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已至:互联网下半场中产品设计的谋变与突围
十几年前,互联网行业还是如日中天,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用户也是持续增长。而在红利消退,步入下半场之后,用户数下滑,产品设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产品设计的变革之路,揭开这场谋变与突围之旅的序幕。
一、引言:互联网下半场的破晓钟声
曾几何时,互联网以汹涌之势席卷全球,彻底重塑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与交流方式。从早期的门户网站如雅虎,到搜索引擎谷歌,再到社交媒体巨头 Facebook,以及电商先锋亚马逊,这些标志性产品的诞生与崛起,标志着互联网上半场的辉煌。它们凭借人口、流量、资本的三大红利,以粗放式的经营快速抢占市场,不断拓展边界。
然而,时过境迁,自 2015 年起,红利逐渐消退,互联网步入下半场。以腾讯的 QQ 为例,这个曾经作为中国互联网时代虚拟化发展标志的产品,在经历了近 20 年的蓬勃发展后,用户数开始下滑。
2017 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QQ 月活跃账户数降至 8.50 亿,同比下降 5.4%;QQ 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数降至 6.62 亿,同比下降 3.9%。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支付宝,作为中国互联网时代实体化发展的标志,正从低频应用过渡到高频应用,用户数和活跃度持续上升,借助实名账户与信用体系,打造线上与线下打通的虚拟现实生存系统。QQ 与支付宝两条发展曲线的此消彼长,犹如一场无声的交接仪式,宣告着互联网下半场的正式开启。
在这全新的赛段,产品设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过往单纯依赖流量、追求快速扩张的模式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是以用户为核心、注重精细化运营、强调产品价值与创新的设计理念。产品设计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密码,它承载着满足用户多元需求、挖掘潜在市场、驱动业务增长的重任,是企业破局突围、驶向未来的诺亚方舟。此刻,让我们一同探寻互联网下半场产品设计的变革之路,揭开这场谋变与突围之旅的序幕。
二、洞察变局:互联网下半场的新态势
1. 流量红利消逝,存量竞争时代降临
回首互联网上半场,那是一个流量如潮涌的黄金时代。以早期的电商行业为例,淘宝、京东等平台崛起时,中国网购用户数量从 2003 年的不足 1 亿,迅速增长至 2015 年的近 4.6 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20%。大量新用户涌入,平台只需凭借粗放的获客策略,如大规模广告投放、低价促销等,便能轻松招揽顾客,实现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搜索引擎百度,在 2005-2010 年期间,凭借关键词广告业务,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广告收入连年翻倍,尽享流量红利带来的丰厚回报。
然而,时过境迁,近年来,互联网用户增长曲线逐渐趋于平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10.79 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 76.4%,新增网民数量较前些年大幅减少,可挖掘的潜在新用户空间日益逼仄。与此同时,流量成本却如脱缰野马般一路飙升。在电商领域,2013 年时,阿里巴巴平均获客成本尚不足 50 元,而到了 2023 年,部分电商平台的获客成本已突破 500 元,十年间增长了近十倍。社交媒体方面,微信公众号早期,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账号,广告投放费用可能仅需几万元,如今则飙升至数十万元甚至更高。
