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依然很“软”
这个春节过得很有趣,除夕那天,联想收购摩托罗拉、京东申请IPO,然后初五那天,微软宣布了新的CEO人选:经过5个多月的寻找之后,微软董事会选中了鲍尔默的下一任替代者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
寰寰姐跟踪微软好多年了,一直在观察,一直在这个企业。这几年,微软的“老迈”也都看在眼里。对了,关于微软中国,就能写本书的。比如,被所有微软中国员工称赞的陈永正为何下台?比如,在微软中国,谁花名叫“西门庆”、“黑山老妖”?微软中国这些年,有很多八卦、故事,都很好玩。当然好玩只是表面,折射的其实是外企在中国的水土问题,以及微软这家企业的根本问题。
就好比,大家都知道前几年的唐骏的故事。哦,你不知道?找度娘吧。但唐骏为何能一直拿微软以及比尔·盖茨来说事,到底是为什么?
OK,关于微软中国,以后有时间会好好写写。今天就先说一下新上任的CEO Satya Nadella。
公司大了,都有大企业病,这并不奇怪,但微软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讲政治、太看重市场上的成功。
微软的另一位创始人保罗·艾伦在谈到微软没落时所指出的四点原因是:1.微软的基因是做极客产品,没有消费者基因来和苹果谷歌竞争;2.微软的战略一直在寻找最大的商机,当商机被证明后,模仿再超越竞争对手,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模式太慢;3.失去斗志的庞大的机构;4.平庸职业经理的政治斗争。
如我此前所说,大企业病,都有。但最智慧的企业,是让这些东西保持在一定的“度”之内。
微软呢,就是政治斗争过度。哦,对了,上面这句是一位微软十年员工的心得。
说到这个Satya,,出身于技术体系,这样至少不会在技术体系造成大震荡。在微软内部,技术体系的人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从比尔·盖茨将成为纳德拉的技术顾问,还将留在微软董事会任职一事上来看,这是比尔·盖茨与鲍尔默势力的折中。
目前的微软首席运营官Kevin Turner被视为鲍尔默的势力,只要KT这些人保留,鲍尔默的势力就存在。
Satya Nadella被董事会选中,主管的业务是微软未来最重要的云计算Azure,这的确是个很说得过去的理由。同时,来自技术体系,既重要也不重要。我不能说,在“讲政治的”的微软,技术人士就不重要,但至少技术体系都比较乖,可上可下,不行就换掉。
Satya Nadella被董事会选中,应该是平衡的结果。我倒是觉得,比尔盖茨最先考虑的,其实应该是微软的组织和人员调整,把微软变成一家创业公司才有希望。
那一年,在旧金山与某国内互联网大佬吃完饭后,我问他:“你何时回国?”人家说到:“我去西雅图,找微软的员工聊聊。”不止这个大佬,科技行业的很多猎头就守在西雅图的微软门外,等着找人。
面目模糊的微软
2011年年中,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来华访问,在他兴奋地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新总部大楼剪彩揭幕之际,投资界要求鲍尔默下台的声音又一次响起。
鲍尔默来华的前一天,微软市值15年来首次被IBM超越。一直是IT霸主的微软,已经滑至第三,而十年来,微软市值已经削去三分之二。自2010年5月底,微软市值被苹果超越之后,针对微软帝国的诘问就不绝于耳。
微软是极客,还是那个Windows(窗口)?今天的微软,未来在哪里?微软的失意,是科技企业技术轮回下注定的结局?微软30多年的绝地反击的历史,能让它再次走出困境?鲍尔默会不会下台?何时下台?微软的未来,没有答案。
要求鲍尔默下台的声音早已有之,而性格外向、总是充满激情的鲍尔默显然也不会受这些外界声音的干扰。
