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奴隶”时代,如何拯救我们的碎片化时间?
在这个手机奴隶的时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新高度,我们该如何拯救我们的时间呢?
2017年8月,艾媒咨询权威发布的《2017年7月中国APP活跃用户排行榜》中显示,微信、QQ、支付宝钱包、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搜狗输入法、美团团购、UC浏览器和滴滴出行位于榜单前十名。从这十个APP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从社交到支付、从视频消遣到日常活动、甚至是出行都离不开移动APP的参与,手机APP正在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
不少人有这样的习惯,只要一有空闲时间,总喜欢掏出手机,打开微信,在触摸屏上点点划划、戳戳捣捣,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让内心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早在今年3月1日的全球行动通讯系统协会(GSMA)发布的报告中就曾指出,到今年中全球手机用户人数将突破50亿人。换言之,几乎所有人都将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
手机奴隶时代的福祸相依
自智能机上市以来,移动手机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井喷生长,而移动手机应用数量也随之膨胀。智能手机的问世可以说是这个时代借助科技力量最成功的商业运作之一。但在智能机普及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被抛出:迈入人人都有手机的时代,是福兮,祸兮?
首先,经过近十年的不断革新,智能手机不论是在外观、材质、还是性能、技术上都形成了巨大的突破,现如今的智能手机轻盈便携,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作为最重要的信息传递载体,其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信息有效性亦大幅提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离不开手机的参与。而正所谓事情的两面性,在这个智能机十分普及的时代,人们深受其益的同时也深受其害。因在马路上、地铁道上、驾驶途中等危险场合低头玩手机而丧失生命的人不计其数,智能机的便携成了隐藏在我们四周的杀手。
其二,智能手机具有优秀的操作系统,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自由安装各类软件;此外,智能手机告别了小屏幕键盘时代,大屏的全触屏式操作给用户带来全新的触觉体验;且智能手机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让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也正是因为这种方便,各类暴力、低俗的信息得以直接触及青少年,没有年龄设限的信息传播在不断诱导和激发不良行为的出现。
其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真实生活中的距离不断拉大,大都市生活圈不断变小,手机仿佛变成了人们与外界联系最主要的载体,也成了上班族聊以慰藉打发时间的工具,刷刷微博、朋友圈,分享今日时事趣闻,也成了同事之间的交流方式。但手机的普及更加剧了这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活在虚拟世界里,逃避现实生活,漠视身边的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则公益广告,在与老人一同进餐的饭桌上,年轻人各自玩着手机,丧失了昔日聊天、交谈的氛围。
智能机的出现,不仅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把每个人关在了无形的牢笼,一家几口各玩各的手机,也成了现在社会的一种病态现象。看着“低头族”这一群体不断增大,不少网友开始调侃,我们现在躺在床上玩手机的状态,与百年之前清末年间的人躺在床上抽鸦片的样子如出一辙。这样的说法同样引起了创业者的思考,专为治愈“低头族”群体的限制玩手机型应用应运而生。
强调自我约束的时间管理APP受众更广
众所周知的25分钟番茄工作法诞生于1992年,智能机的普及很快替代了传统的时钟计时,以“番茄土豆”、“番茄盒子”、“番茄To Do”为代表的时间管理型APP首先登上舞台。这类APP以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管理时间为目的,再加上移动端的便携,线上“番茄类”应用受到欢迎。
这类APP中以番茄土豆为传统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照搬番茄工作法的线上化;番茄To Do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为用户提供目标完成量的进度记录。这一类APP普遍都是以番茄工作法为原型创建的,这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大有裨益,但在约束力度方面仍显不足。
