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拥而上的『送礼物』,是一地鸡毛、还是腾讯或阿里的新契机?

0 评论 1550 浏览 1 收藏 15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关注客户的商业需求、痛点、预算、决策流程等,而C端产品经理需要更多地关注用户的个人需求

春节前,各个平台争先恐后上架送礼物功能,原本以为会是一个大爆发,结果确实一地鸡毛:用户不待见,数据不好看。真正的问题,在于各家都没有找到送礼物的真实需求。

2018年中秋节,『礼物说』联合真功夫送粽子。我作为真功夫IT副总裁、在负责系统对接的同时,也通过这个活动送了一些粽子给朋友。后来一位老友闲聊中和我说,虽然家人都说粽子很好吃、但他却一口没吃、因为他只喜欢肉粽。

我这时才意识到,真功夫在这个活动中一共推出了4种粽子、其中就有肉粽,但我送时只是按照销量选择了更多人喜欢的甜口粽 —— 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是『不知道收礼人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这样的情况下、送礼的效果显然很难达到。

01 惨淡的成绩

2024年12月19日,微信上线了『送礼物』。紧随其后,京东、淘宝在2025年1月也都上线了类似功能(其实以前就有、只是没有当作独立功能),美团、抖音、拼多多也都纷纷跟上。

然而,2月11日,TMI腾讯营销洞察发布了《春节送礼全景报告》、给出了这样的一组数据:

由于样本来源不同,如果去掉上面数据中的65%、把“平台二”替换为微信,则和『礼如意』的调研统计的数据比较接近。

那么,为什么在发布时轰轰烈烈、巨头们又一拥而上的『送礼物』,却在新年这个送礼物的重要节日中、只取得了这样惨淡的成绩呢?

答案只有一个:因为这些『送礼物』没有调研过用户的真实需求!

02 真实需求:送礼物中的三大痛点

场景1:秦昊说,每年都要送生日礼物、但因不知道对方想要什么,于是每到伊能静生日之前,就会“季节性抑郁”

场景2:杜海涛说,买了自己认为很好看的包送给女朋友,结果“十动然鱼”了

场景3:为每一个人都精心挑选礼物太耗费时间精力,最后就沦为“批发式送礼”了。

人们送礼物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双方的社交关系。但如果送礼人不知道对方想要什么、也就很难确定送礼的效果;虽然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和挑选、的确有可能找到对方想要的礼物,但却因为太耗费时间精力,无法一而再、再而三的持续。

根据『礼如意』的调研数据,送礼人在送礼过程中的核心3个痛点,分别是:

由此可见,巨头们的『送礼物』功能不能解决这些痛点、才导致了对用户们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而另一方面,通过对 V2EX 网站的统计可以看到以下数据:

  • 从2010年4月建站到2020年2月,118个月中共有242个有关询问送什么礼物的帖子
  • 平均 2贴/月
  • 合计超过7000人次参与讨论,点击量超过20万次
  • 从各种节假日、特殊纪念日送礼,到日常友谊、拜访送礼、送父母、送爱人、送孩子、送兄弟姐妹、送朋友、送同事……
  • 男生、女生都有

可见在15-28岁的年青人、在“亲情、爱情、友情”的社交过程中需要送礼物时,他们是多么需要一个针对痛点的解决方案!

03 不解决核心痛点的尴尬

如果不解决痛点、只是简单的解决买礼物、送出礼物,会有什么样的状况呢?

何炅评价王大陆送给王俊凯的礼物『 重点是这个礼物,当事人拿着没有一点用

看到费启鸣送的锅盖架,吴昕说:『 我家都没有锅 』

面对雷佳音送女儿礼物,岳云鹏说:『 会造成伤害 』

刘昊然送给王俊凯一整套高考模拟练习资料,这更是『 伤害 』

袁弘吐槽李诞送的奇葩礼物

周冬雨面对不喜欢的礼物会当面丢弃

杨迪吐槽自己送出的礼物:『 会被扔掉、不用、甚至被卖掉 』

可见,用户需要的不是解决买礼物的问题,线上线下的商家都可以买礼物;用户需要解决的也不是送礼物的问题,线上送和线下送没有明显差别;用户们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找到并送出 『 ta 满意的礼物 』

04 更大的痛点

然而,即便送礼人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找到了 『 ta 满意的礼物 』,还会面临另一个痛点:

作为多重身份的送礼人,想要在“亲情、爱情、友情”的社交过程中做到人人满意,那一年中他总是要不停的花费时间精力选礼物。

更痛的是:这礼物很有可能『 年年都要送 』!

这种年复一年的重复困扰,你是否有体验?

05 用户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送礼物』?

