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需要一个开放性平台
随着社交网络成为主流,这个议题值得人们思考。因为我们对平台的选择,和这些平台对盈利方式的选择,对互联网都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Berners- Lee创造万维网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他是位于瑞士的CERN(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研究员,在那他决定尝试将一些理论家,像Ted Nelson和Vannevar Bush,的想法付诸实践,然后开发一系列程序和标准,将实验室里科学家的想法与研究和存储于别处电脑上的信息联系起来。结果便是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如今,这些概念已经很自然地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有意思的是一开始Berners-Lee的想法遭受多方质疑,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他人都寄希望于成立一个中心机构来核准所有的超链接,这样就不会出现打开超链接发现被连接到不相关内容这样的情况。时代杂志在2001年关于Berners-Lee的一篇文章中如此描述:
“当Berners-Lee尝试超文本显示时,他问过开发者是否能够将他们的系统连接至全世界,他们都说不行。这引出了对一个‘信息交流中心’的需求。最后他意识到,这样的‘中心’可能会带来些问题,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它。”
放弃这种“中心”控制权的想法可能并没什么了不起,但Berners-Lee和CERN为此所做的努力是向其他人开放互联网发展的关键一步,它让这些人受到最少数标准的限制。这也直接关系到Berners-Lee的另一个决定,就是放弃将他的发明商业化——他将万维网留给了别人。这些人中就有Marc Andreessen,依靠他在伊利诺伊大学开发的图形浏览器成立Netscape,同时也引起了九十年代中期的互联网大潮。
Robert Wright最近在the Atlantic(《大西洋月刊》)上的关于互联网纪念日的文章中透露,当时Berners-Lee可以很轻易地依靠他的发明建立公司。事实上,他也已经先于Mosaic和Netscape开发出了图形浏览器/编辑器(现在这两款浏览器和社交网络看起来就像是Berners-Lee早期设想的一部分)。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不想互联网被分化,因为不同的公司会开发不同的浏览器,不同的浏览器和开放的互联网将不能实现真正的协同。就像2001年Wright所说的:
“Berners-Lee预见到竞争对手会迅速崛起,并开发出互不协调的浏览器和分化互联网。因此他认为他应该超然地促成一个技术协调的互联网。”
回顾了Berners-Lee的故事再回想下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它的发展道路正将其领向不同的方向。这让我们想起了最近关于Twitter演变的争论,还有 Facebook,这些公司的理念正在商业压力下逐渐演化。Twitter已不再是一个即时信息的开放平台,不再是一个任何人都能通过API为其增值的网络。现在它是一个有着各种合作关系和广告联系的商业媒体,这些关系也在左右着Twitter将来的动作。
YouTube的Hunter Walk指出,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很大一部分是由于Twitter在过去的几年拿了一大笔风投资金,而它又想迫不及待地证明自己80亿美元的市场估值名副其实。Facebook处境类似,之前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现在又是上市公司,它得设法满足它的股东和投资银行家。多亏了Berners-Lee,否则,万维网将变成另一家商业公司,就像AOL或CompuServe一样。
即便是Twitter的潜在竞争对手,比如说Dalton Caldwell试图打造的App.net,它们的发展也受到它们筹资模式的限制。Dalton Caldwell认为,因为他们是让用户和开发者付费,所以他们的服务会比Twitter更好。但是其他人,包括从博客作者转型做风险投资人的MG Siegler则坚持认为,App.net为了取得成功,最终还得实践Twitter的许多尝试(人们会自动涌向最好的服务,最好的服务一般都由最好的创业者提供,而最好的创业者最终都会意识到,他们必须构建最好的商业模式,要不然公司就得死,也许更惨——在平庸中苟延残喘。详见《像英雄一样死掉,还是活下去变成恶人》)。唯一能改变这种情况的就是营造Dave Winer所说的“一个真正开放的平台”。
Berners- Lee之前就提醒过要注意“围城”,比如说苹果的生态系统和Facebook,他认为这些围城正威胁着互联网的开放性。本质上,对Twitter和其他公司的争论其实并不是对互联网竞争性的争论,也不是对资本支配模式和非盈利模式的争论。我们其实是在争论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互联网,以及我们如何去营造这样的互联网。
来源:36KR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