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玩砸了的GPTs,为啥国内还抢着搞?

0 评论 3134 浏览 2 收藏 12 分钟

前段时间,微软宣布关闭Copilot GPTs,这个原本被寄予厚望认为能做成“下一个App Store”的产品,仅仅半年就结束了。为何国外都已经折戟,国内还在推?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6 月开始,国内各大 AI 公司,在“智能体”上凶猛发力,有给流量的、也有直接给钱的。

但是,

6 月 12 日,微软却宣布将于 7 月 10 日关闭 Copilot GPTs,用户已经创建的 GPTs 将被清空。

微软的 Copilot GPTs,源自 OpenAI 的 GPTs Store,跟国内 AI 公司大搞特搞的智能体是一个东西。

这东西,不是 OpenAI 首创的。讯飞星火在 23 年 6 月就上线星火助手了,9 月份的时候拿出了 10 万奖金给创作者瓜分。

那时候,OpenAI 也只是宣布了要在 11 月举办开发者大会。

(他们在 11 月的开发者大会上宣布了 GPTs,我怀疑是讯飞星火的 10 万奖金启发的他们……)

这两天有媒体分析,GPTs 也不太行了。

根据一个国外数据统计网站,2月份 GPTs 访问量仅占 ChatGPT 网页端的 1.5%。

以及,国内最早做助手平台的公司,9 月份那 10 万撒完之后,也不怎么推“智能体”了。

但是,天工、智谱、扣子,却依然在猛推,并且给的越来越多。

为啥?

增长乏力就推智能体

“没几个人会直接使用大模型,但他们需要用 AI。”

这句话看起来很胡扯,但仔细盘一下你就懂了。

今天的 AI 技术,确实超强,但是门槛也超高。

因为它工作的基本驱动力是“提示词”:你必须提供一个比较像样“输入”,AI 才能给出可能像样的“输出”。

所以,你看整个 2013 年,AI 先行玩家们,甚至发明出了“提示词工程师”这种岗位。

如果普通人用 AI,还要去考一个“提示词工程师证”,这“工业革命”肯定比区块链还糟糕……

所以,大模型公司,想要发展用户做增长,肯定不能直接推广自己的 AI 工具。

因为那玩儿贼怪:“会说话”的人,夸上天;不会写提示词的,唾沫都懒得吐。

你总不能,用个工具,还把人给分了三六九等吧……

那咋整呢?

要让更多人能用上 AI,不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起码也得“嚼好了送嘴边”。

最早,各大 AI 工具使用“灵感中心”这样的入口,帮大家“用好 AI”

但后来发现,你给用户写好提示词没用,他们懒得改。。。

(当然另一个原因是“写好”的提示词非常不好)

用户只想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想多啰嗦一个字。

于是,就有了智能体:找一帮会写、愿写提示词的创作者,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场景,把提示词“封装”好。

用户只需要输入自己的问题,答案就会出来。

做个智能体的本质,是帮别人用好 AI。

另外,智能体不只是用来帮用户解决问题的,娱乐才是大杀器。

扣子有个陪你玩剧本杀的智能体,8 万人对话了 260 万次。

智谱清言有一个智能体,让 11 万个人跟“AI老罗”对上了话。

腾讯元宝更是把庆余年里的角色全给搬过来了

智能体之于各大 AI 工具,就像抖音早期的代古拉K和陈赫们,平台的增长靠他们成就。

燃鹅,增长猛了也没啥用处……

在中国,做 ToC 生意,不是谁想干都能干起来的。

大盘流量,要么在聊天软件里、要么在刷短视频、要么在点外卖,其他团队重新支摊不是喊个口号就能搞定的。

某大模型初创公司的老板一直说,他们坚定做 C 端产品,但是一次“概念股”就给团队整不会了……

非大厂做大模型,做 ToB 或许更合适,毕竟 ToB 只拼价格,哦不,实力。

但是,ToB 需要最佳实践,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玩,肯定不能带 B 端企业抢占 AI 时代红利……

不道咋玩还推智能体

企业老板们都很急,比任何一个职场中的个体们都要急。

职场人被“会用 AI 的人”取代了,最多是收入清零;但是企业被“用 AI 赋能了的企业”取代,却不只是破产那么简单。

老板们很急,但不知道咋弄。

“你们做大模型的,不知道怎么弄么?光卖个什么接口有屁用啊!”

