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的下一站淘金地
现在的互联网如同雾霾,笼罩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之后,慢慢向二、三线城市扩散,如今连农村都能吸上一口新鲜的“霾空气”了。而与雾霾不同的是,互联网有着天然的颠覆者属性,随着农村网络的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地农村精英开始探索on-line的美妙世界,追寻云端的快感,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三大互联网集团相继把触角伸向农村深处,马化腾为每位想谈恋爱的青年男女都预留了一个QQ靓号;李彦宏的百度,成为农村妇女搜索“如何怀孕”的主要渠道,至于,阿里巴巴也开始了农村电商艰辛的探索之路。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全国各地的农村涌现了大量的淘宝村,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已经发现各类淘宝村20个,总店铺数达到15000家,而且也捧红了一些农村淘宝明星。譬如阿里巴巴授予广东军埔村“中国淘宝村”的称号,随后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军埔村所属的揭阳市政府不仅喊出了“建设电子商务第一村”的口号,还非常实在地提出了各项扶持政策。除此之外,浙江义务8000人共计开设2200个网点售卖小商品;临安市昌化镇白牛村550户开设50个网店卖坚果炒货,让当地花生、葵花籽、杏仁等产品,从小本生意升级为稳固的产业链……总之,淘宝村正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
自然地,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也引起有关部门注意,文件已经开始询问:他们交税了吗?有点着急,但情理之中,毕竟中国是唯一一个向农民收税的国家。只是,淘宝村的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盈利商有一段路,消费观、物流建设都掐着农电商的脖子。
2014年,中国电商去哪儿?
中国每一次的互联网创业浪潮,都伴随着大规模的烧钱、圈地和无底线的竞争。或许是见证了太多速度打败模式的案例,互联网行业的老兵一旦拿到融资就会选择奔跑,创业环境中弥漫着中国式的急功近利,以及对固有模式的疯狂拷贝,至于,创新这件小事儿,还是留给美国人吧。从视频业,到团购网,再到如今的打车软件,莫不如此,当然,还有中国自2012年爆膨的电子商务亦没能逃出烧钱怪圈。坦白讲,电商于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仅占整个零售业5~6%的份额,但好好的一个朝阳企业,愣是让金钱掐住了脖子:周一全场7折;周二0元购物;周六三八妇女节快乐;周日双十一到了……
无序的竞争,把中国电商迅速丢进红海,目前也仅有阿里保持盈利,而一些大资本家的进入,让一些小老板开始寻找新蓝海。农村,正成为2014年电商新的淘金地。
其实,农村与电商有着典型的“各取所需”的合作关系,中小电商在城市中无立锥之地,大佬们又干得头破血流,于是,农村巨大的人口比例和消费潜力,成为各大平台垂涎的肥肉;反观农村亟待暴风骤雨般的革命,从生活方式,到购物理念,再到科技文化的消费,以及农产品的销售等等,都需要成熟的商业模式来引导,从而进入正轨。电子商务带来的大数据技术,能有效地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用专业的数据分析,取代靠天吃饭,从而消除农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不仅让偷菜上网,让种菜也更加高科技;除了大数据的应用外,电商成熟的商业模式也可让农民增收,通过网络信息发布、订单处理、合理分配资源等流程导入,最大限度地缩短中间环节,从而降低成本,让一些雁过拔毛的奸商无利可图,真正实现“谁劳动,谁赚钱”的健康社会秩序;此外,电子商务的介入,会打破农村区域性的限制,要知道农民的三马车是走不了太远的,如果能通过网上有效组织,形成规模性地产业,我想中国的葵花籽,就能卖给马来西亚的市民了。
电商淘金,农村包围城市
虽 然农村和电商有着互补性地合作关系,但电商要想真正的融入农村生活,却不是简单地几个店铺能搞定的,大佬们要提供的不仅是有形的硬件设施,更要提供无形的生活、文化、教育理念,显然,仅依靠电商绝难完成这些社会工作,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好在,马云常喜欢拉风地说要改变地产、金融等,有本事就先变革下农村吧!
