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U7事故再谈驾驶员安全感和车联网
近期小米的自动驾驶致死事故敲响了警钟,凸显了驾驶员心理安全感与实际自动驾驶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偏差,以及车联网建设中存在的漏洞。本文将从驾驶员安全感认知的偏差及其危害、智能驾驶危险驾驶时的应对措施,以及车路云一体化的车联网建设现状、问题与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随着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路面上的自动驾驶车辆会越来越多,各大自动驾驶企业也在不断的探索自动驾驶安全性的问题。在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发生致死交通事故后,如同一记警钟,再次敲响整个行业,安全是自动驾驶永恒的主题,而来自驾驶员的心理安全感与实际自动驾驶能力的偏差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安全感认知
安全感在驾驶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驾驶员对自身、车辆以及周边环境安全程度的主观感知,直接影响驾驶员的行为决策。当用户认为自动驾驶车辆具有较高的可掌控性时,会产生更高的心理安全感,进而更愿意使用该技术。而今天主要讨论的是智驾车驾驶员对自己的车子的安全感认知。
若驾驶员对自动驾驶的车辆的能力非常信服,安全感十足,甚至是爆棚,那么就会出现完全脱离监管的边睡边行驶,脚翘在仪表盘上开车,边开车边打扑克牌等无数自身和他人安全的操作,或者为了演示自己车子的智能让自己的孩子用肉身去测试智驾功能。
而若是驾驶员对自动驾驶的车辆的能力严重低估,那么就会影响车辆的销售,更有甚者虽然买了智驾的车,但是对于智驾功能一直不去使用。
长远看来过高或者过低的心理安全感对智能驾驶的发展都不好。那就需要驾驶者对车子的信任要接近车子实际智能的水平。
1. 认知偏差的危害
部分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功能时,过度夸大其作用,致使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形成过高预期,安全感认知与实际情况严重偏离。驾驶员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可能做出双手脱离方向盘、注意力不集中等危险行为。一旦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况下失效,驾驶员难以及时做出正确反应,极易引发交通事故,造成严重的生命与财产损失。
2. 使用智驾危险驾驶时的应对措施
1)优化注意力提醒机制
HMI 交互设计可以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交互技术,在系统检测到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时,及时发出提醒。比如,通过闪烁警示灯、播放警报音、座椅震动等方式,全方位吸引驾驶员的注意力。同时,为满足不同驾驶员的需求,设计个性化提醒模式,让驾驶员能够根据自身习惯,调整提醒的强度与频率。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明文规定,L2级的辅助驾驶,驾驶员得全程监控,随时准备接管。目前,不少车企采用 “脱手检测 + 视觉疲劳监测” 机制来提醒驾驶员。但是仅有提醒还是会被心大的驾驶员忽视无视。如何让驾驶员认识到危险性,是车企要持续改进的点。
近期,工信部颁布了新的规定,一旦检测到双手离开方向盘超过规定时间,系统会发出连续的警告,如果驾驶者未及时响应,车辆将在二十秒后被强制停车,并确保安全地靠边停放。多次违规甚至可能导致辅助驾驶功能被暂时锁定,这将使我国的智慧交通更加的完善和规范。
一点建议:警告时可以持续播放各种警示标识语,如“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2)应对接管异常情况
当系统发出接管请求,而驾驶员未响应时,一般采取递进式提醒策略。首先,通过增大警报音量、增强警示灯闪烁频率等方式,强化提醒效果;若驾驶员仍未接管,系统会自动降低车速,直至车辆安全停下。
那么为什么还是会发生事故呢?实际情况是,驾驶员接管时往往为时已晚,已经接近危险,并且,驾驶员在惊慌中会导致操作不当,比如本能的猛打方向盘,踩错刹车。针对这些情况,HMI可以进一步优化,在驾驶员接管前要提醒他冷静处理和不要做某些危险操作。在危险发生时HMI 界面应实时监测驾驶操作,通过可视化引导,如在屏幕上显示正确操作步骤与建议,帮助驾驶员纠正错误行为。若有猛打方向盘的情况,识别方向盘的手力矩,感知驾驶员是否正确操作方向盘,是否需要及时的降低车速。与此同时,利用语音提示,给予驾驶员及时、明确的操作指导,避免因操作失误引发事故。这一系列措施有助于提升用户在紧急情况下对车辆的掌控感,符合提升心理安全感的需求。
二、车路云一体化的车联网建设
1. 车联网现状
当前,车联网技术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车辆与车辆(V2V)、车辆与基础设施(V2I)、以及车辆与云端(V2N)之间的实时通信与数据交换,如实时路况播报、远程车辆控制等功能,为出行带来了一定便利。但在信息采集的全面性与交互的高效性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距离构建完善、安全的智能交通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现存问题
这次的交通事故中,道路施工时使用的警示锥桶等关键交通要素并未接入车联网,对通行道路的改变没有及时的上次至车联网,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无法提前获取准确的危险信息。而且在黑夜、雨雪雾天气等能见度不好的情况下,障碍物体积过小,或者空隙较大时,依靠视觉雷达的自动驾驶车辆高速靠近施工区域时,无法及时做出有效反应,导致事故发生。这一事件凸显出车联网在信息采集和交互环节存在的漏洞,部分关键交通要素未能纳入车联网体系,严重影响车联网功能的发挥。
3. 车企与政府应该积极推动车联网的建设
车企应发挥引领作用,联合道路管理部门、施工单位等各方力量,推动道路各部门的联网化建设。与道路管理部门合作,将道路施工信息、交通管制信息等接入车联网平台;与施工单位协作,为施工设备,如施工车、警示锥桶等,配备联网功能,使其能够实时向车辆发送位置和状态信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车联网信息的全面采集和高效交互。
车企也要积极参与车联网行业标准的制定,统一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确保不同品牌车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建立行业联盟或合作机制,共享技术资源和数据,加速车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车联网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解决当前车联网系统因缺乏统一标准而导致的协同性差等问题。
总结
智能驾驶和车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未来出行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但这起交通事故警示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设计团队,不能只想着用户要什么,更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对用户好,什么是对行业良性环境好,通过优化智驾到设计,帮助驾驶员纠正安全感认知偏差;车企则应肩负起推动车联网整体建设的重任,联合各方力量,打造更加安全、高效的车联网生态,让智能驾驶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出行。
本文由 @HMI怡伶设计心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智能的技术还需要优化,同时驾驶员也要注意保证自己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