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完传统银行后又火拼黑科技,金融科技公司是要孤注一掷还是金蝉脱壳?

1 评论 3660 浏览 12 收藏 18 分钟

黑科技有自己的功效和市场,但不管是金融科技公司还是银行等,都不应该“拿鸡毛当令箭”,没有黑科技,可能不行,但只靠黑科技,则万万不行。

在各项政策、监管条例相继出台之后,人们以为绝大多数互金企业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先是忙着改名,不管有没有技术支撑,都管自己叫“金融科技公司”;接着各大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企业一改过去相互鄙视的态度,开始争相联姻。

以8月22日,交行宣布与苏宁控股、苏宁金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标志,至此,五大行全部签约完毕,几大互金巨头也相继签约完毕。

一、拼完了“伴侣”,大家都迷恋上了黑科技

尽管从合作的深度和进程来看,这几大金融科技企业和几家大银行的战略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谈不上深入。但他们却给我们讲了一个新的故事:科技赋能金融——互联网巨头希望将科技融入更多业务场景;银行也愿意“用市场换技术”,以补全自己的技术短板。

最近苏宁金融O2O购物节发布会上,苏宁金融提出的“将共计投入2亿元补贴用户,牵手千余品牌、百家银行合力打造‘超级支付日’”就是很好的例子,看起来是诸方多赢的好事。这其中,刷脸支付、知识图谱、区块链金融、物联网金融等黑科技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事实上,无论是银行还是互联网巨头,他们的新故事主角正是这些黑科技。

不信,我们举几例。

上个月,苏宁支付宣布,开户大提速,最快只需100秒。(按这一速度,应该超过国内主要的第三方支付巨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除了简化了苏宁支付注册的步骤(苏宁金融APP注册只需6步,相对而言,支付宝注册需要8步),更重要的是,苏宁手里的各种黑科技让苏宁支付速度和安全度有了底气。

按照其官方说法,苏宁支付“全面支持简单数字密码、上线代扣功能,并开发上线了指纹支付、免密支付、刷脸支付等支付方式”,而且在生物特征识别、大数据风控、物联网金融、区块链、金融AI金融云等六大金融科技上都有积累。

9月27日,苏宁还宣布“旗下首家商用无人店试运营结束,未来在双十一前后将在全国一线城市拓展至20家”。要注意的是, “无人店”采用了人脸识别、射频识别(RFID)、大数据技术,所有首次进店的用户只要在进店前通过苏宁金融APP绑定人脸和银行卡,就可以刷脸进店。

蚂蚁金服也在到处秀黑科技,比如蚂蚁金服的生物识别技术除了服务于内部外,也已在 40 个国内城市应用,人们只要打开支付宝刷脸,就可以认证养老金领取资格、领取电子社保卡、领取电子驾照等。

目前蚂蚁人脸技术还支持肯德基 KPRO 餐厅上线刷脸支付,实现刷脸支付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商用试点。在线上,蚂蚁生物识别团队支持了 88 个身份认证场景,包括登陆账户、二次校验等功能。

而在相关技术的全球布局上,蚂蚁金服也显示出野心。比如蚂蚁金服全资收购了聚焦于眼球识别技术的EyeVerify。

平安科技更是热衷于这些黑科技,目前平安科技深度学习团队自主研发的“平安声纹”和“平安多模态”两大新晋生物特征识别产品已多次亮相各大科技盛会,并服务于平安集团内外 20 多种业务场景。

其中“平安声纹”形成了三大应用形式:“声纹锁登陆”、“平安黑名单”与“平安电话中心”。

比如“平安黑名单”,就是用声纹建立信用欺诈的黑名单库,从而拦截二次欺诈,现在“平安黑名单”对于录音合成音及人为模仿音都能精准识别出来。

“平安声纹”黑名单功能展示

而其“平安多模态”则是结合了唇语识别、3D 人脸识别和声纹识别三大高精度识别引擎为一体的识别系统,据说这几项识别技术的准确率均达到 99% 以上。

显然,这些黑科技已经成为他们闯荡江湖的武器。

二、为啥黑科技成了最大的武器?

有人可能会好奇,为啥大家都盯着黑科技,除了凑热闹、蹭热点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1、IT技术对金融业推动的必经阶段

从整个IT技术对金融行业的推动和变革角度来看,金融业必然要经历三个阶段:

1、金融IT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的IT软硬件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但IT公司并没有参与金融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公司体系内也属于成本部门。代表性产品如ATM、POS机、银行的核心交易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

2、互联网金融阶段:金融企业开始尝试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渠道汇集海量用户,通过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实现金融业务中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等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以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撮合,这本质上在变革传统金融渠道。代表性业务如互联网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移动支付等。

3、金融科技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最新IT技术,改变传统金融的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等,代表技术如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等。

而且,金融的本质是风控,这些黑科技正是帮助金融机构提升效率、减低风险的第一动力。所以这就不难理解,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为什么都喊出要做“金融科技银行”,而蚂蚁金服、苏宁金融等则都说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

2、问题频出,黑科技被赋予改变局面的新使命

金融行业一直是个“高危”行业,尤其是互联网模式介入以来,问题频出,P2P、互联网金融一度被贴上负面的标签。当下如何鉴别个人身份,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成了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但传统的身份认证由于环节冗长,安全性不高,易变性强,操作也不方便,已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这样,生物特征识别等黑科技就被寄予重大期望。

3、政策号召,形势所逼,金融科技公司退则是进

接二连三的监管与新政,使得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好日子到了头,手续费率整体下降,备付金被集中存管,原来支付机构依靠沉淀大量的客户资金享受利益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

尤其是网联上线,大中型支付机构原有的优势被抹平,行业加速分化的链条被中断,需要重新建立优势。即便是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巨头,也不得不寻求改变。蚂蚁金服就已经表态将转型做TechFin公司,未来只做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做好金融,苏宁金融则投身再造场景,比如苏宁支付将更多精力放在拓展B端市场上。

小型支付机构更是难过,除非找到新的生存机会,否则只能加速死亡。

而且,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微妙,几番折腾后,互联网金融企业突然意识到,既然做不了传统金融的挑战者,不妨去做个合作者,退就是进。于是技术被看成互联网金融企业牵手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最好见面礼,也是最后的防线,刷脸支付等黑科技自然被格外重视,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开始新一轮基于黑科技的“军备竞争”。

三、要用好这武器,还有哪些功夫要修炼?

