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APP 新升级:用AI 重构国民的信息获取与创作体验

1 评论 2027 浏览 2 收藏 15 分钟

随着AI工具的出现,我们已经将其融入到工作和生活当中。以前获取信息会用搜索引擎,现在更习惯于结合AI。本文将结合百度APP发布的AI 新能力进行体验,探索百度APP的AI应用场景。

不知你是否听过这么一句话:未来替代人的不是 AI,而是会使用 AI 的人。虽然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制造了焦虑,但不得不承认,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正是因此开始去了解 AI、尝试使用 AI。

随着我开始习惯使用各类AI 工具,发现了一种比较奇妙的体验:

以前想获取信息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搜索,比如搜索“这道菜怎么做”、“怎样写一篇论文”、“怎样申请入户”,但现在同样的问题,我也想问问AI 是怎么说的,当 AI 给我回复后,我又怕AI 一本正经跟我胡说八道,于是我又回到搜索引擎里面看看回答的内容是不是有所依据。

其实这背后说明了一个问题:真正要得到更靠谱、有价值的信息,是需要AI和搜索进行更好的融合。其中 AI 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图、对信息进行高效总结提炼,而搜索又为 AI 提供了大量的索引依据。

百度APP作为目前国民搜索第一入口,是广大网民获取信息的核心渠道,同时百度也是国内最早宣布“All in AI”战略的大厂,今天我们将对这次百度APP在万象大会中发布的AI 新能力进行体验,看看在搜索和AI两个领域都有深厚积累的百度,在百度APP中融入了哪些AI 能力。

一、更懂你所需的AI信息总结能力

以一个搜索场景为例,看看百度的“AI捏合摘要”如何提升获取信息的效率,假设现在我想要了解“排骨汤怎么炖最好喝”,以往我通常按下面的步骤来做:

  1. 输入搜索词:在搜索框输入“排骨汤怎么炖最好喝”
  2. 翻看搜索结果:看看哪个搜索结果更靠谱,点击进去看看
  3. 了解相关内容:看到和当前诉求相关的搜索词,进一步查看对应内容
  4. 汇总记录:将视频、文章、图片中提到的要点记录到笔记里面

如果同样的场景,通过百度新上线的“AI捏合摘要”,是这样的:

1. 同样还是先输入搜索词

2. 在屏幕上手指捏合:触发 AI智能总结,等待AI 总结提炼结果出来后,直接长截图保存

相比之下,简直大大节省了我的时间

  • 只搜1 次,不用再跟之前一样去搜索其他相关的内容,AI 能结合我的意图把关联的内容给纳入进来
  • 不用1 条条地去翻搜索结果和甄别,自动收集更可靠、更关联的内容,同时还看到内容的来源
  • 碰上视频类的内容,也不等到看完才知道有没有用,AI可以对视频的内容进行提炼
  • 不用再写笔记,直接汇总出一篇图文并茂的笔记,比我自己记的排版还更好看、可读性更高

回过头看,这个能力更像 1 个助理,我直接说我需要什么,剩下的事情它便会去办,包括识别我的搜索意图,然后从众多搜索结果中挑选出关联的内容,最终再进行内容的总结提炼,最终给我提供的是一份总结报告。

上面说的是主动搜集信息的场景,有时候我们获取信息,很有可能是因为突然被某个事物激发了好奇心,才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比如最近要端午节了,我开始刷到各个美食博主发的包粽子教程,看着很好吃,很好奇是什么粽子,想买来试试。

在以往,我需要先暂停视频,截图保存,然后通过搜索引擎的识图搜索能力去进行搜索,但现在不用这么麻烦了,百度 APP给我们这些好奇宝宝们带来了“智能标签”的能力。

现在我只需暂停视频,暂停后就会自动出现“肉粽”标签,点击后我很快就能看到给我推荐的内容,嘴馋了直接就能到商城进行购买。

通过“智能标签”能力,获取信息的路径被大大缩短,识别出标签后也不单单能跳转商品,还可以跳转到百科介绍、资讯等内容,帮助我们更快速地获取某个事物的完整信息。

除了信息搜索外,大部分人都希望能够对外界动态保持持续的关注,比如最新的政策等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最开始是通过报纸,然后通过门户,如今通过多个渠道的互联网媒体平台,当然用户也能通过百度APP获取资讯。

我的话更习惯在碎片化的时间看资讯,通常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在这种场景下阅读长篇幅的文章其实是比较费力的,而且有时候被标题吸引点进去,最后才发现内容与自己的预期并不相符,在这点上我觉得百度APP即将上线的“速读”板块有奇效,在浏览资讯的时候能提前看到资讯的摘要,一方面可以更快获取到信息,另外一方面我也能借此对内容进行判断,感兴趣的才进一步去看全文。