比如在微软中国举行的创新论坛上,谈到游戏时,鲍尔默突然一拍掌,跳起来了:“现在还用什么手柄啊?老套了,根本就不需要了,现在都是这种姿势了(跳起来)。”
这就是微软家用视频游戏主机Xbox 360的体感外设Kinect,先进的Kinect体感技术让微软在游戏机外设领域走在了最前沿。Kinect有着近乎神奇的人机交互方式,普通人不需要使用任何手柄、摇杆、鼠标或者其他遥控器,即可用身体直接控制游戏。最重要的,这款产品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自2010年11月初, Kinect正式公开销售以来,仅在去年圣诞假期就卖出去800万台。
Kinect断货的事情仍时有发生,有时甚至连微软自己的员工商店都卖光了。市场的火爆,也让人们进行了对比:Kinect的销售速度是iPad的两倍;再以收入规模考量,只用了两个月时间,Kinect就开拓了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市场。
这也是前不久微软的另一创始人保罗·艾伦把微软称之为“极客公司”的原因。
而另一面,微软的Windows、Office等软件产品仍然让微软保持着一贯的“商务、高端、主流”的面孔,这是微软的核心主业,也是微软现金流的来源。
事实上,微软的财报仍在一路看涨,2011财年第三财季财报显示,微软第三财季营收为164.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净利润为52.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尽管微软的传统软件产品仍在大赚,尽管Kinect如此吸引眼球,如此引人关注,但有关微软的诘问仍在继续。
在一次行业聚会上,当有人把“苹果、创新”等问题抛给一位微软中国公司高管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微软与苹果并不是同一类公司,不能作比较”。接下来则自然地转到了Kinect上,“微软的创新走在同行之前”。
某种意义上,Kinect的成功成了微软“创新”的最佳例证。
“目前微软有些新业务做得还不错,如Kinect游戏机的业务,市场反应还不错,这让微软会产生一些幻觉。”互联网资深分析人士洪波如此说道。
与幻觉相对的是,外界对微软过去十年“落伍”的诘问,是投资人对微软未来的不看好,是要求鲍尔默下台的多次发难。
开朗的鲍尔默一如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虽然挣钱很多,但生活依然朴素、低调,平时开福特,周末也会带着两个儿子排队买票看刚上映的大片。“家人对他的教诲,就是努力工作。改变世界是他的梦想,这也是很多美国企业家的梦想。”熟谙美国文化的微软员工对时代周报记者如此说道。
面对公众,鲍尔默更多是恪守职业经理人、大企业CEO该有的调调,“对内部讲话,他特别High,好多话在内部才说。”尽管微软员工口中的鲍尔默面对公众时“很平静”,其实,在公众眼中,他仍有很多控制不住的、异于其他CEO的举动,如毫不顾忌形象地跳起来。
如同鲍尔默的多面性,微软当下呈现在人们眼中的也同样是多面的微软。传统的Windows、极客一样的Kinect,这都是微软。
2011年5月26日,绿光资本(Greenlight Capital)总裁、著名对冲基金经理大卫·艾因霍恩公开要求鲍尔默下台,称这位长期占据“掌门”之位的微软老兵仍沉迷于往昔,他认为,鲍尔默领导微软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方面做得不错,但误判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新发展,而且在追赶硅谷商苹果和谷歌之类的创新企业上浪费了数以十亿美元计的资金。
但是,谁能替代鲍尔默呢?比尔·盖茨吗?