不过有了黑科技,并不意味着就讲万事大吉。目前至少有这些事情需要面对。

1、输出黑科技,能否保证安全并消除银行的疑虑

金融科技公司拥有这些黑科技并不难,难在怎么变现,怎么向传统金融机构输出。所以一开始的难题就是要保证安全,并消除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顾虑。尤其是在输出与合作的过程中,可能需要银行向金融科技公司提供账户信息及交易数据等。如今海外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富国银行、道明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第一资本等银行,通过 Facebook Messenger、亚马逊 Alexa 等渠道向客户提供账户信息及交易数据。

这些银行就开始担忧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咨询公司 Consult Hyperion 的全球大使 David Birch 指出,“银行有理由担心这些科技巨头会控制用户,进而将监管金融机构降格成公共事业管道这样的低利润角色”,目前,“银行对以下三个问题心存隐忧,但仍未获得科技巨头们的正面回答”。

  1. 科技公司是否可以访问银行发送的数据?
  2. 科技公司能否看到或听到用户传达给金融机构的信息?
  3. 科技公司的产品推荐引擎,是否能够读取银行交易数据?

海外媒体也报道说,这些技术也造成了威胁,比如刷脸首先涉及隐私。“相比指纹等其他生物特征数据,人脸的一个巨大区别就是它们能够远距离起作用。人们只要有手机就可以拍下照片,供人脸识别程序使用。这意味着公民隐私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害。”

2、黑科技太多,场景不够用,怎么办?

还记得早餐店老板娘问顾客“微信还是支付宝”吗,当这些金融科技公司都拥有了自己的黑科技,那老板娘是不是又要问顾客朝这个刷脸,还是朝哪个眨眼?

我们不期望像当年每个柜台都有几个POS机一样,每个老板娘的座位前都竖着几个金融科技公司的刷脸设备。但大家都在抢场景的时候,这些黑科技如何才能发挥作用呢?

智能相对论有两个大胆的假设。

一是可以统一场景,参考聚合支付的解决方案,(聚合支付是把包括微信支付宝在内的多个支付工具聚合,形成统一的渠道。)各大金融科技公司尽管技术有差异,但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能让一台设备兼容这些黑科技。只不过最后,这些巨头又开始像争抢聚合支付一样,需要再抢抢这个设备。

二是可以寻找新的场景替换方案,形成新的支付模式。密码支付成就了支付宝,微信则依靠二维码在移动时代开创了新天地,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场景支付方式,这不只是支付工具的替代,更是支付模式的替代。未来如果某项支付手段相对于二维码支付更高效便捷,或者在其他方面给用户带来更多效用,则有可能取代二维码。刷脸支付看起来有这个潜质,目前支付宝、百度、苏宁等也都在测试或推广刷脸支付,但没有形成强关联,大家都有机会,所以我们看到苏宁无人店就把刷脸支付作为重头戏在卖力扩散。

3、存量市场都被挖了,新增量从哪里来?

除了场景没了,新用户也不好找。最尴尬的就是黑科技再好,没有用户用,沦为摆设。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说,传统金融机构正面临着存量“活”客与智能“获”客的问题。事实上,互联网金融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大家都是“客户基础薄弱,存量客户活跃度低,面临获客与活客的双重压力”。

他们也曾一度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激活或获取,但该体验的新鲜体验过后,该购买的服务支付过后,新用户越来越难找已经成为所有金融企业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于是我们看到这些公司发展基本延续两条线,一种是从母公司的支付场景入手,逐步拓展业务,例如支付宝、财付通、平安壹钱包、苏宁支付、百度钱包;苏宁金融就借势苏宁集团的电商、地产、体育等场景圈用户,另外在教育、交通等场景上也积极发力。另一种则是从逐步拓展B端或C端客户,在牌照和一定市场份额的加持下,被大企业收购,如快钱等。那想必这些黑科技也会顺势而入。

不过从现在的发展看来,这些黑科技应用于B端业务、助力企业级支付的机会更大。这一是因为在C端,微信支付宝的地位不可撼动,人们要体验或接受黑科技也会优先支付宝、微信支付的。二是企业级市场更愿意主动拥抱这些黑科技,即便是商场、超市、便利店、饭店、咖啡厅的店老板,他们也愿意添置这些黑科技为自己的门店增添话题。

总之,黑科技有自己的功效和市场,但不管是金融科技公司还是银行等,都不应该“拿鸡毛当令箭”,没有黑科技,可能不行,但只靠黑科技,则万万不行。

#专栏作家#

曾响铃,微信公众号:科技向令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TMT新媒体“铃声”创始人,《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趋势革命:重新定义未来四大商业机会》作者,《网红经济学》作者之一,《商界》等多家杂志撰稿人。重点关注SaaS、智能硬件、互联网金融、O2O、新媒体运营方向。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