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付费,我是这么看的

3 评论 8286 浏览 29 收藏 5 分钟

本文作者分享了自己对于知识付费的看法,enjoy~

知识付费一直存在,是这两年兴起的,但不是这两年才出现的。

买书和技能培训也都是知识付费,大部分人对这种付费形式是接受的,至少是不怀疑的。即便一个公务员培训班、JAVA培训班的学费需要一两万元,我们都觉得是OK的。

任何一个新兴的东西,都要接受怀疑和批判的。没有什么理由,因为它是新的,是陌生的。即便底层的机制不变,只是表现形式变化了,怀疑和批判都会到来。如果过去的买书和技能培训是传统的知识付费,那么如今课程、专栏、社群以及各类问答就是新型知识付费。

有人说,所谓的知识付费,不过就是贩卖大伙的焦虑感。这里批评的对象,指的就是新型知识付费。同样是知识付费,为什么会差别对待?原因就两点:

一、认知

网上的东西不都是免费的吗?居然要花钱。这是过往的认知,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是的,即便现在很多付费课程,你有时间和精力的话,你可以在网上找到60%。有的人愿意,有的人不愿意。很明显,不愿意的人数在上升。

二、价格

同样的知识,一本书才29元,一个课程要299元。这个是事实,新型知识付费的价格翻倍了。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一个是产品,一个是服务。

很多东西的价值是不变的,但认知决定了价格的合理性。即便现在,还有很多人觉得一本书40块很贵。对于这些人,我觉得一本书就应该卖100元。事实上,台湾的书定价都特别高。我喜欢的一本书《魅惑力七大因子》台湾版的,书很薄内容不多,但定价是290元。

说到知识付费,昨天有一个朋友找到我。说要买我之前写过的文案,我说好,最终以50元的价格把文案的使用权出售给他。虽然价钱很低,但我开心了一上午。因为他明明可以不花钱直接拿走的。

其实之前,也有几个朋友说要花钱买我写的几句文案。即便我提的价格低到尘埃了,他们还是理智考虑了下。还是直接拿走吧,毕竟可以不花钱。这就是知识付费的大环境。

过去,花40块买《考研英语》最后没考上研,这没关系的,考研英语不背锅。 如今,花200块买《考研英语》课程,最后英语分没过。那肯定是课程要背锅的,你看,我花了200块,我的英语居然没上80分。结论就是,这个英语课程是忽悠人的。

如果你这么想,我还是建议把钱用在脸上吧。

一本书100块,很便宜,可是你需要很多思考去接受书里的内容。如果只是轻轻一读,很抱歉,没效果。一瓶面霜1000块,很OK的,因为使用效果特别好。只要轻轻一涂,皮肤就特别好。皮肤升级很费钱,认知升级很费脑。

要记住,轻松和成长不可兼得。灵魂和肉体是骨肉相连的。开始健身的时候会十分痛苦,后来慢慢会享受,知识提升也是如此。

#专栏作家#

黑小指,微信公众号:休克文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擅长互联网文案研究和撰写。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在中国,人的观点是内容必须是免费的,所以书本的价格很低,在美国一本教科书基本在100刀左右。所以不管是教科书还是其他书籍,很难有好书,因为出的书就值39块。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知识的成本和认知的成本的是不成比例的。义务教育的普及让很多人误认为教育是低价的,所以知识也是廉价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付费知识很难找到突破点的原因,就连好多大学生乃至社会成功人士都会用盗版软件,都不会买一本正经的书籍或网络课程。市场的盈利模式决定用户的态度,而用户的态度又引领了模式的成长。不知道笔者对知识付费有什么深刻的见解。

    来自北京 回复
    1. 说得很好,分析很透彻。

      来自江西 回复
    2. 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中国人习惯敝帚自珍。写书的未必全无保留,看书的也未必相信作者无私奉献。 比如很多菜谱上,少许盐,炖煮20~30分钟这种模糊的东西,做出来的菜就完全口味不同。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