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派以阿里、京东和亚马逊为代表,阿里08年推出了淘一站,09年推出yes 淘,10年合并改名为淘宝代购服务点,12年推出校园小邮局,阿里一直很重视取货点,不断尝试,虽然已有数千取货点,但取货点订单占比仍然极小。亚马逊与全家便利合作,据悉全家便利店每天只有亚马逊订单0-4单。京东一直有自营服务站,12年在地铁建自助取货点,13年和好邻居便利店、唐久便利店合作,现在又宣布o2o战略,与15个城市过万家便利店合作推进“网订店取”和“网订店送“业务。
零售派以苏宁,步步高,农工商,大润发等为代表,苏宁已经实现线上线下同价,线上业绩有门店推广和取货功劳。步步高与农工商都号称推进全渠道战略,打通线上线下,推进“网订店送”“网订店取”“移动端结合门店”服务,天虹商场为了全渠道战略进军便利店行业。大润发多次宣称要利用门店资源发展飞牛网业务。
快递派当然指顺丰,申通,中通等,曾传闻顺丰要建3万家便利店,弄了几家后才发现建便利店太过复杂,顺丰也和7-11等便利店合作,合作店不仅是订单提货点,还是收单点,路过超市顺便发快递,轻松方便。申通中通等继承灵活基因特性,配送员们把小区超市发展成事实上的小区提货点,虽不规范,但它们才是规模最大的提货点网络。
创业派层出不穷,比如家事易,易厨时代,2688,500mi,大货栈等。家事易在社区布置自助取货柜,生鲜商品网订后配送放入自助取货柜,顾客自取。易厨时代也主营生鲜,他们自营社区门店,实现线上订购每日二送服务。2688已经坚持了10年,她招募实体门店加盟推广2688网站,顾客网订后到门店取货,或者门店送货上门,2688在乡镇经营效果相对较好。500mi曾经尝试过生鲜配送到加盟门店,顾客自提的业务。已经停业的大货栈曾发展门店加盟成为提货点,大货栈主营超市类商品。
整 合派有收货宝,猫屋,另外政府和邮局等也在建立自助去货柜,收货宝和猫屋都想把分散的社区超市整合起来,凭此与快递公司合作成为取货点,但申通们不愿意订 单来源被淘宝控制的情况下,把最后一公里控制权让给其它公司。政府、邮局和某些公司设立了自助取货柜,比如在北京地铁,杭州、南京某些社区等地都有安装, 但普遍反映操作麻烦,没有达到预想效果。
干嘛都要搞网订店取
1、台湾的网购快递体系起到了示范效果,台湾便利店密度世界第一,平均2000人就有1家便利店为其服务。台湾网购订单大半送到便利店,顾客自取。
2、解决收单不便问题,快递送货上门时,顾客可能不在。先送到网点,顾客到网点提单,解决此问题。
3、聚单后效率更高,假设某社区有60个订单,配送完成需要400分钟,而60个订单集中送到网点,顾客提货,则大大提高配送效率。
4、对于线上业务有促进作用,如果把便利店发展成取货点,会加深线上平台在便利店顾客心里印象,有利于降低线上平台新客引入成本。
5、部分创业者把网订店取看成社区O2O业务切入点,他们的目标是建立围绕社区的综合服务平台,比如网上便利店,开锁,家政服务等。
6、对于线上生鲜平台创业者而言,每单配送上门成本高,时效差,而生鲜商品高频率特性正好利于聚众订单,采用网订店取服务。
困难在哪里
“网订店取”看上去很多好处,但前文也介绍,各种背景团队企业多年尝试,并没有真正成功,他们遇到的困难有以下几点。
1、虽然台湾便利店密度数量多,但品牌数量少,总部控制力强,很容易整合。而大陆地区标准便利店密度低,更多的是个体小超市,一家一家谈合作,整合难度大。
2、网订店取的一大优势是方便顾客,现在很多个体小超市,物业门卫都提供代收快递服务,有了替代,那么顾客对于其它网订店取服务需求并不强烈。
3、网订店取业务,如果只有一个订单配送到门店,那么和配送到顾客家中相比,效率并不能提高。网订店取高效率的关键在于聚众订单,当聚众订单达到临界值,网定店取业务才能发挥效率价值,而这个临界值很难达到。
出路在哪里
“网订店取”困难不少,但并非不能突破,或许可从以下几条思路中找到突破口。
1、前文说过发挥“网订店取”价值的关键在于聚众订单,具体方法是设计一个以聚众订单为核心的电商项目,比如主营生鲜超市类高购买频率商品,重点围绕网点范围推广,合理规划送货时段,为网点高效率地区提供更好服务等;
2、事实上现在很多社区个体超市都有代收取货的服务,整合这些事实上的取货店,而不是自己发展新的取货店。由淘宝或者快递公司来整合他们,而不是由无资源的创业公司整合。快递公司整合此资源可卖给电商公司。淘宝整合此资源接入系统可建立差异化竞争力,并且可能是社区O2O的切入点;
3、自助取货柜目前看来未必强于取货门店,但人力商业成本不断上升,自助取货柜在未来可能更具竞争力,掌握时机和节奏布局是网购自助取货柜成败关键;
4、“网订店取”未必能成为一个独立项目,但可能是其它项目组成部分,成为引导线下顾客享受线上服务的工具,下一篇“超市互联网突围系列文章11”会具体介绍这样的2个项目,他们都在实际进行中。
原文来自:互联网分析沙龙
作者:张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