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网约车,能跑赢无人驾驶汽车吗?

2 评论 1570 浏览 6 收藏 14 分钟

前几天萝卜快跑的事件,把无人驾驶和网约车、出租车的矛盾推上了风口浪尖;萝卜快跑只是一个案例,当无人驾驶未来明显可见,网约车未来何去何从呢?

“不知道是不是第一单有优惠,我的行程3公里只花了3.8块钱。”

“不会玩手机、外放其他司机的脏话语音,不会抽烟,我坐在里面,就我一个人的感觉,非常放松。”

在小红书看大家第一次坐萝卜快跑的体验,感觉还不错。

(截图来自小红书博主@Mazzystar)

虽然有人说变速快得头晕,停车不会选个好上的地儿,而且速度很慢,让人感觉呆呆傻傻的,但胜在便宜、卫生、安静。

除了以上体验层面,我还有3个比较担忧的问题,以及1个关于跨领域应用的思考:

01. 如何解决伦理问题?

2023年,萝卜快跑才在武汉、深圳坪山区进行商业化运营。

现在就扩大到12个城市了,而且大多都是省会城市。

也就意味着,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全国各地的司机未来都可能会因此失去饭碗。

限制无人驾驶汽车的覆盖地区、运营时间,管控价格,来平衡社会劳动力问题(尤其是把跑车作为唯一生机的人们),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只会导致更大的社会动荡。

因为百度不仅在布局“滴滴打车”的生意,还有快递配送、矿区运载、园区接驳、道路清扫等自动驾驶场景

企业不能只管埋头研发,从舆情角度来看,有人情味,才能一个品牌的社会担当。

比如,萝卜快跑现在大量招聘的岗位,叫【自动驾驶安全员】,这个岗位本身要求就不高,和考驾照时的安全员差不多。

这个岗位完全可以优先开放给网约车司机,并且把年龄要求再放宽松一些,以体现企业格局。

(来自boss直聘)

在伦理这一点上,其他网约车平台,可以趁此机会,考虑打人情味的策略牌,来切入2024年Q3-Q4市场营销话题。

01 自动驾驶慢慢来,我们更讲人情味

核心在于对司机加强培训、选拔,要把这个培训的过程全程可视化,不管是直播还是线下活动都可以,让网友看到你们是真的有在培养司机的“人情味”、“礼仪”、“边界意识”。

用旅行专车、带娃专车、接机专车等场景来切入,让司机提供更多情绪价值,而非仅仅是实用价值。

培训可以包括几个主题:

1)奶爸司机——如何保证儿童的出行安全,并培训使用车内婴儿车、婴儿用品,接送孩子上下学;

2)萌宠司机——不得拒载宠物出行,且懂得如何使用一次性尿垫、清洁消毒用品;

3)接机司机——专门负责在机场出口迎接乘客,搬运行李,还懂得给乘客做向导。

4)向导司机——提高司机对当地文化和旅游景点的了解,提供更专业的导游式服务

02 视障人士自动驾驶 VS 司机陪伴

关键在于体验感,让视障人士去体验不同品牌、不同平台的自动驾驶汽车,以及滴滴司机的陪伴服务。由于是公益活动,不能做得商业化,有品牌植入就可以。

除此之外,让视障人士给到更多关于无人驾驶汽车的建议,来反哺到【滴滴和广汽合资】的无人驾驶汽车研发工作当中,作为限量款发售(2025年量产,正好提前预热一波)。

比如,通用汽车旗下的Cruise,就推出了一款专为轮椅用户设计的无人驾驶出租车,配备了自动坡道和一个轮椅停靠点,甚至可以容纳两个轮椅。

(来自滴滴官网)

03 传统网约车要如何制定策略?

作为用户,确实会优先考虑速度、成本和安全稳定性作为选择出行服务的关键因素。

而萝卜快跑从竞争策略的角度来看,已经在成本领先战略上完全碾压(Cost leadership:企业通过规模经济、技术优势、成本控制等手段,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

因为不仅仅是司机成本,自动驾驶减少的还有沟通成本、时间成本:

  • 沟通成本:自动驾驶服务提供标准化的乘车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大大减少。
  • 时间成本:自动驾驶可以减少因部分司机因素导致的延误,间接提高行程效率。

上线1个月,带来的成绩单,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 1000辆无人驾驶网约车在武汉运营超过一个月,接单超过300万
  • 无人驾驶网约车峰值超20单,与出租车司机平均接单量基本持平
  • 预计2024年底,萝卜快跑将在武汉实现收支平衡,明年将全面进入盈利期

但并不代表传统出租车司机没有任何市场机会。

比如重庆等复杂的地理环境,导航都用不上,在抄近路、赶路等需求上,无人驾驶技术暂时还很难代替人工驾驶。

同时,高端客户、商务出行用户、习惯坐专车的,注重驾驶体验的客户,对价格不那么敏感,可能不太容易被无人驾驶汽车平台所拦截。

04 要担心的仅仅是萝卜快跑吗?