以番茄工作法为原理的APP对用户的束缚力较弱,仍主要依靠用户的自觉性。而如今众多的“低头族”正是自我约束力薄弱、意志力不坚定的典型代表,因而此类APP并不适用于广大的“成瘾”群体。
强行限制类APP独得高校学生青睐
还有一类以“我要当学霸”、“不做手机控”为代表的强行限制玩手机类APP,通过直击用户薄弱自控力的痛点,监督并控制手机依赖症患者合理安排学习和工作时间。这类APP一般都会采用强制手段控制用户手机,以帮助手机依赖症患者摆脱手机的束缚,从而培养用户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设置到番茄、监督、睡眠、早起等多种模式,借助APP强制手机进入相应“工作”状态,以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
这类强行限制APP凭借“强硬约束”的特点在大学校园一炮走红,受到广大高校学子的青睐。很多学生用户会在考试周下载这一类型的时间管理应用,有效避免了因过于依赖手机而在学习中分心的问题,其中的监督模式通过设置白名单帮助用户强制拒绝手机诱惑,合理分配时间的效果显著。
不过,也曾有用户表示虽然此类软件功能强大,能在短时间内帮助用户摆脱手机束缚,但其自定义项目较为繁杂、限制形式过于武断,用户一旦完成任务,玩手机的欲望反而会加剧,并不利于长期习惯的培养。而从用户群体来看,这类产品更容易收获自控能力较差的年轻学生群体,在标的客户市场的拓展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心理约束型APP独具人性化
除了完全放任和完全控制,还有一类以forest为代表的APP更侧重于协助功能,鼓励和培养用户进行时间管理的习惯。以forest为例,当用户需要进入专注状态时,forest就能为用户种下一棵小树苗,随着时间的增长树苗会长成大树,而随着用户坚持专注的习惯养成,这些树木最后会连成一片森林。这类APP通过心理作用引导用户的习惯培养,通过温馨提醒或鼓励话语提供人性化支持,保证了用户长期的习惯养成。
这类偏人性化与趣味化的时间管理APP显然更受人们的欢迎,用户体验满意度高,下载量也较同类APP更多,不仅是产品的使用过程能给用户带来身心愉悦的感受,而且成就的积累也为用户提供了坚持下去的动力。不过,此类APP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由于考虑不周到,导致用户临时有急事需要用手机时也不得不亲手毁掉前期的积累成果,这种挫败无奈感可能会直接影响使用者的信心,导致用户最终放弃产品。
可以看出,这三类APP基本上占据了时间管理产品领域的所有份额,但这块蛋糕的总量却异常的小,做手机奴隶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常态。而这份病态的“正常”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市场——推动碎片化时间走向整合。
碎片化时间整合后的知识、情感有效性
随着手机保有量的持续增加,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离不开手机。comScore发布的《2017年美国移动应用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目前消费者57%的数字媒体时间消耗在移动应用中。其中,智能手机应用所占时间比例为50%,桌面应用占了34%,移动网络应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占9%,平板电脑应用仅为7%,生活中的活动与手机应用不可分割。然而,碎片化时间带来的知识无效性正在拉低国内的整体知识水平,看书的人越来越少,手机后遗症被不断放大,要改变这个病态现象,碎片化时间整合的限制类APP正被催生。
从以上三类时间管理APP的模式中可以看出,限制型手机APP应该同时具有管理和规划用户碎片时间的功能,利用极其贴合用户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的自定义设置,融入更加合理和人性化的产品元素设计碎片时间管理日程,不仅对碎片化时间进行整合,还能帮助用户对时间进行再利用。
具体到实际生活中,限制型时间管理APP可以独具特色,以场景为例的家庭聚会模式,可以仅开通电话、拍照、记事本等记录功能,不止是对难得的聚会时间进行“规范”,还能提醒用户记录下这些温馨的时刻。又或者在朋友聚餐、外出旅行的场景中,关闭不必要的社交动态使用和虚拟游戏等应用,在减轻用户对手机依赖的同时,提醒用户更好地享受现实生活,关注身边的人,而不是在虚拟空间沉醉……
在这个手机奴隶的时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90后、00后的年轻群体其“奴性”愈发明显,现实生活距离拉大的交际危机亮起了红灯,时间管理APP对碎片化时间的整合,以及击碎碎片化知识付费的美梦只是时间问题。
#专栏作家#
刘旷,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国内首创以禅宗与道学相结合参悟互联网,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结合,以此形成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文化以及创新精神。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