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中年上班族的“爽文平台”

9 评论 7305 浏览 14 收藏 20 分钟

知乎,这个在中国互联网世界中占据着特殊地位的平台,常被视为知识的海洋和学习的殿堂。然而,它还有另一面——成为中年上班族的“爽文平台”。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知乎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用户画像,探索这个平台如何成为中年上班族情感宣泄的出口。

说来惭愧,我平时经常刷知乎,有时候一天能刷三小时。

知乎是我经常观看但是从不发言的唯一的内容平台。很多人至今还觉得,知乎是一个用来学习的地方(就像他们觉得B站也是用来学习的地方);但是我觉得,知乎其实是中国最大的“爽文平台”之一。

就以我最近几天刷到的内容为例:

在知乎,打工人遇事不决就应该劳动仲裁。

  • 跟上级关系不好?正面硬怼,引诱他开掉你,然后劳动仲裁。
  • 跟同事关系不好?激化矛盾,闹得越大越好,然后劳动仲裁。
  • 工作环境不开心(例如食堂不好、没有健身房)?公开大声吐槽,搞得全公司瞩目,然后劳动仲裁。
  • 至于加班、考勤打卡、下班之后被夺命连环CALL……

这些事情当然更要果断申请劳动仲裁。

至于劳动仲裁成功率到底有多高,会不会导致本行业HR集体拉黑你,导致你接下来一年内找不到工作,知乎大神是不管的。

爽就够了!

在知乎,只要考上了公务员或事业编,你就可以躺平。

领导交代事情可以不干或者磨洋工,领导要求转岗可以不听,甚至可以天天在家睡懒觉不去上班。

别问,问就是“体制内不能随便开除人”,只要你死猪不怕开水烫,领导只会绕开你,绝对不会跟你作对。实在惹烦你了,还可以实名举报领导,把本单位闹得鸡犬不宁,走的人只会是领导而不是你。

至于领导有一万种方法让你生不如死,体制内大部分单位做不到让人躺平,以及组织纪律绝对不是摆设,知乎大神是不管的。

爽就够了!

在知乎,继承了亿万财产的富二代被视为穷人,因为通货膨胀会吞噬他们的财富;月薪一万的打工人则被视为富人,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理财赚大钱。

别问,问就是“富不过三代”,如果你爸爸就是富人,那你已经用完你家致富名额的三分之二了;而月薪一万的人则还有三代致富名额可用!

至于月薪一万的人根本没什么像样的理财方法可用,而富人的抗通胀能力其实也远远强于穷人,知乎大神是不管的。

爽就够了!

在知乎,25万以上的车全是智商税,BBA是被嘲讽最多的三大品牌。

别问,问就是传统车企日薄西山,“哪个脑子进水的人会买25万以上的车”。

由于近年来国产造车新势力纷纷推出高价车型,它们在知乎的口碑也连带着一落千丈,其中部分车企已经多次被知乎大神单方面宣布破产(或者两年后破产预订)。

至于25万以上的车性能更好、体验更舒适、负载的科技功能更多,知乎大神是不管的,问就是“华而不实”,不如闲鱼上8万买的二手车。

爽就够了!

啊人生啊。

典型的知乎用户:

中年人(25岁以上、50岁以下),上班族,在办公室里打开电脑用浏览器刷知乎,同时往往在回邮件以及与同事扯皮。

知乎是极少数还保持着庞大PC端流量的内容平台之一,也是极少数工作日流量大于休息日的内容平台之一。

至于行业分布,早年是互联网大厂和外企居多,现在越来越下沉了,各种各样的企业都有一点。

知乎用户的男性比例相当高。

怎么看出来的?

首先,知乎对服装和美妆行业的认知相当浅薄,甚至有高赞答案宣称“服装根本就不分男装和女装,都是品牌想出来的智商税”——这显然是没搞清楚“版型”这个概念。

其次,部分知乎用户特别热衷于“一个男人能打多少个女人”这种话题;作为一个直男用户,我实在无法理解其背后的心态,只知道这种内容放到微博或小红书等女性用户聚集地会被喷死。

知乎用户的学历普遍不低,尽管经历了多次下沉,很可能还是互联网平台里面大学学历比例最高的。其中理工科占据绝对多数。

早些年,知乎理工男是颇为骄傲的,认为自己是世界前进的火车头,对文科颇不待见。现在因为文科专业容易考公,口碑出现重大逆转,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变成了劝退专业,真是风水轮流转。

知乎用户来自北方的比例较高。

怎么看出来的?

