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抗思想病毒手册.txt

24 评论 7608 浏览 43 收藏 25 分钟

阅读时请勿对号入座,本文并非指责谁,作者也曾交过智商税,这不丢人。问题在于,我们应该阻止退化的思想进一步入侵,在我们免疫力足以抵抗之前。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和我的另外两个朋友,三个人的平均资产比阅读本文所有读者的身家之和还多。

什么,你不信?

哦,忘了说了,我这两位朋友都姓马。

*指腾讯跟阿里的两老板

上述无疑是“事实”,但它会让人产生一个错觉——我也是个福布斯榜上的大富翁,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而这却是一个隐含着“自赋权威”的大谎言:以事实欺骗世人

一、骗局的升级:狩猎思想

服从权威,在开明进步的社会文明下(充分必要前提),信赖权威(的判断)长远来说确实利大于弊

但是,盲目听信权威,尤其是“不正当”权威,则会产生诸多影响深远的负面效应(经典著作《影响力》已经说的很透彻,不符赘述)。

这不是本文主题。

本文探讨的是“治根之道”,不是如何识破具体的骗术,而是彻底消除“大骗子”们的最强作案工具——识破“不正当权威”。

即,那些通过“权威”操纵他人实现自身利益的人,究竟是通过哪些手段“自赋”权威的?

我们将骗局进行分类,以“是否具备可重复性诈骗”分,所有骗局可分成两类:一次性骗局、长期性骗局

前者典型的有:

  • 以信息不对称骗财(比如忽悠老人家)
  • 以色骗财(女骗男居多)
  • 以财骗色(男骗女居多)
  • 大骗骗小骗(贪婪的人骗更贪婪的人)……

这类“一次性骗局”虽说从业者基数大,范围广,但除了对少数受害者(比例上)造成不可逆转的惨剧之外,对多数受骗者而言至少还是有些许教育意义,权当交学费了。

相比之下,另一类,“长期性骗局”,其隐蔽之深,破坏之大则更为惊人

不仅持续的吸食受害者的金钱,还同时侵入对方的“思想、价值观、时间分配” (思想病毒),造成长远的螺旋式、感染式负面影响,对一些人而言,负面影响的时限甚至是一辈子。

那么,这些“长期性骗局”有哪些呢?

大家比较熟悉常见的有:洗脑式传销、狂热宗教组织。

这类骗局之所以伪装良好、伤害深远,因为它并非仰赖“物质利益”这些浅显的诱惑(感染源),诚如受害者被简单手段欺骗后能够获得“免疫抗体”(学会抵制同样骗术),这种骗局同样会进化出更强的“诱骗因子”,而这更强的思想病毒,其本质要素是——利用“威望”(或者说权威)的力量

威望,威望……不知道诸位电光火石闪过这个名词时,脑海中第一时间闪现出什么。

可以肯定的,不会是上面谈的传销、更不会是宗教。

如果没猜错,多数人闪过的是,信息化时代催生的大量神奇物种:“名人”、“专家”、大V、大咖(特指那些通过“非常规”手段获得这份殊荣的群体)。

那么,为了获得永久识破“长期性骗局”的免疫力,我们不妨先彻底的了解下“权威”为何具有如此强悍的影响力。

二、权威的演化逻辑:统御规模化力量的基础

任何“社会性”物种,都存在层级性质,从种群进化的适应性视角来看,这种“层级特性”显然是利大于弊。

毕竟,它是有效调配、统御整个种群的力量一起协作的基础,从而极大的改造生存环境(比如蚂蚁、蜂群筑巢),这些是种群内任何个体穷其一生的累加和力量所无法实现的。

而这种统御就是依赖“权威”机制来实现。

在族群中,无论是抵御外敌(包括外部严酷的自然环境),还是在族群内部获得更多的生存、繁衍资源,服从权威整体而言都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那些天性不服从的呢?除了极少数拥有绝对优势的个体(取代旧权威),其他绝大部分都死翘翘了。

显然,在历经数万数十万代之后,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这种“服从权威”的偏好牢牢刻印在我们的基因中,就像所有人渴求爱情一样,权威也对人拥有强大的本能影响力。

