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适当给互联网金融“刹刹车”

0 评论 3587 浏览 0 收藏 11 分钟

互联网金融以其迅猛的发展态势,正不断加快中国传统金融行业的“金融脱媒”,即不断减弱客户与传统银行间的联系。然而,为了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良序发展,这个速度应该被加以控制。

互联网金融产品加速吸收储蓄

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有多大?看看春节前几天“微信抢红包”活动有多火就知道了。

从1月27日起,“微信抢红包”的小游戏,就像流行病毒一样,迅速在微信用户中传播,大批用户迅速绑定银行卡,开通微信支付,就是为了和同事、校友、朋友之间互动。“抢红包”的资金全部由用户提供,几乎所有接触到这款应用的人都为之倾倒。这场市场营销以鼓励更多人开通微信支付、培养用户习惯为目的,与中国民俗传统相结合,再辅以用户数超6亿的微信平台,赢得了满堂喝彩,更让大批资金流入“理财通”,加剧了金融脱媒。

从去年中上线的阿里巴巴“余额宝”,到今年1月15日上线的收益率比“余额宝”更高的微信“理财通”,再到如今派生出的热得发烫的“抢红包”,互联网金融势如破竹。而反观传统银行业的存款流失状况,从今年春节前银行间资金市场的状况分析就可见端倪。

2014年1月,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含国库现金)已达4610亿元,尚余1月30日一次公开市场操作机会。相比之下,2011年至2013年三年间,春节前一个月内,公开市场净投放(含国库现金)分别是4770亿、4570亿和3640亿。除了2011年初,因有大量央票和正回购到期之外,每年春节前的最后两个公开市场操作日,央行都会分别进行千亿级别的逆回购向市场投放资金。

而今年,在尚余一次公开市场操作机会的情况下,央行的净投放量已经超出了去年近千亿,较前年也略多,但资金紧张程度却比往年更甚。笔者在1月28日与银行间市场的几位资深交易员交流得知,通常来说,年前的资金状况确会偏紧,大量资金被取现,形成大量的“在途”资金,这种状况一般会在过年前的3至5天有所好转。但今年存款流失的速度似乎更快。在1月28日央行进行1500亿的逆回购之后,资金市场流动性依然未能缓解,14天跨节资金价格达到6.8%,1个月回购价格更是高达7.56%。

马年春节前夕与往年不同,一方面与货币政策转为稳健中性有关;另一方面与过去一年被称作“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不无关系。

“余额宝”类产品何以支付更高收益?

“金融脱媒”已经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了。越来越多的人将活期存款从银行搬家,投放到“余额宝”中,原因很简单,就是“余额宝”与银行间市场利率挂钩,收益率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同时,“余额宝”、“理财通”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虽然投资的是货币基金,却支持“T+0”资金实时划转,在功能上越来越像银行活期存款。当然,只有像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人,拥有“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巨量沉淀资金做后盾,以及庞大却分散的客户群,才能实现“T+0”。

据媒体报道,“余额宝”规模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已突破2500亿元,用户数超过4900万户。从运作这些资金的天弘增利宝季报中能看出,高达92.21%的资金都投向了银行存款(即同业存款)。银行协议存款风险小、安全性高,且由于目前央行货币政策中性偏紧,市场利率较前几年有所上升,在年底流动性紧张的时点,同业存款利率经常能逾8%。“理财通”也是一样,从其目前高达7.4%的年化收益率来看,绝大部分资金也投向了银行协议存款。

由此可知,既有活期存款特性、又坐拥较高收益的“余额宝”类产品,本身并不具备给实体经济造血的能力,而是仍然依托于银行。那么为什么它能给客户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收益,而银行目前却无法匹敌呢?一是,其拥有粘度高且分布广的用户群,渠道成本显然要低于以开设实体网点为主的银行业;二是,“余额宝”类产品本质上是活期存款产品(货币基金只是其资金运作方式),但因为是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产品,其对应监管目前存在空白,而银行的活期存款则面临各种严格监管,监管成本远高于前者。“余额宝”产品就是利用监管空白,用高息与银行争夺活期存款。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监管制约,放任其发展,金融脱媒会进一步加快。曾有专家预测,如果放任互联网金融发展,利率市场化进程可能会加速三年。

应适度监管互联网金融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大势所趋。但正如卡尔.波兰尼70年前在其巨著《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一书中描述的那样,改革过程应该循序渐进,如果脚步太快,则可能会造成现有金融体系的失灵,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以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为例。美国对利率管制的弊端实际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便已体现,而美国是从1970年提出利率市场化设想的。同年6月,首先解除了对10万美元以上、3个月以内的定期存款利率管制,然后又将90天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管制取消。1971年,商业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创新出了带有存款特性的货币市场基金,以替代活期存款,性质上有点类似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来挽留储户。由于没有互联网这种迅速快捷的传播渠道,所以它一定程度上放缓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直到1980年3月,美国政府才制订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的货币控制法》,决定分6年逐步取消对存款利率的限制,并最终在1986年4月全面实行了利率市场化。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跨度接近30年;从有想法到完全实施,跨度达16年;从出台完整性计划,到完全放弃利率管制,跨度为6年。渐进式的改革,减轻了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的冲击(即便如此,美国实际上在80年代还是出现了两次储贷危机)。

中国银行业当前主要的利润来源基础仍是存贷利差,而能够拉低存款成本的重要指标就是活期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这也恰恰是“余额宝”类产品目前同银行争夺的目标。活期存款脱媒,首先引发的是对中小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冲击。限于规模、地域、影响力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存款的大量流失,在整个货币政策中性偏紧的环境下,使得中小银行难以筹措到足够资金以满足日常运营需求,会引发局部的流动性风险。此外,即便能够筹措到资金,往往也是高价格长期限的资金,这会大幅提高其平均存款成本,削弱其净利息收入。由于银行要承担给实体经济造血的责任,同时要遵守大量监管指标,其运营成本难以明显压缩,长期下去,会导致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如果金融脱媒的势头来得太猛,不加遏制,就可能造成大量中小银行(尤其是小银行)运营难以维系,面临破产。一旦数量过多,通过大银行收购兼并的方式无法全部解决,金融体系自身无法完成消化吸收,就会对整个体系造成剧烈冲击,给实体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灾害。

传统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应该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提速?一方面,要把资产和负债做大做强,增强对流动性风险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要做出特色,增强客户粘度,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贡献度。如果说上述两条是银行业必须要修炼的内功,那么外功可能要由监管部门加以实施。为避免金融脱媒速度失控,影响现有金融体系的稳定,确保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有序推进,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引导和适度监管是有必要的。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蔡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