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的抖音类产品,代表了“视频化生存”的趋势?

4 评论 12809 浏览 15 收藏 10 分钟

笔者认为当下的短视频风口,代表了互联网“视频化生存3.0”的爆发。它代表了“视频”不仅是内容和技术手段,也是一种思潮趋势。同时,为了方便区分,笔者把之前的视频网站和视频类APP的发展,称之为“视频化生存的1.0和2.0”。

抖音,无疑是款有趣的产品。当三四线城市的青少年除了迷恋“王者农药”,也开始交口相传这款自带电音的DubSmash类产品时,似乎在App Store署名为“Beijing Microlive Vision Technology CO.,Ltd”正酝酿好了一个宏大的故事。当然,随着抖音第一波PR稿件的输出,也终于让人得以一窥这个宏大故事的一角——今日头条的孵化项目。

随着VV(视频播放量)、原创音乐、分发模式、滤镜、去中心化这些关键词的贴饰,抖音俨然不想被人看作是含着金钥匙的“富二代”。但除了好玩、有趣,它真的能代表互联网产品“视频化生存”的趋势?

一、视频化生存

视频,永远是一个有故事可讲的地方。以国外的YouTube,国内随风而起的优酷、土豆、爱奇艺为例,最早的平台到用户的内容模式逐渐被颠覆,UGC为主的用户到平台、用户到用户的内容模式实现了异类崛起,可以说开启了一种新的互联网产品模式,姑且可以称之为“视频化生存1.0”。

从生产工具来看,DV、手机轻量级的拍摄设备成为主流,即拍即传成为可能,而从生产模式来看,从映前广告,到拍客分成,各视频平台似乎都找到了一个填补服务器成本的闭环。这个时期核心竞争点,说到底还是流媒体技术端的竞争,进而在视频的存、转、播各阶段实现各自的优势。

到了唯智能机的时代,视频化生存的趋势更为明显,姑且称之为“视频化生存的2.0”。手机APP则代表了一个对传统视频网站的颠覆性方向,秒拍、美拍等在原始的视频平台拍客群体中,又进行了更为垂直的切割,形成了一个视频类APP的大标签,在这个大标签下囊括了生活、时尚、美女、游戏等各种各类的内容印戳。

这个时候,技术手段不再是竞争动因,前端的大规模用户获取,成为所有此类产品进行后续“故事”的焦点。由此,视频化生存由1.0——技术依赖,转变为更为激进的2.0——用户依赖。草根造星成为可能,主流文化再次被解构,用户心智和内容方块进一步被打散,为姑且称之为“视频化生存3.0”的碎片依赖开辟了新路。

在视频化生存3.0下,很难界定哪个产品代表了这种模式的兴起,去年的映客、小咖秀、快手似乎一起推动了短视频风口的到来,但随着抖音、我的故事(新浪微博)、musical.ly、晃咖(小咖秀)等更为碎片化的产品或功能到来,视频类APP的大标签,显然无法满足更为精细的用户体验。当下,谁掌握了用户的碎片时间,就掌握了下个视频化生存时代,已经成为各家竞争的潜台词。

当然,视频化生存3.0的碎片依赖,伴随着用户层面三个要素的重构:

(1)用户心智

在产品满足好玩好用后,是94后用户对风格化的强烈诉求,快手代表了一种自下而上风格化的逆袭,而抖音虽然PR稿里声称自己不会去做中心化的事情,但要自上而下去形成风格化,开屏进入第一页的热门推荐却早就出卖了自己,即:早期的产品只有足够的中心化,才能产生于目标用户的心智共鸣。去中心化,则是用户和平台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商业场景的必要补足条件。抖音不仅在做中心化,而且做得非常直接。

(2)用户时间

其实,抖音、微博、知乎、映客等这类时间线产品,终归是一类东西——“时间填补工具”。而从另外一种语境解读,更好理解,就是我们反复提及的——焦虑。对新事物的焦虑、对同辈的焦虑、对自我构建的焦虑,为这些时间填补工具提供温润的土壤。以抖音为代表,原创音乐碎片化+对嘴的内容形态,配合仅靠左右滑动的交互模式,精悍易用,确实代表了这类产品在时间争夺战场上的趋势。时间填补工具,将成为APP类产品存活的唯一选择。

(3)用户内容

标签大类的内容已不符合现实发展的情况,因为标签大类是信息稀缺的产物,没有标签用户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内容。3.0则是信息饱和状态,不是人找信息,而是信息找人。传统的标签大类里一个标签类别就是一个产品,这是碎片依赖的实际情况。没人会在意,我看音乐社区时,是不是可以返回看看游戏。当下的互联网用户,只关心我现在看的内容不会被其他内容干扰。内容无法做到心智和时间独占,就没有任何意义。

从这三个要素来看,抖音具备了“代表趋势”的潜质,但如果是一家独立的公司,去做一个爆品,可能有机会开启短视频领域的新一轮模仿和竞争。而抖音作为今日头条的孵化项目,显然是头条在“信息流列王纷争”下的战略布局,在微博力推“我的故事”强化信息流转变为兴趣流,手机百度依托AI意图力挽狂澜的大背景下。抖音的战略意义远大于它本身的产品意义,裹挟的东西过多,在视频化生存3.0时代它能不能真正异军突起,笔者认为还有很多存疑的地方。

二、趋势下的思考

其实,视频化生存一定是一个趋势,因为相比文字、静态的图片,视频作为动态的内容更符合我们作为人类的野性溯源。

从狩猎时代开始,人类大脑本能就易于接受动态的信息,换句话说人类大脑在狩猎本性下,天生具备良好的动态信息捕捉能力。视频一定是最容易让我们接受的内容形态。而文字作为文明时代的产物,它并不是普世工具,至少对于原始狩猎来说效用不大。这也是为什么,在消费社会,本能被放大,博客、论坛、杂志会逐渐式微。

当然,有趣的是,除了动态的信息(视频),声音的感知也是我们的原始能力,但至今没有人做出一款基于声音的社交产品,着实吊诡。

回归到产品本身,其实PR的内容不用信太多,反而是只要是社区类产品,不管你是视频也好,文字也罢也必须遵循客观的产品衰变规律和蒸发冷却效应。这是抖音或者抖音类产品的一个“渡劫”所在,纯UGC的内容能维持多久的新鲜度?蒸发冷却效应发生后,社区该如何继续维护?产品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

想不清楚这几点,魔漫、脸萌都有前车之鉴。

三、总结

《参与感》里说,产品有三个阶段好用、好看、好玩,我觉得应该再补充一个——好说。所以,好玩的抖音类产品,在视频化生存3.0故事会那么好说吗?

#专栏作家#

翁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要完(ID:mns610)

本文由 @翁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想请教下,文中提到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针对什么对象而言的?然后抖音初次点进去的首页,为何就暴露了它还是以中心化作为手段的呢?

    来自广东 回复
  2. 有点意思

    回复
  3. 孤陋寡闻,现在才了解抖音,啊哈哈,支持下作者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