“好好好,三百万,部署!然后呢,怎么赋能?”

全网都在讲“第四次工业革命”要来了,但是没人告诉老板们新时代该怎么做。

大模型公司也没有最佳实践。

百度、阿里冲在最前面,全业务 All In 转型上 AI,成绩也只在发布会和新闻稿上。

一点革命的样子都没有!

咋办呢,“场景”和“实践”,只能靠时间来趟。

智能体,可能是最效率那一条路。

生态是智能体价值的基本盘

强如 OpenAI,有全球最领先的大模型,依然不能把 GPTs 玩赚转,原因很简单:使用“智能体”还得去你的网页。

大部分国内的大模型公司也在面临这样的尴尬境地:搞一堆智能体,用户新鲜完就过了,因为想不起进入你的网站。

但是,通义、混元、豆包(扣子)、文心就没有这样的担忧,因为用户本来就会购物、聊天、刷短视频和搜索。

他们只需要把大模型,以智能体的形态,加入到他们现有的生态中,这事就能盘活。

阿里应该是最早在各产品中加入通义系列大模型,构建全 AI 生态的。

从万相实验室、到淘宝问问、到钉钉 AI 助理到面向服务商的阿里云百炼。

百度融合的也非常用心,目前自家旗下的所有 AI 相关功能,几乎都拿到了 Top 级别权重,几乎所有信息和调查意图的搜索结果前 5 个结果里都有一个看起来可以解决你问题的文心智能体。

腾讯似乎也在使劲,不过看起来劲儿不太大。6 月初腾讯元器智能体平台发布页面显示[即将上线]把智能体发布到小程序,一个月即将过去了,还是[即将]的状态。。。

扣子就更绝了,上周五,悄悄上线了把智能体发布到抖音评论,让豆包与万亿流量直接握手。

有了自家生态的支持,智能体就有生存的土壤了:用户可以在他本来习惯的场景里用智能体解决问题,创作者可以在生态里挖掘更多场景。

“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在 AI 生态里必须先由平台提供“蛋”来生鸡,这飞轮才能转起来。

AI 更大范围的应用

智能体是大模型平台搞定增长飞轮的“抓手”,未来 AI 真正被大规模用来解决问题,还要靠每一个 B 端公司把 AI 引入自家产品,或者更多创业者创造 AI-Native 产品。

昨天,行动圈星球里有一个圈友问了一个问题:产品经理用 AI 升级业务的 sop 是什么?

这问题,直接给我问懵了。

大家都还在泥潭里使劲往外拔腿呢,怎么就有人开始求 SOP 了……

智能体的玩法,过去两周我在公开课和闭门直播里,已经讲的比较完善了。

错过的同学只能拍大腿了。

不过我相信,文章能读到这里,你高低也得是个产品经理,甚至业务负责人到老板。

一般人,不看这种又臭又长的文章。

都看到这了,预约新一阶段的 AI 公开课和闭门直播吧:

本周两场公开课直播,都聚焦“产品 AI 化”的问题,扫码预约。

本周六,也有一场闭门课,为产品经理、或者想成为 AI 产品经理的同学们,讲一讲如何用 AI 来升级产品、甚至搞个 AI-Native。

注意:学习圈和行动营同学免费报名,去群里找报名通道。

非校友和圈友,9.9/场(不见得能报上,免费的优先,然后才是付费的先到先得,限额 500)

学习圈和行动营的报名方式在下面,一劳永逸的。

学习圈圈友闭门课都免费报名,行动营校友免费且有回放随时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