*其他观点:发展心理学(以及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我们对权威的“迷信及恐惧”主要是源自于生命早期成长过程中对父母的依赖。李少加认为,它解释了部分原因,或者说强化了“权威”对个体的影响,但,根本原因还是进化压力所致。各位读者请自行判断。

幸运的是,在近现代文明社会中,那些通过正当方式博得“权威”的群体,通常都兼具“智慧、勇气、美德”,而由他们掌控群体资源确实能推动社会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由于互联网一些全新的传播工具、群体认知水平变低的意识形态支持下,一部分别有用心的野心家却能透过对“权威”的认知(或潜意识),人为的“虚构捏造”权威

参考:《后互联网:无聊已死、社交危机、故事崛起》。

我们明白了“权威”形成的生物学基础(雕刻在基因中的强大力量)后,也就不难理解,那些获得“权威”的人可以轻易实施“长期性骗局”,而受害者还往往“毫不知情”任由宰割了。

那么,那些骗子野心家们是通过哪些手段来虚构权威的呢?

下面,一一拆穿这些人的手段。

三、自赋权威的捏造手法:大量关注、交叉验证、登门槛、输入扭曲

前面我们提到了权威的演化逻辑,不难想象,为了让“权威”的影响力能够随时“传达”至族群内的任何个体,必然需要进化出相应的配套机制:服从方需要分配较高的注意资源到那些部落的权威人士身上(通常是族长、巫师)

*毕竟,人类不具备蜂群、蚂蚁那般的生物电波或荷尔蒙方式沟通。

换句话说,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能获得“众多关注的人”与“权威”几乎处于一一对应关系。即,某个体的威望与受到的关注度成高度正相关

*社会心理学实验也从不同角度验证了同样的结论。这部分解释了身材高大、外表俊俏的人通常更容易获得信赖(他们获得更多关注,自然产生权威感)的进化基础。

这就给了当下“权威捏造者”们一个非常大的钻漏洞机会:只需提升自己受群众的关注度。尤其需要警惕的是,连完全虚假的“关注”都能起到一定效果

那么,究竟受多少量级人群的关注就能产生“权威效应”呢?以时下的标准来说,非常少,大概也就是原始社会典型部落的人数,150人左右。

请注意,这种对权威的本能“信赖”是雕刻在基因中的(体现在爬行动物脑中),只要我们稍微不留心,就会受到“权威人士”话语的影响

举例来说,当首次接触一个人时,光看到下述介绍(名片、个人简介、主页介绍、或者直接看到“粉丝量”):

  • “知乎(微博、公众号)十万/百万/千万粉丝大V”
  • “畅销书作家(隐含着其作品受到大量关注)”
  • “名人推荐、机构推荐”
  • “知名网红(隐含其人受到大量关注)”
  •  甚至是“知乎高赞答案作者(隐含受到大量人的认同)”

*特指一部分人,请勿对号入座。

郑重说明:因你阅读本文时,已预先知道“主题”(相当于打了心理疫苗),且处于“上帝视角”,所以会感觉上述介绍好像并没多大影响力。但身临其境时,尤其是面对面,必然或多或少给到你本能的敬畏感。

此外,由于人类直觉中存在大量的谬误推理(快决策思维及过度简化偏好),人们还可以通过下述“变种策略”变相的达到“类似的权威效果”:

  • 展示人脉、捏造名人朋友
  • 展示或捏造名企、名校背景、高薪收入
  • 展示或捏造知名成功案例
  • 展示或捏造证书、头衔(比如某企业创始人、某大企业高管)
  • “不小心”透露财富背景

如果大家觉得这是“粗制滥造”,那么,再看看这些“伪专家们”进一步的伪装技巧吧,应用了大量心理学原理:

首先是这些“所谓名人”们之间常用的“交叉验证”措施,能进一步产生“协同强化”的效果。

你总会看到不少“所谓大V”们彼此关系甚为密切。在你半信半疑的时候蓦然看到某百万粉丝大V说对方好话,还有什么好顾忌的呢?

