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店的“县域生存法则”:品质好、实惠,服务热情
在零售业的凛冬中,一些中高端专业店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那么想要生存下去的关键是什么呢?
一、“生意还不错”
“平时生意也还不错,每到一些传统节日生意会更好。”王伟对《灵兽》表示,相比于疫情前,近几年的营收虽然有些波动,但作为中高端专业店,生意在当地算是好的了。
二十几年前,王伟与爱人在山东滨州市的某个县域城市开始经营一家海鲜特产专卖店,在这期间,门店不断装修升级,产品以及包装礼盒也随之升级。
“我们不卖生鲜,只卖当地特产的海鲜干货,也都是特优级礼盒包装的。”王伟表示,
礼盒包装简单大气,加之产品都不错,针对的主要客户是有送礼需求的客户,“是当地人送给外地人本地特产的主要选择之一”。此外,像一些单位里上班的平时拿货的也比较多。
王伟的店铺位置在县城的老城区,门店大概是90平方米,后边还有一个存货的冷库。店里一年四季主打的几个礼盒产品,包括干海参、大烤虾、蛏子干、烤小黄鱼等。
“每到相应的季节我们也都会有相关产品,例如五一前后正是皮皮虾最肥美的时候,有礼盒装的,也有针对本地人批发价的十斤大箱装,其次就是中秋节前后的螃蟹、海兔等,也都走货比较快。”王伟说。
“其实,现在平时生意相比于之前更好一些了,之前大家走亲戚串门可能会买烟买酒,或者有些人买牛奶等,但现在大家也算是认知升级或者消费观念升级了吧,觉得送的东西健康更重要,而且一个礼盒装的烤虾也就是200元左右,也不贵,送给人也很有面子,所以选择也就多了些。像海参礼盒从1000元到8000元不等,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海参可以走量。”王伟称。
王伟的店在当地的海鲜特产专卖店虽然定位是中高端店,但相比于现在整个市场,商品价格非常有优势,这也是他的店为什么能一直做得不错的原因。
“在我们这个地方开店,大家都是本地人,除了产品要经得住考验之外,价格也要实惠,一旦价格虚高,根本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再就是服务热情一点,大家就认可你的店了,一般有送礼需求就会来你这儿。”王伟称。
这些年来,王伟建立了稳定的进货渠道,“大家也都比较熟悉,形成了稳定的关系,所以进货成本可以控制。”
在王伟所在的县城,除了他的专卖店之外,也有一些中高端专业店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生意一直也不错,例如有一家烘焙店,也是十几年的老店,目前已经在当地开了三家店。
“县城就这么大的地方,一旦大家不认可,就很难生存下去了,但当大家觉得你的店东西卖的还不错,价格也合适,服务态度也好,那就能开成生意不错的老店了。”王伟笑着说。
虽然王伟的店在当地生存的还不错,但从中高端专业店整体行情来看,并不景气。
二、“行业进入收缩模式
进入2024年,中高端专业店进入了新一轮的收缩期。
不少精品商超、高端餐厅、专卖店纷纷传出“闭店消息”。除了传统大卖场仍在持续闭店外,精品高端专业店也面临着变革时刻。
在经济环境欠佳、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很多中高端专业店“突然停业”,使得行业遭遇巨大压力和挑战。
随着环境以及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传统实体零售企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折扣化思潮席卷行业的当下,向价格要竞争力成为很多商超企业的变革方向,而高端业态,尤其是精品超市貌似已经不再那么具有现实操作意义。
这也是当下整个行业都在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按照正常逻辑,在消费加速分级的当下,作为单独业态,品质化、高端化消费客群仍然存在,发展空间也一定存在。但从实际表现看,无论是上海城市超市的关闭,还是华润Ole’的精品化策略,抑或是来自香港的City Super,高端精品业态在国内市场表现都不是很理想。
从整个大环境传导至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使得消费者对商品品类、价格、体验等方面的需求有了不一样的追求,加之供应链、人工成本等各方面的压力,也加剧了中高端业态的经营困难。
从市场变化来看,不管是平价超市还是高端超市,价格力都已经成为商品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价格体系的调整已经成为店面调整的必选策略。这个价格体系的调整,包含供应端的议价和零售端的比价,既要求供应链调整,也要在经营管理层面做出调整。
从市场发展环境和业态竞争看,高端超市、专业店发展确实遇到了很大困境,如何重新理顺业态发展逻辑,找到核心竞争力才是破局关键。