这一降一升之间,宣告着流量红利的彻底终结,互联网迈入存量竞争的深水区。企业间为争夺有限的用户资源,展开了白热化的厮杀。以在线视频行业为例,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土豆三大巨头,在会员增长乏力的困境下,纷纷斥巨资购买独家版权,如腾讯视频拿下 NBA 赛事转播权、爱奇艺独播多部热门剧集,试图以优质内容绑定用户,提高用户留存率;短视频领域,抖音与快手在用户时长争夺上分毫不让,通过算法优化不断推送个性化内容,让用户沉浸其中,以延长用户使用时长,巩固自身的流量池。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进则退,唯有精准把握存量用户需求、精细运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2. 用户需求进阶,个性化体验成刚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剖析用户需求演变提供了深刻视角。在互联网上半场,用户需求多集中于生理与安全层面,主要追求产品的基本功能,如早期的电子邮箱,用户关注的核心在于邮件的收发稳定、存储容量,能够满足日常沟通与资料备份的基本需求即可;即时通讯工具 QQ,起初也是以满足人们便捷沟通、文件传输的实用功能为主。
随着社会发展与生活水平提升,用户需求逐步向社交、尊重乃至自我实现层面进阶。如今的社交产品,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评论互动,满足了用户社交认同与情感交流需求;微博上大 V、明星的影响力彰显,粉丝关注、转发背后是对尊重、自我实现需求的追逐,用户通过与偶像互动、自身观点被广泛传播,获得成就感与群体归属感。在线教育领域,网易云课堂、得到等平台,不再局限于提供标准化课程,而是依据学员知识水平、学习目标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推送专属学习内容,助力学员实现自我成长;运动健身类 APP 如 Keep,不仅有海量健身课程,还能根据用户身体数据、运动习惯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通过社区分享、打卡挑战等功能,让用户在健身过程中收获社交鼓励与自我突破的满足感。
在这一趋势下,产品若仍停留在提供千篇一律的功能,必将被市场淘汰。以音乐 APP 为例,早期酷狗、千千静听主要比拼曲库量,如今网易云音乐凭借精准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异军突起,通过分析用户听歌历史、收藏偏好,每日精准推送契合用户口味的新歌、歌单,其 “每日推荐” 板块深受用户喜爱,使用户沉浸于专属的音乐世界,满足了用户对个性化审美与情感共鸣的追求,成功在竞争激烈的音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3. 技术革新加速,多领域融合创新
迈入互联网下半场,5G、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呈井喷式发展,成为驱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引擎。5G 技术以其超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的特性,为万物互联筑牢根基。截至 2024 年 10 月,我国 5G 基站总数达 414.1 万个,每万人拥有 5G 基站数达 29 个,提前完成 “十四五” 发展目标,5G 网络已覆盖多数城市,为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数据传输开辟了高速通道。
AI 技术在算法优化、算力提升的加持下,迎来发展黄金期。深度学习算法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识别准确率与处理效率大幅跃升。以人脸识别为例,如今安防监控中的人脸识别系统,准确率可达 99% 以上,广泛应用于机场、车站安检,助力公共安全保障;智能语音助手如苹果 Siri、小爱同学,能精准理解用户语义,快速响应指令,实现智能家居设备控制、信息查询等复杂功能,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智能助手。
大数据技术蓬勃发展,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与分析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企业借助大数据精准洞察用户行为、偏好,挖掘潜在需求。电商巨头亚马逊通过分析用户浏览、购买历史,实现精准商品推荐,推荐商品的购买转化率较非推荐商品高出 30% 以上,大幅提升销售业绩;金融领域,银行利用大数据评估用户信用风险,审批贷款效率提高 50%,降低坏账率。
这些技术并非孤立发展,而是相互融合、渗透,重塑产品边界与服务模式。在智能家居领域,融合 AI、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智能音箱成为家居中控枢纽,通过语音识别接收指令,借助物联网连接灯光、空调、窗帘等设备,依据大数据分析用户生活习惯,实现个性化场景联动。如清晨自动拉开窗帘、播放舒缓音乐、调节室内温度;智能安防系统利用 AI 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测异常,及时推送预警信息至用户手机,全方位守护家居安全。
