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下半场,未来是京东、天猫还是亚马逊?

4 评论 6196 浏览 21 收藏 12 分钟

在峰少看来,知识付费的下半场不是京东、就是天猫,亚马逊“天生高傲”不太适合为用户“发烧”。而在天猫和京东的战斗中,京东一直疲于奔命,一次又一次的“搞事情”;反观天猫却一直以逸待劳,坐山观虎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自从2012年12月21日罗振宇开讲第一期《末日迷信向死而生》之后,一个叫做“知识付费”的种子就开始在不少罗粉中生根发芽。

当然,知识付费的渊源其实早已有之:

近一点,你抬头看看那居高不下的学区房房价;

远一点,孔子收学生需要十条肉干作为见面礼。

但不少自媒体却更愿意相信是《罗辑思维》在自己的205期视频中播下的种子。

直到2017年3月8日,罗振宇选择停更四十多分钟的《罗辑思维》长视频,开始All-in得到APP;而且就在2017年5月8日,罗振宇甚至一度停更了《罗辑思维》坚持了1600天的60秒语音。

至此,《罗辑思维》最初的形态已经完全“支离破碎”。

罗振宇“孵化”得到App之后,终于选择了亲手扼杀,又或者是“安乐死”《罗辑思维》。

在此之后,就在520网络情人节的前两天5月18日;罗振宇在papi酱拍卖会、罗永浩长谈之后又开始搞事情——得到“001知识产品发布会”:

这场特殊的发布会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发布的12款知识产品包含7大“订阅专栏”,2大“知识工程”,1本典藏画册《艺术博物馆》,1个名为《曾鸣·智能商业二十讲》的内容产品,以及1本免费开源共享的《得到品控手册》。

另外,罗振宇还宣布,《李翔商业内参》第二季将正式更名为《李翔知识内参》且免费向用户开放,月底上线,而创作者本人李翔,将正式入职得到担任总编辑。

而且就在罗振宇“舌绽莲花”的前一天——5月17日,知识付费领域还发生了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事件:

  • 5月17日,在最近更新的知乎App版本中,知乎方面对产品战略级调整,在知乎Live推行「七天无理由退款」之后,知乎Tab栏中又新增了名为“市场”的顶级独立入口,声称要做知识市场的亚马逊;
  • 5月17日,分答上线“付费社区”,产品推出的第一个社区是“职场理性派”,内容主打帮助职场新人“用理性派的逻辑学实现职场精进”,定价99元/半年;
  • 5月17日,微信推出“微信实验室”在发现页面上线“搜一搜”和“看一看”两种功能,打算《以一己之力封杀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对此,在知识付费领域主要有两种风声:

第一:在微信的“盲目扩张”之下,互联网的内容流量入口将会加速分化整合,进行下一轮的破坏性洗牌;

第二:在罗振宇挖下的大坑之下,知识付费平台正在加速“电商化”;

至此,知识付费已经进入下半场的“电商制霸”。

在《互联网周刊》发布的《2017知识付费产品排行榜》中,得到、分答、知乎和喜马拉雅都在前六名。

而这一次得到、分答和知乎不约而同的“五月革命”几乎能够反映整个市场的头部趋势。

得到—京东—向终生学习者致敬

其实早在2017年2月底罗振宇就在i黑马的一篇文章《罗振宇:我给业界挖的三个“坑”》中提到过:

第一个“坑”:U盘化生存;

第二个“坑”:社群;

第三个“坑”:内容电商;

而罗振宇本人也一直在带动着整个知识付费市场的动向,一度被称之为知识付费市场的“精神教父”。

当然,后期罗振宇为了给《罗辑思维》找到新的出路,在找到新的合伙人“脱不花”之后,其商业化越来越严重;一度脱离了2015年之前申音给罗振宇塑造的“人格自媒体”方向,开始淡化个人形象;也就有了双罗《长谈》和《001只是发布会》的可能。

对于得到的商业模式,不管是至今罗振宇“挖来”的23位专栏大咖,还是罗振宇象征性收费0.1元的《罗辑思维》、又或者是即将免费的《李翔知识内参》,所有的内容似然是专栏作者提供,但是前期还需要得到App把关。

所以,说得到App的内容是“自营”也不为过。

喜马拉雅—天猫—听,见真知

而在喜马拉雅这一块,2016年通过123知识狂欢节正式进入知识付费领域。

而且喜马拉雅一向低调,坐拥知识付费领域四强(得到、分答、知乎,喜马拉雅)之一中最多的粉丝基数,而且唯一偏向于情感、娱乐化的知识付费平台,它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虽然对于如何“激励”庞大的粉丝付费这是一个难题?

