业的。

因为人太少,产出不理想,所以在这么大块土地上,未来数实融合就是用数智科技代替人,包括人的感知。

目前,通过传感器技术,我们可以模拟人类的视觉和触觉,实现农田信息的精准获取。

在决策层面,智慧农业将依据不同植物的生长模式建立模型,虽然还不够聪明,但已能在很大程度上辅助决策,避免决策偏离过大。而在决策确定后,执行环节则依赖于无人机和地面机器人完成,如施肥、灌溉等作业。

此外,极飞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并非仅限于农业领域,对于农牧业也同样适用。

以养牛为例。在养牛的情景中,农场的管理和粪便处理都是由机器人解决。当某头牛的温度异常或者有病情时,也能立即知道。饲养、挤奶等流程也可以通过科技实现更多自动化。

过去,一个人可能仅能管理5头牛,而如今,通过科技赋能,一个人便能管理多达50头牛。虽然人很少,但能提高收益,确保大家愿意从事这一行业。

③ 数实融合需要注意事项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关键。当前,乡村振兴、碳中和是大势所趋,随之对应的补贴资助就变得非常重要。

此外,法规与时并进也非常关键,法规会影响很多事情的进展。

另外,基于政府的政策,在应用方面,我认为有三个改变也需要注意。

第一,改变商业逻辑。

大家都知道,以往许多企业家熟知的商业逻辑都是在技术或者商业模式较为成熟的水平中进行决策,这些决策通常取决于用户需求,包括痛点、痒点以及未满足的需求。

针对用户的需求,我们需要了解新的产品和服务能否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然后再考虑产品如何变现,以及规模化技术如何支撑等。

以腾讯为例,所有产品经理都了解如何开发游戏、音乐、短视频等,这些都是产品经营逻辑,适用于技术和商业模式较为成熟的阶段。

对于数实融合,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前沿高度不确定的科技,那么整个决策逻辑会有所不同,以小鹏汽车为例。

何小鹏分享了在推动小鹏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升级时的商业逻辑:

首先,技术是否成熟。例如激光雷达、算法、传感器是否足够快速以及边缘算力等。需要关注技术是否已经达到商业化程度。有些技术可行,然而价格过高,无法运作。

其次,产品是否可靠。我们需要利用这项技术制作车辆,这项产品是否可靠和安全,必须进行不断测试。

最后,确认应用场景。这个产品的应用场景是自动泊车场景还是智能导航场景等。

因此,它的逻辑非常不同,不能再用传统的商业逻辑来面对前沿科技。

第二,新技术要配套新生态。

除了产品之外,新技术必须有新的生态配套。

例如,酷家乐的厂家设备是否够智能,如果无法与数智沟通,设备商是否愿意开放接口与你兼容等。像极飞,就是有没有新兴的农民更懂数智科技。

第三,智能化设备的普及。

设备是否实现普及,关键在价格。中国智能普及化的主要原因不是iPhone,而是千元手机的价格是否亲民。

三、变革领导力

是抓住产业机会的关键

要使企业掌握数智融合的科技,核心是一把手的变革领导力,以及了解新的科技趋势。

基于科技趋势,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产业的痛点在哪里,如何重新重构,如黄晓煌、彭斌等都是基于技术寻找应用场景重构产业。其次是产业战略,提早布局。最后是组织升级。

在这三个环节中,变革领导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企业应对变革挑战的关键能力,更是推动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的核心动力。

许多企业正是凭借对风投机会的把握,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创造了巨大的市值,从而取得商业成功。

变革领导力的关键是勇气和决心。若缺乏勇气,就不敢放弃现有业务资源投入探索全新领域,没有决心,也无法坚持投入资源。

因此,对于数实融合科技的来临以及如何驱动产业升级互动,变革领导力至关重要。

写在最后

最后,三个总结:

第一,技术周期拉长对国家、产业以及企业的繁荣和衰退至关重要。技术既能够造就一批企业,也能够淘汰一批企业。

第二,数实融合科技的不断深化和普及并非仅凭单一科技之力所能实现。AI技术的表现尤为突出。然而,它也需要与许多科技一起联动起来,若人工智能缺乏足够的算力支持,那么也无法解决问题。联动之后,技术创新就会带来产业创新。

第三,企业在产业层面掌握新机遇需要新的商业思维和生态配套,更重要的是自身领导者变革的领导力。

内容来源:青腾“数实融合”前沿对话暨《数实融合》新书发布会。

嘉宾:杨国安,腾讯集团高级管理顾问、青腾教务长、《数实融合》作者。

责编 | 金木研 排版 | 五月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笔记侠】,微信公众号:【笔记侠】,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洞察市场商机的眼界,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敬畏,以及保持对于用户底层需求的感知。
    以上三点还是要老老实实的沉淀,不忘初心!

    来自福建 回复
  2. 这样的作者都去死吧

    来自江苏 回复
  3. 虚的要死,有建设性、可落实的点一个没有,宏观整体的框架、目标、路径也没有。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