智能医疗更是技术融合的前沿阵地。远程医疗借助 5G 网络实现高清影像实时传输、远程会诊低时延沟通;AI 辅助诊断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海量医疗影像数据,快速精准识别病灶,辅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率,如肺部 CT 影像诊断,AI 系统能在数秒内标记出可疑结节,准确率超 90%,为患者争取宝贵治疗时间;医疗大数据平台整合患者病历、基因数据、治疗方案等信息,为科研、精准医疗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医疗服务向智能化、个性化大步迈进。
三、挑战重重:产品设计的困境剖析
1. 思维枷锁:传统模式难适新局
在互联网上半场,传统产品设计思维犹如一位按部就班的工匠,遵循着既定流程,虽能打造出实用产品,却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渐显疲态。以功能为导向的设计理念曾大行其道,产品研发初期,团队聚焦于堆砌功能,力求产品 “大而全”。早年的手机厂商,拼命在手机中塞入各种功能,从手电筒、收音机到复杂的办公软件套件,却未深入探究用户是否真正需要、使用频率如何。这直接导致产品臃肿不堪,用户面对繁杂功能不知所措,关键需求反而被淹没。
商业变现思维的短视,同样是传统设计思维的硬伤。部分产品在设计伊始,过度着眼于短期盈利,忽视长期价值塑造。不少内容类 APP,为赚取广告收益,在页面强行植入大量弹窗广告、信息流广告,全然不顾用户阅读体验。用户在浏览资讯时,广告频繁遮挡内容,甚至诱导误点击,使得用户留存率急剧下滑,最终得不偿失,损害品牌形象的同时,也断送了未来盈利的可能。
跨部门协作思维的缺失,更是为产品发展埋下隐患。产品、研发、市场、运营等部门各自为战,缺乏有效沟通与协同。产品部门设计产品时未充分吸纳研发意见,导致开发难度陡增、周期延长;推向市场后,运营部门又因前期参与不足,无法精准施策,致使产品推广受阻。一款智能家居产品,产品团队设计了复杂的操控功能,却未与研发沟通技术可行性,结果开发阶段问题频出,上市后运营部门又因不了解产品亮点,无法制定有效营销策略,产品最终折戟沉沙,淹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2. 竞品林立:差异化突围不易
当下市场,产品同质化似汹涌潮水,席卷各个领域,让产品突围之路布满荆棘。就拿热门的在线办公软件赛道来说,腾讯文档、石墨文档、金山文档等产品,基础功能高度重合,都涵盖文档编辑、表格制作、幻灯片演示等常规操作。用户界面设计上,也是简洁风为主,操作流程大同小异,皆力求便捷高效。在功能、设计趋同的困境下,用户选择愈发随意,产品忠诚度难以维系。
深挖细分领域,探寻差异化优势,谈何容易。一方面,精准洞察小众需求,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深度调研。以小众的设计师协作工具为例,要精准捕捉设计师群体在文件版本管理、色彩精准校对、素材便捷共享等方面的特殊需求,不仅要熟悉设计流程,还得紧跟行业趋势,投入专业调研团队与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即便找到细分需求,如何将其巧妙融入产品,避免生硬叠加,又是一大难题。一些运动健康 APP 尝试切入专业运动员康复训练细分领域,却因对康复训练体系理解不深,功能设计浮于表面,无法真正满足专业需求,难以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3. 数据困境:海量信息难辨真伪
大数据时代,数据洪流滚滚而来,为产品设计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滋生诸多难题。数据过载让产品团队陷入迷茫,市场调研、用户反馈、竞品分析等渠道数据铺天盖地,从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消费习惯,到产品的功能使用频率、页面停留时间、跳出率,各类数据指标繁杂琐碎。以电商产品为例,面对数以亿计的用户浏览、购买数据,团队在筛选对新品设计有价值的信息时,如同大海捞针,耗费大量精力,却可能因迷失在数据海洋,错过关键决策时机。
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更是雪上加霜。部分数据来源不可靠,统计方法不科学,致使数据存在偏差、缺失甚至错误。社交媒体上的用户评价数据,受水军、情绪宣泄等因素干扰,真实性大打折扣;一些调研机构为追求速度,样本选取缺乏代表性,得出的结论误导产品方向。一款美妆产品依据社交媒体上片面的 “好评如潮” 数据,贸然推出新系列,却未核实数据真伪,上市后才发现用户实际反馈不佳,销量惨淡。