一旦认可对方权威“合法性”之后,对于绝大多数人,本能的会“高看对方一眼”,这为后续他人对你轻易施加影响力提供了心理基础,这极易产生登门槛现象(foot-in-the-door phenomenon),已被证实十分有效。

紧接着,再进一步,一旦我们决定信任某人,即相当于接纳对方的思想跟价值观,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心理学最重要的核心理论之一),我们为了保持“自我”延续感,对外界的资讯会采取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exposure),此外还有(自我服务偏差效应)的增强影响,即更喜欢支持自身旧有观点的信息,反感、排斥、主动扭曲与之相反的论点

简而言之,一旦我们接受了“保守的观念”(伪专家们的最爱,绝对式论调),内心就很难再开放的接受其他观点

更为畸形的是,哪怕是“因负面事件而变相获得公众关注”的人同样能产生权威效果。具体不点名,反正当那些受公众唾骂的恶心巴拉的“名人”如果出现在面前,依然会让你本能的产生“威慑感”。(背后是认知失调在作怪)

*据了解,某大规模企业集团就是靠着这种“自赋权威”的方式搞洗脑培训做大的(比如,PS一些与国外元首会面握手的照片),这是中式“庞氏骗局”的常用伎俩。此外,其他“所谓的权威辅证机构”都是通过钱就能够买到时,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权威”是可以相信的。

至此,你可能会问,纵然他给人产生了虚构的权威了,但那又如何呢?又能具体施加哪些危害呢?

四、伤害的延伸:从认同到笼罩在扭曲的认知世界

我们不妨想下,为了接触你、影响你、不惜虚构权威也想接触你的人,都抱着什么动机?

轻则从你身上赚点“小钱”,比如吸引你的注意力赚赚广告费、推荐些商品给你赚点“转化提成”……这也就罢了,但,仅限于此么?

我们再次发挥下想象力:

假设你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得了权威,你是不是希望那些人越崇拜你越好,崇拜的越久越好?

那么,为此,你会期待什么?

当然是:“让那些傻瓜们傻的更猛烈一些吧……”

这是必然会发生的。

于是,这些人会竭尽所能的灌输抑制思考力(让人变蠢)的价值观

想象一下:

当我们高度认同一个人的价值观之后,自然会本能的以那种扭曲的认知(预期)“有选择”的吸收外部资讯(认知心理学),随着你为那些“扭曲的思想”付出越多,你越难以接受“相反论调”的价值观。

记得前面说的那些“所谓大V”们的交叉验证吧?这进一步把你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圈在”一个固化的认知孤岛中,比如你关注了A、B、C、D、E、F等“专家”,他们虽不在一个领域,但彼此互为“好友”,相互宣贯着表象不同,本质一样的价值观(尽量抑制你的思考力)。试问,你从这个“认知陷阱”中逃开的概率有多大?

我们总结下,这些“协同强化”后的“权威同盟”到底有多可怕。

它们综合应用了多种“生理效应”、“心理效应”:

  • 生理效应包括:“权威感”能轻易入侵价值观及思想影响;“大关注量”效应,捏造的一样有效,其他众多眼花缭乱的变种一样有效;交叉验证效应;
  • 心理效应包括:认知失调理论、自我印象管理理论、自我延续感需求、登门槛效应、输入输出信息扭曲

如此强大而有自然而然的综合洗脑强化之下,受害者处于什么状态了?

受害者相当于活在一个巨大的“虚拟现实”中:

任何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而你只需闭上眼睛,交给“专家”。

*这就是为何邪教的狂热教徒会采取你所无法想象的奇葩逻辑来为自己的信仰开脱,如若受害者们否定了邪教的价值观,相当于彻底否认自身。

至此,我们可以水到渠成的探讨最后一个话题:

五、重设与生俱来的“权威评估器”,一种无需经验亦可判断的可靠策略

以前推文谈过,物种是“平滑进化”而不是“断层进化”。因此,我们大脑也不可能由一个纯粹的“猩猩操作系统”突然刷新成“纯粹的人类操作系统”。我们是在缓慢的进化过程中从鱼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慢慢“修修补补”炼成的。

这就是为何许多“动物本能”尽管在当下社会形态已经是“弊远大于利”了,但我们依然还固执的保留着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有效的“重设”与生俱来的动物天性(尤其是恐惧感),从而彻底摆脱一些野心家们的操纵呢?