极客背后的微软困境
无论是鲍尔默,还是比尔·盖茨,都不能真正改变微软。
微软的历史无需过多复述,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这里要重点提及的是,创新。创新的背后,正是微软30多年来所形成的企业基因。
事实上,微软的很多产品并非原创,而是先模仿竞争对手,然后再实施超越,其中包括Windows系统的图形界面。图形界面原本是苹果公司研究人员的创意,以其方便的操作性和亲和力吸引了业界的关注,并被称为“比尔·盖茨终结者”。但微软很快就推出了界面相似的Windows操作系统,并借助强大的市场营销,几乎成为了操作系统的代名词。
微软模仿之作中最著名的就是浏览器,也就是微软击败网景的故事。这也是比尔·盖茨带领微软发展,最终成为IT第一股历史上的经典案例。
尽管鲍尔默此次来华时表示:“创新是微软的DNA,”但真正回顾一下,事实上,除DOS外,又有哪些产品是微软最先推出来的?Kinect以及Xbox 360等产品,也是微软通过收购之举促成。
一位曾任美国某著名网站CTO多年的业界知名人士,曾这样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微软网罗了大量人才,放在自己的研究室里,他们可以自由发挥,但创造出来的产品却要先到市场部门报备,但市场部门的重心当然仍是能赚钱的Windows、Office,这些创新产品往往就不了了之,没了下文。”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曾任职人力资源,对美国高科技企业人才的流动非常熟悉:“技术人才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创造能得到市场、消费者的认可,创新产品不了了之之后,这些技术人才萌生去意,但这时微软的强大真正体现了出来。”
在这位知情人士的介绍中,微软为了挽留人才,可以给出高于对方三四倍的薪资,“只要留下来,留在微软,不去对手那里,微软可以不惜任何代价。”技术人才继续留在微软,但工作上的结果仍是一样,“创新的产品束之高阁,而后这些人也失去了热情与动力。”
与此相佐证的,是保罗·艾伦在谈到微软最近的没落时所指出的四点原因:1.微软的基因是做极客产品,没有消费者基因来和苹果谷歌竞争;2.微软的战略一直在寻找最大的商机,当商机被证明后,模仿再超越竞争对手,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模式太慢;3.失去斗志的庞大的机构;4.平庸职业经理的政治斗争。
保罗·艾伦提到的这四条原因其实相辅相成,这些都是微软的DNA。时代周报记者在就唐骏一事采访前微软中国区某高管时,他曾说过一句:“微软很看中‘成功’。”某种程度上,某一领域或者某些方面所谓的成功,可以让一些人因而胜出,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这也是唐骏能在微软步步高升的原因。”而最终,也让唐骏在离开微软多年以后,仍津津乐道当年的微软往事,仍能拿比尔·盖茨为自己增加光环。这正是微软文化某一面的真实体现。
“微软的开发力量、资金的分配,都会制约它。还是投入到目前仍在赚钱的PC产品。”但洪波也认为,微软也在做准备,“微软不希望业界觉得微软不再重要了,也希望在未来的业务中,也表现出自己的重要性。”
从研发角度来看,微软可以说是极客文化的代表,Kinect就是这样一款产品。从整体微软文化来看,Kinect算是偶然冒出的产品代表。事实上,就记者与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接触来看,微软内部,这类的产品其实很多。但,就是无法面市。
移动互联网的微软式创新
微软到底能不能改变?2011年5月初,微软以85亿美元收购Skype一事,虽然让业界惊呼“不值”,但很多人则认为,“微软终于做对了一件事”,微软要弥补在社交网络以及企业协同通讯网络的不足,“花多大的代价都值得”。
但花了大价钱收购之后呢?还能听到Skype多少声音?
在互联网领域,微软错过了十年,面对这样的质问,微软自己人却从来不这么认为,微软员工一定会拿出微软财报数据等一系列领先的证据出来。
财报看涨,市值却一路下滑。财报看的是现在,市值看的是未来。如一位在爱立信、思科等企业从业多年的网友非洲鲍鱼所说:“微软之前沉浸在wintel联盟的思维模式里面,硬件升级和软件升级轮动。导致windows系统越来越庞大和臃肿,而苹果和谷歌的系统如此轻盈快速让微软措手不及。微软的组织架构、开发模式、人员能力都是做臃肿系统的,哪能马上改变?”
但事实上,面对移动互联网大潮,其实微软一直在发力。WP8早已推出,但微软在移动互联领域的动作仍慢。如分析人士所称,鲍尔默未能意识到触摸屏革命会如此迅速地蔓延至体积更大的设备,新兴的手持终端设备对微软的PC业务形成了更为直接的挑战。
不过,当下微软正在全力弥补在这一领域的错失。在台北国际电脑展上,微软将放手一搏,努力扭转不利局面。微软正在加强与ARM公司的合作,下一代Windows系统可在低功耗的ARM芯片上运行,此举将让微软尽快进入平板电脑的主流市场。
微软的下一个机会就是在平板电脑市场,平板电脑更趋向于笔记本电脑,而用户对Windows及Office的使用惯性将让微软在平板市场上找到机会。
事实上,当前的iPad以及众多基于Andriod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仍有众多缺憾。iPad以娱乐为主,商务特性不够,基于Andriod的平板电脑电池续航能力仍有问题。其他产品的问题,就是微软的机会。如果微软能够把握平板电脑已剩不多的市场机遇,仍能在移动互联领域、在终端为王时代把握住属于微软的最后的机会。
目前,大多数科技行业分析师认为,平板电脑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Google Android系统缓慢起步,仍有很大竞争空间。其实,当前市场上迫切需要一款热门产品能够吸引大众的目光,鲍尔默能做到吗?