显而易见,为了实现用户改善社交关系的目的,应该送 『 ta 满意的礼物 』:只有收礼人喜欢、或需要送礼人的礼物、才会对送礼人送礼物这个行为满意、才最有可能改善两人之间的社交关系。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所有的痛点的根源其实就是一个:如何找到『 ta 满意的礼物 』、且这个过程最好简单易行、可以年年重复,那送礼人所有的困扰就都不存在了。

所以,『送礼人1秒完成送礼、收礼人100%满意』,这才是用户需要的『送礼物』。这并不是夸张的宣传,『礼如意』通过在送礼模式上的创新、并结合基于社交场景的、以增加送礼人和收礼人之间互动交流为目的的各种玩法,已经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但很明显,目前各巨头的『送礼物』并不能解决这些痛点。

06 是谁的新契机?

2019年在一个文旅峰会上,我分享过一个观点:虽然目前电商领域形成了几大巨头独领风骚的格局、看似已经成为了红海竞争,但如果从用户消费行为的角度去分析,其实主要都是在做『为自己买』的市场 —— 用户访问电商平台、用户打开商品页面、用户加入购物车并提交订单、用户付款、电商平台配送 —— 这个流程中存在一个“偏见”,即用户无论通过什么方法,都需要先知道自己要买什么、才能进入商品页面完成后续流程。各电商平台虽然通过销售排行榜、同类商品、猜你喜欢等等类似功能,以及通过各种直播带货,解决了一部分用户不确定自己要买什么的问题,但这些功能实质上是把用户从不确定要买什么、先变为知道要买什么、再进入为自己买的后续流程。

很显然,这并不适合于『送礼物』 —— 在这种消费场景下,人们需要解决的是『为他人买』的消费需求。

『为自己买』时,消费者大多会关注价格、追求性价比;同时还关注售后、期望有完善的售后服务。随着电商发展,很多消费者养成了“无活动、不购买”的习惯、喜欢上了“免运费退货”、甚至“退货不退款”,这些都意味着各电商平台的运营成本显著增加、而售价却要不断下降,无论是电商平台自身、还是整个供应链的利润都逐渐“像刀片一样薄”。

『为他人买』时,消费者的需求大多产生于某个固定的时间到来或事件发生,而不是有没有优惠活动的刺激。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这个价格范围取决于送礼人想要实现的社交关系改善的难度、收礼人在送礼人心中的地位等等因素),消费者最关注的是送礼的效果,既不是价格、更不是售后。

可见,『为他人买』的『送礼物』真正的商业价值,其实是一个“售价高、售后少”的巨大蓝海市场。

腾讯一直希望能在电商业务上有所长,这其实是一个最佳的机会。可惜的是,这次腾讯显然没意识到这其中真正的商业价值,为『送礼物』对接的居然是微信小店商家!要知道这些商家的履约能力、品质保障本在日常销售中就已经存疑了,在『送礼物』这种对交付时间和交付品质有很强要求的场景下,就更难以让用户信任。从目前看到的数据来看,很显然这里出现了问题。

当电商行业都在拼低价的时候,如果腾讯能够利用好『送礼物』的“售价高、售后少”的特性,很容易就能够建立起一个高品质的供应链体系。根据艾媒的数据,到2027年中国的礼品市场规模可达到1.6万亿规模,配合高利润回报、足以“绑定”大量的品牌企业,有机会重洗电商格局。对于腾讯来说,再不及时调整『送礼物』,很有可能就变成下一个“对讲机”、“摇一摇”了。

而与此同时,『送礼物』所涉及的“亲情、爱情、友情”的社交过程中,包含了社交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 最稳定不变的熟人关系网。所以,在做好『送礼物』这门礼品销售生意的同时,其实也能获得一把进入熟人社交市场的金钥匙 —— 这对于一直对社交念念不忘的阿里来说,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契机。

所以,最终是一地鸡毛,还是腾讯或阿里的新契机,就看谁能先理顺思路、进行调整了。

本文由 @逍遥天地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专题
13626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关于教育+AI的思考。
专题
97279人已学习11篇文章
不管你是产品、运营、设计、还是技术,流程图都是基础技能。
专题
11661人已学习11篇文章
考勤打卡系统几乎是每个公司的必备,是员工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常见的打卡方式有指纹打卡、人脸打卡、蓝牙打卡等等。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考勤打卡产品的设计指南。
专题
18015人已学习13篇文章
用户体验地图展示的是用户在体验一款产品和服务时的情感流程。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建立用户体验地图。
专题
34469人已学习23篇文章
不懂心理学,怎么懂你的用户;不懂你的用户,又怎么做好产品的设计和运营。
专题
15645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需要持续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不断更新迭代。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产品设计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