正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所说,“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接下来的一年也是很难的一年,最大的一个变数是今明两年也会进入到零售业的整合阶段。”
他表示,性价比肯定是未来的趋势。但在低价格的大趋势下,分化的细分市场甚至是高端市场,也有很大的希望和增长。例如,日本面向高端人群的成城石井,发展得也很好。
当然,一些高端店、专业店也迎来“关店潮”。例如,呷哺呷哺(00520.HK)的高端烤肉品牌“趁烧”,在2年时间内就开启关店模式。
2022年9月,布局以欢乐烧肉为主题的全新品牌“趁烧”,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陆续开店,并计划在3年内突破百家门店。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百店目标”尚未达成之际,趁烧位于杭州、上海等多个城市的门店已率先关闭。
去年下半年以来,广州、深圳各有一家趁烧欢乐烧肉被曝出关店后,广州目前仅剩的最后一家也已停业。如今,“趁烧”龙华会店,也是上海最后的一家门店也已经关闭。
除高端专业店之外,从全球来看,多国零售业业绩差,也陷经营困境。
三、多国零售业业绩差,进入“倒闭潮”
近期,国外多家消费类企业公布的财报和经营变化动态显示,较高通胀环境和消费疲弱拖累企业业绩持续下滑,部分企业不得不倒闭关张。而调整经营策略也正成为多家企业应对业绩逆风的主要手段。
据《经济参考报》消息,多品牌零售店已陷倒闭泥潭。例如,美国家具零售商科恩,日前成为最新一家进入倒闭清算程序的连锁零售商。
不只在美国,面临较高水平通胀的多国零售商也经营不力。比如,在新西兰越来越多零售商担心经济形势持续严峻,他们将不得不关门歇业。
新西兰零售商协会最新的会员调查显示,近43%的会员不确定他们的业务能否在未来12个月内维持运营。与此同时,超过70%的零售商在第二季度没有达到销售目标。该协会负责人表示,这表明人们对贸易状况的悲观情绪日益加深。
德国也面临相似的零售业疲弱问题,德国智库伊弗经济研究所7月25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德国7月商业景气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下跌,从6月的88.6点降至87.0点。其中零售业指数也再次恶化,不管对经营现状还是未来预期,受访企业的判断都非常负面。
德国零售业协会分析报告显示,德国今年将有5000家零售商店关闭。这意味着自2020年以来,到今年年底德国将共有4.6万家商店关闭。
除此之外,全球多个消费零售餐饮业巨头发布了表现不佳的财报,而奢侈品行业寒意渐浓,大牌财报开启“跌跌不休”模式。
北京时间7月24日晚,Gucci母公司开云集团公布2024年上半年财报,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11%至90.18亿欧元。分品牌来看,Gucci收入同比下滑20%至41亿欧元,较一季报而言,下滑速率略有收窄。
7月23日,LV母公司LVMH亦发布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集团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至417亿欧元,净利润下跌14%至73亿欧元;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市场(除日本)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0%。若按部门划分,今年上半年LV和Dior所在的时装皮具部门收入下跌2%至208亿欧元。蒂芙尼(Tiffany&Co.)和宝格丽(BVLGARI)所在的珠宝手表部门上半年有机收入则下跌3%至52亿欧元。
7月16日,卡地亚母公司历峰集团发布新一季财报,按固定汇率计算,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三个月内,集团销售额增长1%至53亿欧元,而上年同期增长19%。按地区看,亚太区销售下滑18%,其中大中华区销售骤降27%。
除了业绩下降,消费品牌和零售商近期调整经营策略的消息也频出,显示企业为抗击行业逆风和业绩下降而将改革付诸行动。当然,整个中国零售业仍在努力摆脱困境,挣扎求存。相对于整体行业的疲软表现,在县域能做到“生意还不错”的专业店主有自己的生存法则,虽然难改整个行业颓势,但毕竟也是一点曙光,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晴山】,微信公众号:【灵兽】,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从多国零售业的倒闭潮到国内中高端专业店的收缩,文章展示了行业的严峻形势,让我对零售业的未来发展充满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