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搜索的三种未来:百度、微博、豌豆荚

0 评论 20914 浏览 2 收藏 13 分钟

抛开 Google now 玄幻一般的预测式搜索不谈,我们看看国内的移动搜索都是怎么做的:百度坚守网页阵营,豌豆荚坚持应用革命而新浪微博却在大家不注意的时候悄悄的成了一匹黑马。

百度:没有应用的未来

百度搜索客户端在过去一整年里的目标都是山寨 Google Now,不过这种山寨只停留在了界面层级上,并没有从产品构架上推出预测式搜索。作为 PC 时代中国地区毫无疑问的搜索引擎巨头,百度的移动搜索残存了许多 PC 搜索的影子。从产品的理念上就可以看出来,百度解决移动应用信息孤岛的方式是让这些应用都不复存在——为了能够更好得让信息流通,百度推出了轻应用的概念,帮助移动应用开发商将自己的数据转化成 HTML5 的“网页应用”,然后再用自己的搜索引擎去检索。

百度凭借自己的流量议价能力能够让很多急于推广的应用都快速的接入轻应用,并在用户端实现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全面的搜索结果。但是在商业逻辑上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本质上这些搜索结果几乎不会给应用开发者或者说内容源带来流量,用户在轻应用环节需求被满足流量被截断,并没有离开百度自身的环境。

结构化

百度的在信息结构化方面的努力是将应用轻量化到用 HTML5 呈现并称之为轻应用,其实就是 2009 年百度在 PC 端搜索上推出的叫做“框计算”的结构化搜索结果。

百度轻应用的推出至少在部分关键词上让用户可以直达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轻应用和百度的广告利益相冲突的时候,百度仍然选择将推广链接置于直达内容的结果之上。由于移动端的屏幕较小,如果不能在第一屏中展示官方信息,用户被推广链接误导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上升。

信息量

百度移动搜索的信息量在三者之中是最大的,因为其本身就是百度搜索引擎对移动端的再优化,排除轻应用和框计算之外,剩下的搜索结果就是百度网页版的搜索结果。虽然说“百度更懂中文”这个说法在一些人眼中并没有获得认可,但是至少在百度、微博、豌豆荚这三家中,百度承载的信息量确实是不用质疑的。

时效性

百度的时效性在三者中处于中间的位置,百度搜索引擎网页索引自身的时效性就不佳,对于权重低的网站有时新内容需要 2~3 天才能被索引(Google 对于任何索引网站的更新检查很少超过 24 小时。)。但是即便这样时效性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比如某某热点事件在微博上被爆出并发酵,直到新闻类网站出新闻稿也许需要 30 分钟到数小时的时间,当用户能够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找到该内容时内容时效也许已经过去。另外的一个坏处是,信息是经过新闻网站编辑过的,受新闻网站供稿良莠不齐的影响,很有可能出现无法直达内容的情况(比如搜索到某个热点事件,但新闻网站中并没有给出原帖地址)。

微博:全是卡片的未来

把微博列入移动搜索的范畴有些奇怪,因为微博似乎从来没有宣称过自己打算要做移动搜索。但是微博确实是本人在进行移动搜索的体验过程中发现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力量。

传统意义上认为:微博的搜索很烂,烂到几乎没人用。

但是这种说法局限于用户对微博搜索的定义局限在了“搜索微博”上,但其实这种“啥也搜不到”的错觉正是因为微博搜索目前承载了太多的微博以外的信息所以才导致用户觉得微博搜索作为“搜索微博”的搜索引擎来说太难用了。

我们可以看到新浪微博在去年一整年搞了一套他们自己都搞不明白的 Page ,年中以后又推出了许多逻辑关系复杂的 Card,就是为了能够将微博上的社交关系和内容结构化格式化,以适应什么?……斗胆猜一下,也许正是为了适应移动搜索。

结构化

微博的结构化是通过 Page 和 Card 两项机制来保障的,听起来很高端,其实用人话来解释一下:就是把那些原本不是微博的信息整理的像一条微博,把那些原本是微博的信息按内容分类展示。