在移动互联领域,虽然微软比苹果、谷歌的步伐慢一些,但Windows及Office的强大号召力及兼容性,仍让微软在这一领域有机可寻。
(注:这是此前写的文章,虽然当时判断对了,微软的下一个机会在平板电脑市场,而微软在2012年也果然不惜自己生产硬件,推出了Surface RT这款微软的“亲儿子”。但这款产品的市场情况如何,我想我不用多说,看你身边有没有人用就知道了。)
云“异形”借壳入华
一朵异样的云飘进了中国。2013年5月22日,微软CEO鲍尔默宣布Azure云平台进入中国运营,这使得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家实现公共云在中国落地的外资公司,而中国则成为微软Azure五年来布局的第90个国家。
微软通过和本土的世纪互联公司合作,达到中国市场的监管要求,借助在上海和北京的两大数据中心,实现了公有云平台入华。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Azure公共云的销售将由微软团队负责,而客户一旦谈成,签协议、开发票都是由世纪互联负责。微软的到来会给中国云计算市场以怎样的冲击?
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志东在谈到软件业变化时表示,在互联网时代,操作系统的重要地位在下降,因此软件企业可以不用再怕微软。的确,微软几年前就已经意识到软件业的革命,也开始向云计算转型。
跨国公司在中国运营公共云,历来是“禁区”。因为涉及到法律及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诸多限制,谷歌、亚马逊、IBM等公共云服务都徘徊在中国门外。
这一次,微软经过与世纪互联18个月的磨合,终于走进中国国门。如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刘汝林所言:“微软推出公共云在上海的落户实际上要解决很多的问题,大家知道中国的法律、政策有很多限制。”据刘汝林称,微软此次公共云落地符合了中国政府的要求,解决了数据主权、数据安全以及运营模式等问题。
谈到微软与世纪互联的合作模式,双方都有点讳莫如深。毕竟这是微软与世纪互联小心翼翼试探出来的一条外资企业云计算入华的新路,“不想说太明确,是怕竞争对手如法炮制。”微软内部人士如此说道。
可见,外资企业云计算入华道路艰难,运营模式都已经成为“秘而不宣”的竞争手段。不过,据时代周报记者多方探询,还是了解了微软与世纪互联的部分合作细节。
据了解,微软与世纪互联并没有成立新的合资公司,而是签订技术转让协议,世纪互联被授权使用微软的Windows Azure搭建公共云服务平台。微软提供技术,世纪互联向微软付技术转让费。世纪互联负责云平台的运营与服务,数据中心将建在北京、上海两地。
一个很复杂也很有趣的细节是,Windows Azure公共云的销售由微软团队负责,而客户一旦谈成,签协议、开发票都是由世纪互联负责。由于微软握有大量企业客户资源,而这些企业已经有了向云平台转移的要求,所以,微软可以借助已有的客户进行销售,但因相应规定,外资企业不能在华运营数据业务,所以,云计算平台销售之后的相关服务都由世纪互联负责。此外,云平台的运维以及客户售后服务也全部都是由世纪互联负责。
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首席云计算战略官谢恩伟称,微软的收益将来自技术转让费。最终是以技术转让的形式才得以入华。采访中,世纪互联总裁萧尚文认同了这一说法,并称,技术转让费将根据业务量的多少有所调整。
事实上,这一合作其实是一种非常“拧巴”的合作方式。谢恩伟表示,这是双方经过很长时间探讨出来的合作模式,既符合了中国政府的规定,双方又可以尽早进入中国公共云市场,抢占有利位置。
微软仍然很“软”
众所周知,云计算的核心是借助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为用户提供按需分配的计算资源,使政府、企业无需自行搭建IT系统,即可经济、快捷地运营业务,其基础在于规模经济性。