二、更懂年轻人文化的AI社交能力

上面讲的都是获取信息层面的,有时候看到好玩的内容,总归会有忍不住留下自己评论的时候,或是发表看法,或是跟网友的神评互动,这样的文化其实在每一代的互联网平台都一直存在,从很久前的贴吧盖楼、再到网抑云的评论区,再到b站的弹幕文化。

这次升级,百度APP也玩起了评论区,在评论区可以捕捉到AI角色,它们会按照既定人设的语气和风格,来跟用户进行评论互动。

当然,除了 AI评论外,有时候我们如果憋半天还是写不出满意的评论内容,这个时候也可以参考下百度APP“猜你想评”功能,分分钟变成玩梗大师。

三、更普惠内容创作者的AI创作能力

我们在百度上搜索到的内容从哪来?

背后有相当一部分其实离不开各类内容创作者,这些内容创作者既包括专家大 V 、也包括众多素人,前者背后有专业团队和更多资源支持,而后者则普遍缺乏资源和专业团队,但仍凭着自己的热爱和努力在创作内容。

我自身也是一个内容创作者,接下来从一个内容创作者的角度来分享下这次新能力。

其实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最简单就是 2 个事情,一个是做内容,第二个是变现,一方面只有好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变现,一方面只有能变现才能确保持续生产好的内容。

先从做内容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做视频还是图文,在以下几个环节百度APP都提供了对应的 AI 能力支持:

1. 找灵感,确定选题

在这个环节,通过“AI 助手”能够查询我所在领域的热点,更好地结合热点进行创作,比如作为 AI 领域的创作者,我可以结合“AI 助手”推荐的“OpenAI数据训练排查右翼新兴媒体”,写一篇内容来去探讨 AI 背后涉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2. 结合选题生成大纲

在这个环节通过 “AI笔记”里的“AI 帮你写”,AI可以直接生成大纲,如果不满意也可以进行重写,直到内容满意后,再结合进行修改即可。

3. 收集素材逐步填充正文

以写一篇图文为例,我们可以在文章里关联近期热点事件:

同时AI写作也会结合文章内容,自动推荐关联的正版图片素材供选择。

当然,不止图文创作,现在随着消费者端对视频内容的偏好,越多越多的内容创作者也转向生产视频内容,但视频的创作成本要比图文要高不少,还需要掌握脚本分镜、素材剪辑等技巧,难度和成本大大提升。

但现在,无论是传统的图文创作者还是视频创作者,都可以利用 “AI 成片”更低成本、快速地将自己的创意想法生成视频。

1. 从选题开始,由AI 扩写为视频脚本

结合上文的 AI 助手我们可以获取热点选题,然后在“AI 成片”中可以输入主题,让AI 进行扩写。

2. 文字转视频

扩写完成后,点击“一键成片”,就能结合文案生成对应的视频画面、字幕和声音,在编辑器中还能在视频基础上进行字幕修改、素材替换和剪辑优化。

如果你过往已经积累了很多传统图文内容,还可以直接将过往的文章转化为视频,大大缩短了视频内容的冷启动周期,利用已有的内容库和发布后的数据,快速探索出更适合自己的短视频形态内容方向。

专业内容生产搞定了,还有什么能够帮助做内容的神器?

有,那就是AI 发布器。

用户可以从海量特效模板中进行挑选,挑选后上传自己的照片,大模型会结合用户照片和所选模板,自动生成更贴近生活类的创意内容。

比如对于喜欢旅游的创作者来说,可以将自己出门玩拍的照片和视频,一股脑的丢给AI发布器,一键生成精美的旅行 VIog,剪辑不用愁,靠AI分分钟打造精致旅行博主人设。

做完了内容,作为创作者我们最关心的就是流量了,这次在流量分发上,百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内容分发形态:“AI 新融合”。

通过AI将文章和图文形态的内容,自动生成【封面】+【摘要】+【音频】,这样图文类的内容也能在 用户刷视频的过程中被看到。

这对文章/图文类创作者而言,除了可以通过“AI 成片”来将文章转化为视频形态进行分发外,即便不转成视频,通过 AI新融合的能力,创作者的内容更能得到更多的流量分发。

总结一下

回过头总结下百度APP这次新上线的 AI 能力,我觉得是对信息创造、获取和互动的AI化升级,通过“AI 成片”等普惠性的AIGC工具,以及“AI+搜索”的结合,最终给我们带来了好用又好玩的AI应用,更丰富的信息供给,以及更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

本文由 @way 投稿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哈哈哈哈哈哈,百度,国民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