信息量

在移动上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搜索结果页中的前两页基本都不是即时微博内容(这是大家认为微博搜索难用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内容搜索,它呈现对出的结果还是很有条理的,既有电影信息、小说信息、人物信息、相关热门微博、站外网页信息,这基本上符合用户一个关键词搜索后所需要的内容。同时小说内容、电影内容、应用/游戏内容、音乐内容也都做了内容直达,体验相对良好。

时效性

微博的时效性无疑是三者中最强的,由于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布都第一时间由官方的微博发布,可以说微博对热点事件可以做到零时间索引,这是传统搜索引擎很难做到的。但是在信息刚刚披露的一段时间内,新浪来不及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时候搜索结果可能比较糟糕。

豌豆荚:没有网页的未来

其实就在不久以前,提到移动搜索还不会有豌豆荚什么事——本月月初,豌豆荚在一场媒体发布会上正式宣布自己将从应用分发渠道转型为移动内容搜索。既然如此,那么豌豆荚也自然也可以算是考量的对象之一。

不论是从官方的介绍还是具体的体验来看,豌豆荚确实都已经不能算是一个单纯的应用分发渠道了,目前豌豆荚的主界面已经和百度搜索的客户端差不多,都以搜索框为最主要的功能要素。同时搜索的内容也不局限于手机应用和游戏,扩展到了音乐、图片、小说、电影、电视剧、手机主题这么多个类目。是的,我并没有像形容微博和百度时那样用个“等”字,因为目前版本的豌豆荚确实就只能搜索这些东西。

结构化

豌豆荚把壁纸放在搜索结果第一页有些奇怪

在信息结构化方面,豌豆荚无疑是最高的。因为它只能搜索应用、游戏、音乐、图片(壁纸)、小说(电子书)、电影、电视剧、手机主题这几种大类的移动内容,因此每一个类目下的信息格式都是预先设置好的,有一套非常绝对的结构化信息呈现模式。在移动搜索上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方式非常有助于用户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一次搜索直达内容,这也是豌豆荚此前自己介绍的理念。

信息量

信息量在三者中豌豆荚是最小的,豌豆荚的理念是“未来无网页,移动只App”,这与百度的基本核心理念正好相反。而现在大多数的内容生产者又或多或少的都来自于网页。因此豌豆荚除了他们自己已经结构化索引好的信息之外的内容就搜不到,比如没有推出过 App 的网站、某个新闻、一个维基百科的词条等等,这些在豌豆荚的搜索中都是搜不到的。

时效性

豌豆荚的时效性不好一概而论,因为受制于内容分类的影响,部分内容豌豆荚的索引确实会慢一些。比如同样作为应用(或者说是一条新闻),“微信 5.2 Android 内测版”由于是在腾讯应用宝首发,且必须直接登陆应用宝才能下载,因此这一 Meme 在豌豆荚的搜索体系里是缺失的,豌豆荚中被分类为应用的“微信”这一信息要至少等到 5.2 正式版发布才会出现。但是在电子书、电影、电视剧的更新方面还是非常迅速的,详细可以参考《创见聚光灯之文学移动阅读:百度、UC、豌豆荚》。

小节

三者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度和豌豆荚的态度是完全对立的,一个坚守网页,另一个坚持革命网页,微博则是一种中间形态,既结构化了内容信息也在搜索结果中兼顾了传统的网页。从笔者的个人观点来看,并不看好 App 在未来的发展形势,App 间的信息孤岛是公司这种经济形态下不可避免会发生的现象。应用相比网页的一个重大优势就是应用可以离线,而豌豆荚的应用内搜索并非是真正的应用内搜索,它依然依靠网络。当 HTML 技术的进化和网络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也许有朝一日我们的移动设备可以做到 Always online 的时候,网页会重掌移动领域(换句话说,本地 App 很有可能本身就是一个过渡形态),到那时百度的模式的体验会更加优良。不过,新浪微博可能才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移动搜索的黑马,但他所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让用户接受这是一个「搜索引擎」而不是一个「微博搜索」(也许单独发布一个应用会好一些?)。

来源:创见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