因为在美食话题下,南方菜系基本只有被踩的份,苏州杭州上海乃至广州都被打成了“美食沙漠”,东北菜、山西菜和鲁菜则广受好评。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川菜湘菜属于南方,在知乎口碑还不错。

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知乎用户来自北方以及南方内地(非沿海)省份的比例较高。

好了,现在我们得出了一份不完整的知乎典型用户画像:

中年男性上班族,理工科出身,往往从事技术类工种,往往居住于北方或内地省份。
补充一下,大学在读硕士博士上知乎的比例也不低,但他们需要去实验室点卯,与上班族的精神状态高度类似,可以视为同一类人。

说实话,上述用户的收入水平比较高,在当地一般能排到前百分之二十乃至百分之十分位,在全国也不算低。较高的学历,赋予了他们强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工作环境,以及略高于一般人的视野。

可他们为什么如此不快乐呢?为什么要戾气十足,依靠写“爽文”、看“爽文”和跟人互怼来自我娱乐呢?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社会心理学问题:人们快乐与否,不是取决于其实际地位,而是取决于期望值与现实的差距。如果你处在社会前百分之二十分位,但你觉得自己应该处于前百分之一,甚至指点江山、青史留名,那你就是不快乐的。典型的知乎用户会觉得自己“屈才”了,更高的社会阶层仿佛一直在向他招手,却永远可望不可即。这种情况下的人怎能快乐?

除此之外,人们所处的小环境也很重要。

典型的知乎用户,可能高于自己所在城市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人,但他与这些人——农民工、厂妹、保洁、外卖骑手、无业游民,日常要么很少接触,要么根本没有接触。他平时相处的对象,往往是比自己地位更高的人,至少是自己得罪不起的人。

坐在CBD办公室角落里的小透明,即便每月工资能到账五位数,心理上却很难产生“我是人上人”的感觉。而众所周知,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东亚文化的主要爽点就是“当人上人”;当不了人上人,还不如不当人。

怎么办呢?

我一直觉得,互联网是当代最伟大的“减压阀”,知乎则是上面这些人最重要的“出气筒”。

在这里,你可以键政,可以吐槽,可以编故事,可以尽情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

  • 假如老板和同事让你不爽,你就编“遇事不决劳动仲裁”的故事;
  • 假如你很想躺平又不得其门而入,你就编“考公进体制躺平怼领导”的故事;
  • 假如你看不惯富二代的花天酒地,你就编“亿万财产不如月薪一万”的故事;
  • 假如你舍不得买25万以上的车,你就编“25万以上的车都是智商税”的故事……
  • 又或者你编不出来,但不妨碍给这样的故事用力点赞!

上面的故事还算是“向比自己更强的人开炮”;更多的故事则是“侵害比自己更弱的人”。

知乎首页经常给我推“为什么有些老顾客吃着吃着就不来照顾生意了”,数以百计的用户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家楼下的餐馆老板如何得罪了自己(例如没送自己一个小菜、面条上盖的肉太少),导致自己再也不去光顾,没过多久餐馆就倒闭了的故事。

还有一个热门话题是“你因为什么而举报了外卖骑手”,其中有些回答还能看,但有些只能用心理变态形容。

这些故事,无论是真是假,体现的都是“如何在比自己更弱的人身上找优越感”的精神,就像阿Q梦寐以求的不仅是消灭假洋鬼子,还包括消灭王胡和小D。

可以想象,在知乎,绝大多数富豪(资本家)都是被群嘲的对象,但是有两个例外;这两个例外充分体现了知乎用户的精神状态和理想。

一个是刘强东,一个是王思聪。

刘强东在知乎的口碑极好,名义上是因为京东物流送货上门、深得大城市白领欢心,实际上是因为知乎典型用户把他当成了自我代入对象(Wannabe):出身贫寒,通过高考实现阶级跨越,名校毕业后白手起家,直到公司上市、迎娶白富美。看着东哥的奋斗成功史,就好像自己也成功了;看着东哥跟奶茶妹牵手逛街,就好像自己也逛街了;看着东哥在公司内部说一不二,就好像自己也说一不二了。

相比之下,其他互联网企业家的身份背景、性格、成长路径,与知乎典型用户相差的都比较远,所以难以代入。

王思聪则代表了知乎典型用户理想中的“富哥们形象”。

知乎有个热门问题“现实生活中的王思聪是什么样的人”,至少上万人自称在现实中认识他,上千人自称跟他在工体夜店的包厢里喝过酒,上百人自称能够跟他称兄道弟。

一般的超级富二代,离知乎用户太遥远了,只会令大家产生仇恨情绪;王思聪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爱出洋相、能让人幻想交朋友的。这就跟很多网友把CCTV-6叫“六公主”一样,与一个高高在上的对象故作亲昵,以此满足“咱们都是一家人”“我也是上流社会一分子”的心理。

看到这里,有人肯定会问:“既然如此,你平时还刷知乎干嘛?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恰恰相反!