必须再郑重声明,我从头到尾并没有任何一丝否定“信赖权威”价值的意思

开明的社会人文背景下(动态社会理念),服从各行各业权威人士的指导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决策手段”。毕竟,让每个人都掌握各行各业的权威认知在当下来看是不现实的(不排除未来大统一理论完善之后会成为现实)

但是,就目前现状,国内“伪专家”的风气日渐盛行,盲目碰运气信赖专家(相信权威)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实在难说。

冒死提醒:选购书籍时,建议直接忽视大咖或名人荐语、畅销书、作者名气等因素。

那么,当我们需要外部专家的意见时,却不知道“该信谁”,该怎么办?

近现代不少伟大的科学家、人文思想家们(包括哲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比较认同人类的一个定义是:

人是创造性的通用解释者

这个定义将“人”的价值拔到一个相当高的位置上:

这些人类文明的先驱者们坚信人的创造性思维。这里的“创造性”指的是开放、以谦恭的态度质疑最好的权威理论,持续寻求更好的解释、思想的进步

这个定义给到我们如何辨别“真伪专家”提供了简单却又非常精准的启示——即,我们虽不懂那些领域的知识,缺乏该领域的经验,但是,我们却能够判断该领域所谓的专家是否真的具有“硬实力”,是否真的配得上“他所拥有的威望”。

评估要点如下,下述特点匹配数越多,则该“专家(权威)”越不可信

1.对任何“关键观念”都不会给到任何深刻、逻辑严谨的解释

比如,这么一句话“知识不值钱,人脉才值钱”。

我先不评判这个论点本身,而是这个论点的上下文。通常都是一些量身定制的故事,情绪化有余,思辨性不足,强制读者进入“快决策模式”(低解释水平)。事实上,写出这个论点的“专家”我就想请问下:

你对“知识”本身到底了解多少?就广义的“知识”而言,我们的基因、甚至人类存在,本质上都属于知识。那认为知识不值钱就是否认“人的价值本身”了,那人脉价值何在?严重的逻辑悖论。

伪专家们论点的典型特征是缺乏通透的解释,非常喜欢“绝对式论调”、“单一视角解释”,这来源于“归纳主义”,而且还是非常肤浅的归纳。

2.几乎不存在激活读者“思辨”思维的内容

如果你跟一些“伪专家们”交谈,会发现他们“永远能给到你答案”,无论他真懂还是假懂。

此外,他们从“不会”提醒你

凡事都有局限性、适用范围、存在负面作用、过度简化风险等等……甚至,如有机会,他们会尽量让你放弃思考:通过提供填鸭式肤浅答案的方式、通过廉价的情感操纵方式、通过直觉式的谬误逻辑……

3.喜欢强调“大”数量、背景、人脉、社交

与“权威”跟“受关注度高”一一对应的情况类似,人类本能也会将“数量大”于“好”也关联在一起了(进化心理学、神经生物学)。

即,在决策信息不明朗的情况,“数量多”、“体积大”即代表“好”(源于原始社会生存资源的稀缺)。

这就是为何大家会认为:

  • “畅销书(卖的多)”就代表“好书”
  • 知乎答案点赞量高,就是“有价值的答案”
  • “文章阅读量高”就是好文章
  • 伪专家们尤其喜欢玩弄这一套。这种思维延伸的变种就是强调“个人社会背景、头衔、人脉多、人脉强。”

比如,冷不丁在朋友圈来一句:我的好朋友谁谁谁(公众人物)又跟我怎样怎样了。

4.情感、故事远远多于雄辩,从不会提“社会价值”

任何领域的专家,无论研究的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人文学科,无论是商业学家、法学家、管理学家、金融经济学家、计算机科学、生化物理等科学家……任何领域,只要是“大家”,他必然会有意无意输出“社会价值”层面的探讨。

