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平民时代到来,产品设计如何定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软件逐渐从工具化转向智能化,智能软件在为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降低了使用成本,逐渐趋于平民化。
随着软件从单机环境升级到云端平台,软件开始从工具化转向智能化开发,智能化软件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制作出具备专业知识的产品,这意味着在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步向平民化,降维打击那些只能依靠技术实现竞争的人。
设计软件的智能化发展
自从Creative Cloud发布之后(2015年正式发布),经过两年的更新,我们已经能够看作为最有影响力的设计软件开发商,Adobe公司对未来设计软件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除了将设计软件的运行环境从单机移到了云端,从过去面对个人的使用开放到通过网络连接的团队,使得设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变得更加直接,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设计软件都不在局限于仅仅提供工具的使用,而是升级成为直接解决问题的结果。
我举一个例子: Color Themes
作为PS的扩展功能,Color Themes和传统的色板最大的不同在于为用户提供了配色的直接解决方案。
传统的色板功能,为用户提供的是不同色彩模式的选取、储存、以及已有色板的调用。作为工具它们已经非常方便了,但是这样的工具依然对用户有着技术要求,因为即便是调用色板,在设计中,依然不能套用,因为调用色板是一种通行案例,并非是为特定的设计作品而存在的配色,所以设计师必须要懂得颜色搭配,才能设计出好的颜色。
而Color Themes则完全不同,除了拥有传统色板的基本功能外,它还拥有智能化的配色系统,用户无论单独选取哪种颜色,系统都会根据用户选择,自动生成在设计上最科学的色彩搭配模式,组成及时可用的色板,这样的功能极大的提升了设计效率,但最大的意义在于,Color Themes不需要用户具备色彩学知识,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色彩大师,过去由设计师才能做的事,被智能运算取代了,这就是软件由工具化进入到智能化的体现。
很快,Creative Cloud的模式在产品设计领域得到了发展,产品设计工具开始进入到云端,单机软件会越来越少,云端软件越来越智能。曾经的POP功能(一款模拟界面交互的软件),现在可以直接在产品设计的预览中体现,繁琐的设计标注,也由标注式成为了一键生成式(比如:标你妹工具),还有数不尽的智能界面模板,icon设计模板,字体模板,图案模板,都可以从云端平台直接链接到软件中调用。好比Stock,尽管它的售价不便宜,但确实高端设计的必备,也是拉大产品档次定位的必须。
智能软件不仅仅在蚕食设计师的地盘,就连程序员的蛋糕它们也不会放过。Muse作为新一代网站设计软件,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Dreamweaver。在开发思路上,Muse的功能是完全站在设计师的角度,通过软件的智能化运作,将一款产品的程序工作完全交给软件本身,就好比用户把色彩学知识交给 Color Themes一样。从设计到开发再到发布,全部智能化生成,尽管Muse目前还只能完成表层UI、界面跳转、轮播图、按钮设置、主菜单栏功能、文字编辑等简单的程序逻辑,但从它的开发初衷就能明白,这款软件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
软件由工具化转向智能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技术平民时代的到来
如果在过去,哪怕只倒退10年,一个技术从业者,都可以通过技术壁垒获得足够的人才竞争,但从这两年智能软件的更新趋势来看,作为普及商业的技术运用,门槛只会越来越低,(注意:我的意思不是说技术不再值钱,只是说普及商业的技术运用范畴,高精尖技术还是具有黄金的价值,但对普及商业而言,则没有必要,它们不会成为市场的主流。)
如今的产品设计师基本上与美工已经没有太大差别,但在三年前,在界面、交互、icon、标注还没有形成智能化软件模式以前,产品设计师还是一个有着相当门槛的职业,产品经理需要设计师完成交互流程模拟,完成界面原型,完成icon图标,完成页面标注,这一切都需要设计师的头脑,而不是智能软件的生成。
而今天产品设计师已经无法将自己从一款产品中剥离出来,成为产品开发流程的重要部分(事实上,它变得越来越没有技术含金量),因此我可以大胆推出,产品开发在今后最重要的部分是产品经理和暂时还不能完全替代的程序员。至于设计师,除非是特定的软件和不可复制的系统开发,对于一般的商业应用而言,智能软件足以解决一切问题。
技术平民时代的到来,看看讯飞最新推出的即时翻译机就能了解。当年80后在学校里考四、六级和80后的小孩在学校苦练英语技能的时候,智能软件的识别和运算已经能够做到日用级别的语言翻译,方便、快捷、准确无误……
产品设计依靠技术壁垒将不再是竞争力的体现
如果更加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不仅仅是产品设计,任何寄托于技术堡垒产生的职业竞争,都会因着本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革新而被降维打击,那么作为设计师我们的前景将会如何?我认为设计师必须要树立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不能再把设计当作是技术的实现,因为这部分工作智能软件已经做了,并且它们会做的越来越好,最终会超越人学习新技术的时间速度和成本,所以最终能够产生竞争差距的只能是创意。
创意与技术实现之间,只有创意会成为真正的竞争力,或者说今后的产品开发是没有做不到的差距,只有想不到的差距。
比如,电波这款社交运用:
从技术层面讲,无论是设计还是开发,它没有任何技术难点是别的竞争对手无法突破的,但它的创意,以星座为基础,以星盘为数据进行的社交,比其他网站更全面更方便的运势查询,都是最大竞争力的表现。
这说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一款产品,功能无法解决问题,美观也无法解决问题,只有核心创意才能解决问题。也意味着,今后的竞争只有头脑的竞争,而不会有技术上的竞争,因为技术是平民化的。
积极寻求新的非智能资源所能替代的设计形式
设计师如果想要有长远的发展,必须要看到目前的形式,智能软件的技术革命会让很多靠技术吃饭的设计师越来越艰难,特别是在产品设计领域,没有哪个领域会像产品设计这么快,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将整个设计的流程全盘智能化。
超低的门槛、极速的效率、外加产品的迭代,会让产品设计成为一种快销品,设计师所能获得的利润也会越来越低。因此设计师需要有产品经理的思维,将设计从技术呈现提升到创意内容的高度,也只有具备了产品经理思维的设计师才能继续在这个行业里竞争下去,否则只会成为智能软件的附庸。
Muse推出之后(这款软件的口号是让设计师不再受到程序的限制),我思考了一个问题,随着智能软件的出现,将不同职位的人所能提供的技术实现整合在一起,让设计师不再需要程序员,或者让程序员因为有模板而不需要设计师。
那么,同样作为技术实现的设计师和程序员谁会成为这场智能软件最终的征服目标呢?目前来看,设计师的风险更高,程序员暂时还有着无法逾越的壁垒,但技术的发展往往会脱离人的管控,就好像最近facebook的两个智能机器人开始发明语言聊天了。人类最终要面对的是人工智能这样的终极技术呈现,智能软件不过是一碟开胃小菜,在这样强大的技术面前,设计师只能寻找非智能化的设计方式,将内容与创意作为产品的终极竞争力,头脑将会成为人与人之间唯一的差距。
#专栏作家#
王沛(微信号:106799482,公众号:翕和设计),独立设计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善于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在人机交互,图形识别设计领域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