正因为知乎扮演了中年上班族“出气筒”的作用,它才格外有研究价值。

微信朋友圈、小红书、(某种程度上的)微博,代表了中文社交媒体光鲜亮丽的一面;像知乎那样集中表现不那么光鲜亮丽的一面的平台,越来越少了。即使是同一个用户,在朋友圈或小红书的表现,与在知乎的表现可能大相径庭——哪个才代表他的真实想法呢?两个加起来才是!或许后者的代表性还更高一点。

需要强调的是,在观看知乎这样的平台的内容时,我们不能按照字面意义去理解,而要从字缝里读出字来;这应该是一项基本功。

例如,当知乎用户声称“25万以上的车都是智商税”的时候,我们应该理解,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看不上:一个人为什么要洋洋洒洒写几千字,引经据典地评价自己看不上的东西呢?这实际意味着他们“想要,但没钱/下不了决心(或没有掌握家庭财权)”。

又例如,当他们声称自己只玩主机游戏和Steam、从来不碰垃圾手游时,这也不意味着他们真的不在手机上玩游戏:一个从不玩手游的人怎么会对“垃圾手游”如数家珍呢?这实际意味着手游过于流行,难以从其中寻找优越感,远远不如Steam和主机游戏更能凸显卓尔不群的人设。

这种理解方法看起来很玄,其实只要熟悉了就很容易,对于从小做惯了阅读理解题的人而言根本不是难事。

附带说一句,知乎还有一个重要“优点”:几乎没有专业化的KOL。

早年知乎也曾经是KOL的温床,可惜由于赚钱前景太弱,当年的知乎大神们要么退圈了,要么去了其他平台。现在还坚守的知乎大神,绝大多数是为爱发电(也有些是闲得无聊),或者凭借惯性维持前进。

这就意味着知乎上的观点带有强烈的真实性——不是更符合现实的“真实”,而是更符合作者的“真实想法”。因为但凡专业化的KOL,总归要树立人设、迎合主流价值观、留下商业化空间;专业化KOL的存在,还会不可避免地挤压普通用户的发声空间。

微博和抖音的“专业化”都比较彻底,小红书最近几年也飞速“专业化”;只有知乎不但没有跟上,反而出现了“去专业化”的苗头。

这显然不是知乎官方刻意为之,但这个趋势在客观上已经难以扭转。

所以我们才能在知乎上欣赏到那么多的“爽文”,以及爽文背后的人间百态。

B站是到处“18岁已觉醒”,微博是到处“你知道我哥哥多努力吗”,小红书是到处“985毕业大厂离职”;早年知乎曾经到处“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不过随着时间推移,那群“刚下飞机”的人都消失在机场到达厅的厕所里了。留下的是中年上班族对现实的愤懑,对理想的渴望,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剧烈落差所产生的戾气。

这就是对真实世界的写照!

马克思曾说,他从巴尔扎克的小说里,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现实社会的知识;我则要说,每天刷半小时知乎,对中国社会的了解相当于读了很多书。

当然,从商业化角度看,这是致命伤。所以我从不看好知乎的广告商业化(卖“盐选”或许还稍微好一些),也没有买过它的股票。

不妨更进一步说:凡是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观看到世相百态的平台,商业化都不会太好。

因为正如张爱玲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长满了虱子”,头脑正常的广告主只会对“华美的袍子”进行投放,而不会对“长满了虱子”有任何兴趣。可是高明的社会研究者可以通过袍子上的虱子,得出十分扎实的研究结论。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知乎和起点、晋江视为类似的内容平台:后两者写的是长篇爽文,前者写的是短篇爽文;后者强调爽文的虚构性,前者则强调爽文的现实性(或曰亦幻亦真);后者以年轻人、或者从年轻时就养成了网文阅读习惯的人为主力用户,前者则以中年上班族为主力用户。

从这个角度一看,知乎卖“盐选”还真是个正确的选择,可能也是它在长期唯一靠谱的商业化增长途径。

对了,如果有读者想跟我一样,通过日常刷知乎去研究当代社会,那么请务必记住一点:回避知乎上的所有关于商业、投资和科技产业的研究分析,无论其篇幅多长、看起来多么有料。

我日常也经常刷到这样的分析,并出于好奇阅读过不少,事实证明它们绝大部分毫无价值。

没有必要在毫无价值的东西上浪费时间。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互联网怪盗团】,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知乎作为一个平台,虽然提供了信息交流和情感宣泄的渠道,但也需要引导用户以更加理性和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来自广东 回复
  2. 我也经常看知乎,但并没有遇到上述现象,鉴于知乎有内容推荐的机制,可知以上内容纯属作者个人爱好。

    来自广东 回复
  3. 所以,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看起来更像是一片吐槽

    来自安徽 回复
  4. 我觉得是因为知乎的广告做的很成功,所以很多人对知乎的刻板印象就是认为知乎是一个用来学习的地方,不否认有的人的回答是非常认真且有用的,但是也存在一些迷惑发言。

    来自广东 回复
    1. 真不错啊

      来自中国 回复
  5. 偷窥我,举报了

    来自广东 回复
  6. 这篇文章并没有严谨地列出可以佐证的数据就开始下结论,本质上和知乎上的文章差不多。不知道作者有没有认真调查并获得可信、足量的数据,你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自得高傲,说实话和你文章里列举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来自广东 回复
    1. 互联网怪盗团,出了几篇爆文就开始自鸣得意,指点江山了。

      来自上海 回复
  7. 突然,对知乎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它还有这样的一面。

    来自中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