隐私保护与数据利用的矛盾,成为高悬在产品设计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着数据安全法规日益严苛,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产品获取用户数据的门槛大幅提高。用户对隐私愈发重视,在授权时慎之又慎。产品设计若想利用用户数据实现精准推荐、个性化服务,就必须在合法合规、获取用户信任的前提下进行。智能穿戴设备收集用户健康数据时,稍有不慎,引发用户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就可能导致品牌形象受损,用户大量流失。
四、破局之策:思维转变领航向
1. 从用户思维迈向商业思维
在互联网上半场,用户思维被奉为圭臬,产品团队不遗余力地深挖用户需求、雕琢极致体验。以早期的在线音乐平台为例,酷狗音乐专注于打造海量曲库,满足用户聆听各种音乐的渴望;虾米音乐凭借精准的音乐分类与个性化推荐,让用户轻松发现心仪歌曲,它们凭借出色的用户体验迅速积累大量用户。
然而,下半场局势骤变,单纯的用户思维已独木难支,商业思维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商业思维要求产品设计以商业价值为导向,实现从 “叫好” 到 “叫座” 的跨越。精准的市场定位是基石,产品需锚定细分市场,如运动健康领域,细分出健身爱好者、康复需求者、专业运动员等不同群体,针对各群体痛点与期望精准发力。健身 APP “Keep”,精准定位年轻健身小白,提供简洁易懂的课程、打卡社交激励,在竞争白热化的健身市场脱颖而出。
盈利模式构建是关键一环。内容付费、会员体系、广告投放、电商合作等多元模式涌现,产品需因地制宜。知识付费平台 “得到”,汇聚优质课程,用户付费订阅学习,以内容创造收益;视频平台爱奇艺,会员专享海量高清剧集、无广告观影,吸引大量用户付费入会,同时合理植入广告,平衡商业与用户体验。
成本效益考量不可或缺。在产品规划阶段,精细权衡功能开发、运营维护、市场推广成本与预期收益。以在线教育产品为例,开发直播互动功能成本高昂,需依据目标用户付费意愿、市场规模评估投入产出比,避免盲目投入。在实际运营中,诸多成功产品巧妙平衡商业与用户价值。电商平台拼多多,通过拼单团购模式降低商品价格,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以海量订单与商家协商低价供货,既满足用户实惠购物需求,又从商家交易抽成、广告推广中获利,实现商业、用户的双赢共荣。
2. 培养数据驱动的精准决策力
数据,已然成为互联网下半场产品设计的 “指南针”,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在产品萌芽的探索期,数据助力精准锚定方向。一款创新的智能家居 APP,上线前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剖析潜在用户群体对智能控制、安防、节能等功能的需求强度,参考竞品数据探寻差异化机会,结合行业趋势数据判断发展前景,从而有的放矢投入开发,避免盲目 “试水”。
成长阶段,数据是优化产品体验的 “手术刀”。社交平台小红书,依据用户浏览、点赞、评论数据洞察内容偏好,精准推送契合口味的笔记,优化算法推荐模型,不断提升用户粘性;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深度分析用户购买行为数据,挖掘商品关联规则,实现个性化商品推荐,推荐商品的点击率、转化率显著高于传统普适推荐,助力商家精准营销,实现平台销售飞跃。
成熟阶段,数据化身监测产品健康的 “体检仪”。腾讯旗下的微信,通过实时监测日活跃用户数、用户使用时长、消息发送量等数据,敏锐捕捉波动,一旦出现异常下滑,迅速溯源问题,或是功能更新引发不适,或是竞品冲击,及时调整策略,确保产品稳健前行。以数据驱动实现逆袭的案例不胜枚举。抖音短视频,初始凭借算法优势,深度分析用户视频停留时间、点赞、转发数据,精准推送热门、个性化内容,迅速从一众短视频产品中突围,成为现象级应用,改写行业格局。
3. 跨界协作,打造多元创新生态
跨界协作,正成为互联网产品创新的澎湃新动力。在企业内部,跨部门协同是创新 “引擎”。小米公司在打造智能手环时,产品设计团队联合软件研发、硬件工程、市场营销、售后客服等部门协同作战。设计团队勾勒产品雏形,研发团队攻克技术难题,确保功能实现,市场团队精准定位推广,售后团队反馈用户问题,各部门紧密配合,高效迭代产品,铸就卓越品质。
向外拓展,跨领域合作碰撞创新火花。医疗与科技的跨界堪称典范,苹果公司携手医疗机构,将 Apple Watch 打造成健康管理利器,融合医疗级传感器监测心率、血氧、睡眠数据,配合专业医疗算法与 APP,为用户提供健康洞察、疾病预警,开辟智能穿戴设备新蓝海;出行与能源领域携手,特斯拉在电动汽车研发中,与电池技术企业、充电桩运营商深度合作,突破电池续航、充电效率瓶颈,推动电动汽车普及浪潮。
为促进跨界协作,组建敏捷团队是妙计。成员涵盖不同专业背景,打破部门壁垒,围绕项目灵活调配,快速响应变化。开展共创工作坊亦是良策,邀请用户、行业专家、合作伙伴齐聚一堂,头脑风暴激发创意,如家居企业举办智能家居共创坊,设计师、工程师、家居博主、用户共同畅想未来家居场景,为产品创新注入鲜活灵感,塑造多元创新生态,赋能产品腾飞新翼。