谈到中国农村,媒体总是习惯上写一句:农村人的收入水平较低,对价格更加敏感,但真正的事实是,现在的农村肯定不是贫穷的代名词,没有房贷,没有应酬、更加纯粹的生活理念,他们对价格依旧敏感,但比起蜗居城中村的蚁族,却有着更强大的支付能力。笔者的家乡曾是一个落后的农村,但过去10年,政府大力发展钢铁行业,涌现了一大批的身价千万的农民企业家。他们真的是富了,却不太会花钱,最喜欢去消费的地方竟然是农村的红白喜事,那里的赌局是这些农民为数不多的业余爱好,而这些企业家的任务就是带着一笔数额固定的钱,把钱输给当地的白领,混一个“大善人”的称号。当然,信息的发达让这些有钱人发生着改变,尤其当土豪的身份去掉贬义后,大家都争当新时代的土豪,吃饭不点菜,点厨子;买家具不看厂家,看朝代;还有一些初中文化的富二代,每次去KTV先点100瓶啤酒,分给兄弟们,而且扬言:非本科生不娶。
物质享乐主义已经把农村让侵蚀地差不多了,但从这些粗俗、残暴的行为来看, 农村人还保持着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和一丝向知识份子的尊重,而这也是电商进军农村的重要任务:不仅要革新农村的购物习惯,更要颠覆其生活理念。
笔者认为电商进军农村,首先要做的就是革新当地的消费理念,引导农民正确地使用手中的闲钱,要告诉他们,钱能存到信用社,还能存到余额宝里,更重要地是要让其对外面的生活产生兴趣,从而完成引导性消费,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基本的手段,是提供琳琅满目的商品,同时,价格要比村儿里的集市上便宜,而且免费送货对农村人也非常有吸引力;其次是重点布局农村缺少的服务,比如,农村里少有移动营业厅,每次交话费还要骑40分钟自行车到附近镇子上,自然地,流动性话费服务会大受欢迎;最后才是升华性地引导消费,让一些稍微奢侈点的产品刺激农村的消费潜力,通俗点讲,就是把城市的生活理念带回农村,让正确的购物、文化、体育的理念,来矫正农村土豪们的略带畸形的生活。此外,政府配合要做的就是“扶智”,提高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加强本地实用型的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的培养,让村民儿自己思考,创新。
农村电商的导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关乎制度、文化、经济和人性,路漫漫其修远兮,机会只能留给那些有长期策略的企业,想发横财的,悬!
冷链物流,敢问路在何方?
农村电子商务第一要义是颠覆农村的生活习惯,而第二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农村的产品推向全世界,让白菜烂到地里的悲剧,不再《新闻联播》里重现。
遗憾的是,农产品电商还没有摸准行业的脉搏,亏损几乎成为相关企业年度报告中必备的词汇。据相关报道,中国目前涉及农产品的电商已达到30000家,但运营全部处于亏损状态,其中,菜管家开店4年,总投资3500万元,至今一分钱没挣;武汉家事易倒是发展挺快,短短两年时间就覆盖了1200多个市区,累计投入6000万元,每日的成交量尚可,但就是不盈利。亏损背后,是农产品电商对于B2C传统思维、目标人群、采购平台和客户体验的反思,但笔者认为,农村电商要真正实现互联网互通,首先要做的硬件建设其实是物流体系,而针对农产品的特殊性,冷链物流的要求会更高。
事实上,物流是整个农村电商的真正的硬脊梁,而冷链是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电商大面积涌现农村的最后一道障碍。冷链,不仅要有库房,需要专用的冷藏+冷冻的混合车辆,还要保证周转过程中的恒温设备等等,这种物流链的投资,数额巨大且回报周期太长,不符合中国互联网赚快钱的大思路。此外,天气因素对农产品电商的影响更大,持续恶劣的天气,不单会让物流车辆陷入村儿的泥潭中,更重要的损失则来自于对产品交期的影响,正是这些困难因素,让电商大佬们心有余悸。好在,一些龙头企业已经开始了冷链物流的探索:顺风优选,实现了全国常温送货,2014年继续降温,曾在24小时内,把南方的荔枝送到北京、呼伦贝尔的羊肉送到海南岛;马云的菜鸟物流,采取整合模式,成功从美国运回80000单车厘子;至于,东京,干脆直接跑到田间,而后通过采购丶仓储丶配送丶加工、营销售后环节,直接然产品送达至餐桌上,人称“末端配送服务站”。
再次重申,农村电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却毫无疑问是一篇新蓝海,或许只有真正有胆识,有气魄、有耐心的大佬能够取得成功,笔者看好马云和刘强东。
来源:地歌网
我看好刘强东和马化腾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