这不是因为“真正的专家”们道德高尚,这是因为,无论任何学科,当你深入研究到一定程度就至少能从该学科的维度了解到:人类文明非常脆弱,比我们想象的还脆弱的多

输出正向价值观,考虑社会影响,既是拯救人类文明本身,也是在拯救自己,于公于私。

反之,伪专家们的目标是狭隘的“物质利益最大化”,更多是教你怎么成功、怎么赚钱(而且还是轻松不用动脑的)、怎么获得“人脉”,以此博得大量“关注”,并持续强化自身的尊贵的权威。

以上四点,不需要特定的专业基础或社会经验,很实用。李少加在判断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或选购书籍时就经常采用。

六、尾声

我个人非常欣赏的量子物理学家David Deutsch教授,他提出了一个“乐观主义原则”,我很认同:

所有的恶是知识不足造成的

这正是本文想尝试传达的一种思想。

昨天预告时,一些读者认为我今天会爆料一些公众人物,事实上,本文没有针对任何人。纯粹对某个人、某个团体进行讽刺又有什么意义呢?

问题不在于谁,问题也不在于任何组织,这是我们必须跨越的狭隘思想,这是我们可以拥有的乐观主义:

所有问题都不可避免,但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知识获得解决

专栏作家#

李少加,微信公众号:少加点班,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进化式运营》作者,“基于用户视角的用户养成运营框架”提出者,互联网商业独立研究者、运营管理专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作者的内容棒棒的,不过我就想说一下,你说你那两个姓马的兄弟也看了这篇文章,你的公式就不成立了… 😐

    来自浙江 回复
    1. 我也想知道这两位姓马的朋友 看了之后会怎样 🙄

      来自广东 回复
  2. 很多人能意识到,但是能像作者这样撰写成文的很少,赞!

    来自陕西 回复
    1. “很多人能意识到”估计是幸存者偏差 😥 你的圈子认知水平应该普遍比较高

      来自广东 回复
    2. 呃….那换成:很少人能意识到,但是能像做着这样撰写成文的更少,赞! 😆

      来自四川 回复
  3. 非常喜欢作者的文章,这也是少数人才能理解的了的。就喜欢像作者这样猎涉各领域的人才,只有这种T型人才才能把当下的各种问题解释的特别深刻。有着一种上帝的视角看着自己的子民深陷泥潭的无奈感

    来自江苏 回复
    1. 谢谢,过奖了哈 🙄 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

      来自广东 回复
    2. 很想知道作者除了读过像《道德经》《孙子兵法》这样的国学经典,是否还有读过易经及佛家经典呢?

      来自江苏 回复
    3. 😥 愧疚,对东方古文化涉猎有点少

      来自广东 回复
  4. 我想问,既然都是“不正当”权威了,还算是权威? ➡

    来自广东 回复
    1. 这个问题不是我不能回复你,是不敢回复你 😥 ……自己去猜背后的深意

      来自广东 回复
  5. 文章不错

    回复
    1. 出乎意料的不受关注啊 😮

      来自广东 回复
  6. “所有的恶是知识不足造成的”

    来自上海 回复
    1. 忘了补充说明,这里的知识是广义的「知识」

      来自广东 回复
  7. 作者本身就是“威望”,或者在制造威望。 🙂

    来自北京 回复
    1. 首先作者的文章还是很良心的,其次想说明一点很多人不是不能分别是否是真假权威,而是他懒得去思考,所以他们选择了盲从。

      来自北京 回复
    2. 哈哈,某种角度讲确实,只是我提倡大伙儿能够释放思考力,而不是抑制思考力。

      来自广东 回复
    3. 期待你的新精品好文章,感谢分享。

      来自北京 回复
    4. 感谢支持~近期写得有点心累了,面对当下社会大潮,有种螳臂当车的感觉 😥

      来自广东 回复
  8. 让我想到了淘宝刷单的行为,因为大家在买的时候回去看成单量,单数越多,用户越可能购买该商品
    在我这个年纪,真的需要注意这些
    感谢大佬警示

    来自江苏 回复
    1. 确实是其中的一种应用,很典型

      来自广东 回复
  9. 写得挺好

    来自广东 回复
    1. 惊讶于本文的点赞量之低……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