7月10日,百度港股盘收盘上涨10.14%,成交额是7月9日港元成交额的近8倍。

但是这波利好,仅仅是自动驾驶技术带来的吗?

在Apollo社区里,我看到了背后更大的布局—— 教育策略。

(来自Apollo Studio社区官网)

教育策略指的是【以培育自动驾驶开发者为目标,开展高校合作、在线免费课程、交流社区、QQ指导群、赛事等方式,未来向企业输送人才的社区运营动作】

百度Apollo正在致力于让每个人成为无人驾驶开发者。

这种教育策略,背后必然是一盘大棋。

冰山之上,是技术的较量,冰山之下,却是人才的争夺。

或许,可怕的不是无人驾驶,而是背后的开发者们。

因为未来诸多产品: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地铁、无人驾驶公交车、无人驾驶警车、无人驾驶快递配送车,甚至可能是,无人驾驶跟拍仪?——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许多划时代的产品,一开始只是被关注到他们的某个特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背后的平台、生态、系统,才逐渐显现出更大的影响力。比如:

  • 最初苹果闻名于iPhone的推出,为了手机推出了全新的IOS平台。
  • 小米最初以手机获得关注,随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智能硬件生态系统。
  • 特斯拉开始时以其电动汽车而闻名,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清洁能源平台。

现在被关注的是萝卜快跑,未来备受瞩目的就有可能是这个【无人驾驶】平台。

因为,这个平台,可以把AI百度地图、AI向导、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平台、无人驾驶开发者、企业、高校、政府机构全部打通。

未来可以整合成【无人驾驶交通解决方案】,包括智能交通管理、车联网服务、城市规划等解决方案,形成一个全面的智能出行生态系统。

(来自Apollo Studio社区官网)

萝卜快跑的成功,可以复制到营销领域吗?

从代码到工具,从开源平台,再到工具化平台。

整个成长轨迹,如果将它拟人化(学员),大概是这样的:

1、最初只在驾校的场地练习,使用基础的驾驶技巧

2、随着技能提升,开始在更复杂的道路环境中练习,比如城市街道、高速公路等

3、训练在多变的天气和交通条件下自如驾驶

4、决定分享他的驾驶经验,编写了一本驾驶指南,分享到社区上,让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如何驾驶

5、与汽车机器人的连接,让汽车能够理解驾驶员的意图并自动执行复杂的驾驶操作

(来自Apollo Studio社区官网)

如果把这个成长轨迹,应用到AI+营销领域,我发现是有其共同的逻辑链条的。

(来自kimi截图)

归根结底,AI产品本身就建立在数据之上。

而AI+营销的产品,本质上是要赋能于营销人员的,虽然现在AI产品已经很成熟了。

但是如何应用AI来整合多个平台、多个市场的数据,还是一个摆在很多品牌营销人面前的难题,更别提有效处理数据,输出有用途的内容和营销方案了。

萝卜快跑对于AI营销的参考价值就在于,当“驾驶”这么难的场景都能通过传感器、算法优化来解决时,

或许,距离我们看到真正能对营销人有价值,而不是废话连篇,对实际数据毫无帮助的AI产品出现,就不远了。

(来自kimi截图)

如果按照上面的【拟人化成长逻辑】能跑通,那么是不是极有可能诞生一个【数据分析/营销策略制定-多渠道营销/多地区营销-自动调整营销策略-AI营销开发者社区-智能预算分配/自动化内容/个性化推荐营销方案】的AI营销工具呢?

现在先权当做做白日梦,如果有一天诞生了,希望它收费不要太贵,就当给营销行业添一道光了。

专栏作家

野马范,微信公众号:野马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立志于成为“人间清醒”——洞察商业、洞察内心。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各有优劣吧,网约车可能是司机带来不良体验,无人车则是上一个乘客带来不良体验,不过授予价格而定以及新事物的冲击,短期内对网约车影响还是很大的,对于消费者来说算是好事,这会促使网约车司机做出改变,减少臭车,司机素质提升之类的
    但不能说网约车只有弊端,一个好的司机还是能够给顾客很好的体验,在人情味这方面无人车暂时还是无法做到的

    来自北京 回复
  2. 传统网约车和现在的网约车各有各的好处,在不同地方不同方面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

    来自云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