五、实战锦囊:各阶段设计策略精研
1. 探索期:精益试错,锚定方向
在产品的萌芽探索期,核心任务是在混沌中拨云见日,以最小成本验证需求、找准方向。此时,最小可行产品(MVP)开发成为破局利刃。以在线教育创业为例,初期资源有限,团队不必耗费巨资打造功能完备的平台,可聚焦核心课程录制,通过简陋但可用的视频播放页面、基础课程管理系统,快速搭建 MVP,推向目标学生与家长群体。利用微信社群、朋友圈推广,收集使用反馈,了解课程内容是否契合需求、操作是否便捷。
用户测试与反馈收集是探索期的关键环节。邀请少量种子用户深度体验,观察其操作行为、记录困惑与建议,如发现课程进度条操作不便、知识点讲解节奏过快等问题,及时优化调整。通过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挖掘用户潜在需求,也许会发现学生渴望课后作业批改答疑、家长期待学习成果定期汇报功能。
快速迭代是这一阶段的生存法则。依据反馈迅速优化产品,如优化视频播放卡顿问题、增加作业提交板块,以每周甚至更快频率更新版本,不断打磨产品雏形,逐步明晰产品定位与发展路径,为后续成长筑牢根基。
2. 成长期:差异深耕,放大优势
当产品步入成长期,恰似幼苗破土,需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快速拓展市场版图。功能创新是冲锋号角,以办公软件为例,腾讯文档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具备基础文档编辑协作功能,还创新性推出智能排版、多人实时批注、一键翻译等特色功能,满足职场人高效协作、多元办公需求,吸引大量企业与个人用户迁移入驻。
用户体验优化是稳固根基。电商 APP 京东,在成长期大力优化购物流程,从商品搜索精准度、详情页加载速度,到支付便捷性、物流实时跟踪,全方位精雕细琢,配合 211 限时达、上门换新等贴心售后,打造极致购物体验,使用户忠诚度与口碑直线飙升。
品牌塑造是树立旗帜。运动品牌安踏,早期借力奥运赞助、明星代言,传播 “永不止步” 品牌理念,近年聚焦科技赋能,推出氮科技、虫洞科技等高端运动鞋款,在产品专业性能上扬名,借国潮风尚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品牌时尚感,强化品牌辨识度,从国内迈向国际舞台,实现销量飞跃式增长。
回首诸多头部产品成长史,抖音短视频在成长期凭借独特算法推荐,为用户精准推送感兴趣内容,不断丰富视频类型,引入知识科普、生活技能分享,拓宽用户边界;小红书靠社区种草生态,强化美妆、时尚、生活方式等领域内容深耕,完善品牌合作、好物推荐机制,成长为年轻人消费决策 “圣经”,皆是精准把握成长期机遇,差异化突围的典范。
3. 成熟期:精细运营,延展边界
产品迈入成熟期,犹如巨轮航行深海,增长趋缓,需凭借精细运营与边界拓展,续航远行。用户分层运营是关键锚点,以电商巨头淘宝为例,依据消费金额、频率、品类偏好等维度,将用户细分为头部 VIP、高潜力成长型、低频浏览型等层级。为 VIP 用户提供专属客服、私人定制购物推荐、优先发货特权;对成长型用户发放定向优惠券、推送契合成长阶段商品;针对低频用户,以趣味小游戏、签到福利唤醒,激发活跃度,实现精准营销,提升各层用户价值。
增值服务开发是新引擎。视频平台腾讯视频,在会员基础上推出超前点播、蓝光画质、专属线下观影会等增值服务,满足不同用户观影需求,拓宽收入来源;金融 APP 招商银行,围绕理财、信贷、生活缴费等核心业务,拓展亲子财商教育、高端医疗预约、机场贵宾厅权益等增值服务,增强用户粘性与依赖度。
生态布局拓展是星辰大海。苹果公司以 iPhone 为核心,向外延展构建 App Store、Apple Pay、Apple Watch、Airpods 等多元生态,各产品协同联动,如用 Apple Watch 监测运动数据,自动同步至 iPhone 健康 APP,Airpods 无缝切换设备,为用户打造便捷、智能生活闭环,强化品牌壁垒,稳固市场龙头地位,开启产品发展新纪元。
六、决胜未来:拥抱变化,持续精进
站在互联网下半场的十字路口,产品设计的变革之路已清晰铺展。从洞察变局、剖析困境,到思维转变、策略精研,每一步都是对过往的颠覆与重塑。在流量红利消逝、用户需求进阶、技术革新加速的浪潮下,产品设计挣脱传统思维枷锁,跨界协作、数据驱动,在探索、成长、成熟的不同阶段精准发力,方能突出重围。
展望未来,变化仍将是唯一不变的主题。产品设计师需怀敬畏之心,持续学习新知识,敏锐洞察新趋势,勇于尝试新技术。5G、AI、物联网等技术将深度融合,催生更多创新产品形态;用户对隐私、安全、可持续性的关注,将重塑产品设计准则;全球文化交融,个性化、地域化需求将碰撞出更多创意火花。此刻,让我们怀揣勇气与智慧,驾驭产品设计之舟,在互联网下半场的澎湃浪潮中破浪前行,驶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彼岸,书写属于产品人的传奇篇章。
本文由 @不是作家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