但是在分答、得到和知乎养成的付费阅读习惯之后,喜马拉雅确实不需要重新“教育”整个市场;只需要拉拢更多的付费用户以及调动更多粉丝为主播为兴趣付费。

所以,喜马拉雅在四大平台中一向表现的最为低调,在分答、知乎、得到还在为怎么像“知识电商”绞尽脑汁的时候,喜马拉雅去年年底的123知识狂欢节的时候,一只脚就已经变成了“天猫”。

喜马拉雅只是作为一个平台,激励第三方内容创作者进入,而它只是对整个内容市场加以管理,偶偶来一下促销活动。

知乎—亚马逊—要卖所有的知识经验

5月17日,在最近更新的知乎App版本中,知乎方面对产品战略级调整,Tab栏中新增了名为“市场”的顶级独立入口。

对此,知乎Live的负责人、知乎联合创始人李申申说:

“亚马逊要卖所有的东西,知乎要卖所有的知识经验,为什么不可以呢?”

这就意味着,多年来饱受商业变现的困境之苦的知乎终于把自己变成了“豆瓣”;除了广告之外,知乎赶着知识付费这阵风口,又增“全新”商业模式。

对于知乎突然跳出来,给“只是市场”开天窗,声称要做知识经验版亚马逊,这无可厚非;甚至对于知乎、对于知乎用户来说都算得上是一种“最完美”的归宿。

毕竟这些年来,知乎作为一个“慢公司”,一直都受制于“商业化”;在它的转型道路上甚至还被豆瓣甩了几个耳光(豆瓣书籍、豆瓣影评),这一次终于赶上了知识付费的爆发,知乎Live也在2016年5月14号上线,可是因为使用体验、内容方向和宣传策略等问题,一度被分答、得到和喜马拉雅盖住了声势。

直到2017年4月26日宣布「七天无理由退款」搅乱了一池春水,才终于被不少自媒体人“刮目相看”。

5月17日当天开启的知识市场如果没有罗振宇《001知识产品发布会》“耀武扬威”的话,或许还值得一看。

毕竟在知识经验领域,知乎从来都是“根正苗红”“一枝独秀”。

其实,对于知识付费上半场有没有所谓的“风口”,还是一个疑问?

以为上半场最大的几个标志事件也不过只是:

  • 分答去年6月份上线43天估值1亿美元;
  • 《李翔商业内参》一天卖出200万;
  • 喜马拉雅推出 123知识狂欢节。

最后大概就是知乎「七天无理由退款」杀手锏,以及得到App万维钢《精英日课》订阅突破10万。

相比于共享经济动不动就几十个亿的体量,知识付费应该算是“小打小闹”吧!

那么,对于即将开始的知识付费下半场,我们又该做和想象?

  • 首先:之所以没有把分答推出“知识社群”看作一回事,主要是因为“分答”不管如何“挣扎”,它一方面休想突破“微信付费”(哪怕只是个伪概念)的天花板,另一方面它又完全在罗振宇的“坑”里面打转;
  • 再加上它作为爆款的宿命,核心竞争力正在被削弱,现在又没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因此它的未来可想而知;
  • 其次:对于新媒体时代,不管用户有多讨厌罗振宇“搞事情”的能力,但得到App是真的聚焦了足够的注意力,而且他一开始就打着“付费精品”的概念吸引了太多忠实的付费用户;
  • 反观知乎,也不知道他们在干嘛!作为根正苗红的知识付费“血脉”,却一直游离于用户的视线之外;
  • 最后:对于一直奉行“闷声发大财”的喜马拉雅却在尝试直播,根据话题性的内容形态(如早前火爆的马东团队和最强大脑团队,都在喜马拉雅雁过留痕)。

所以在峰少看来,知识付费的下半场不是京东、就是天猫,亚马逊“天生高傲”不太适合为用户“发烧”。

而在天猫和京东的战斗中,京东一直疲于奔命,一次又一次的“搞事情”;反观天猫却一直以逸待劳,坐山观虎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所以,得到最后靠的是罗振宇“搞事情”的能力,喜马拉雅最后靠的是他的“定力和悟性”能不能突破天际。

那么,你呢?你怎么看?

 

本文由 @峰少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不评判比喻,但看好得到,哈哈

    来自广东 回复
  2. 天猫、京东和亚马逊的比喻看的我是一脸懵逼啊……

    来自北京 回复
    1. 我也是,没看明白

      回复
    2. 逻辑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