这几年,国内的云平台已经快速发展,有三大运营商的云计算服务,也有阿里、腾讯之类的互联网公司在做,此外21cn、万网、华为都在提供各种云计算服务。据中国电信表示,运营商套餐业务打包提供带宽、短信、存储、应用等服务,颇受中小企业欢迎。
微软与世纪互联这个一洋一中结合的云计算平台到底能多大的市场前景呢?据微软内部人的看法,对于微软Azure,大企业出于安全考虑不能用,小企业用不起,因为小企业对价格敏感而Azure价格并没什么优势,“最后用得最多的还是外企。”
“没有十万台服务器,不要谈云计算”,谢恩伟对微软Azure的前景非常乐观。硬件的实力自然是竞争优势的一部分,但云计算的竞争更为复杂。微软的云冲击能否形成,仍需要观察。
移动互联、手机等终端的迅速发展,意味着云时代已经来临。虽然微软的主要收益仍来自软件,但据微软内部人士透露,微软全球下一步重点就是要转向“云”的方向。
从微软用18个月时间“曲线入华”以及微软总裁鲍尔默来华现身Azure落地中国等事上也可以看出,微软对云未来的重视。
从软件走向云计算,微软的路其实仍然漫长。在5月30日的软件名人论坛上,在探讨软件业革命的同时,微软也成了关键词之一。
“微软发明了软件版权的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开启一个软件行业。早年做软件的企业,都生存在微软的‘阴影’之下。”互联网行业老兵、原新浪公司总裁、后来创办点击科技的王志东如此说道。
不过,现在的国内软件企业已经走出了微软的阴影,“互联网时代,操作系统的重要地位在下降,因此软件企业可以不用再怕微软。”与王志东有相同的看法的还有用友集团董事长王文京,他表示,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趋势的兴起,软件业从研发到营销,从交互到服务的模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产品形态到产业形态都在发生一场巨大的革命。
软件已死,数据永存,软件革命带来的产业格局的重塑,最先挑战的就是微软这个软件行业缔造者。
当微软的阴影已经影响不了整个行业时,微软自身的变化也更引人关注。无论是玩票似的把本来有光明前景的MSN弄到关闭,还是Surface平板电脑的硬件试水,微软的转型已经备受质疑。
硅谷投资者对微软以及鲍尔默的不认可,核心也在于微软的迷失。细数微软这两年的动作,在大众市场,Win8已经明确承认失败,Surface持续平庸,在市场上没有任何反响,似乎Win8和Surface已经拱手让出消费者市场,越来越向商务级、企业级发展。另一方面,Windows Phone赚的钱还没有微软在Android上赚得多。
除了收取软件费,微软还剩什么?
此刻微软向云计算的转型,承载着微软的未来方向,但前景并不明朗。
就中国市场而言,微软的在华策略更显迷失。
目前的微软中国总裁是德国人贺乐赋,很严谨、强硬。这是微软入华多年后,第一次由一个外国人充当微软大中国区的总裁。
微软的业务模式的确与中国的环境差别很大,正版软件、盗版之间的事太复杂。其实,微软更需要有个懂中国国情、熟悉中国文化的人担当此任。但微软中国现在换上来的贺乐赋并不了解中国。
据微软员工称,贺乐赋上任一年非常平淡。贺乐赋在中国的策略主要包括三块:1.加强大企业的正版化,手段软硬兼施。但效果不好,虽然今年凑合能说过去,也属于涸泽而渔;2.中小企业扫街式销售,例如增加地区分公司、电话销售,基本失败;3.重视与政府的合作,对地方投资换回报。这块看起来还行。
“由老外担任微软中国总裁的重任,可能唯一的好处是,中国客户为什么不好对付,他能跟总部说明白。”在微软内部员工看来,无论是全球发展策略还是在华政策,微软似乎越来越迷失。
云时代,微软仍然很“软”。移动互联时代,微软尚能饭否?
作者:李瀛寰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