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百宁 | 为什么你一定要掌握那个“跨界思维”?

4 评论 21024 浏览 118 收藏 23 分钟

对互联网人来说,跨界思维是最简单、有效的创新思维,甚至是颠覆性、变革性的思维。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不是出身、不是外貌,而是思维的差别,是否拥有创新思维的差别。

而要做到有效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创新,那往往需要你在创新当中,采用某种截然不同思维、做法,而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

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的最简单、最有力的思维,就是跨界思维

比如,在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支付领域当中,出现了从纸币到刷卡,再到移动支付的发展,这些变迁都体现了跨界思维和打法的强大威力。

每一种新的支付方式,都是新的跨界的方式(纸币→卡片→手机)。尤其当移动支付出现之后,更是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

因为这种模式下,既不需要纸币和取款机,也不需要银行卡和POS机,只要有手机就行。

因而,这种高效便捷、真正低碳环保的新支付方式,对于金融产业链以及全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除了支付领域之外,就连一些看似不相干的行业,都在被跨界的思维/打法/模式而影响着。

比如,方便面行业的巨头康师傅、统一等品牌,都出现了产品销量下滑的问题。

究其原因,并不是白象、今麦郎们的竞争所致,而是受到了跨界的冲击——那就是外卖。当人们发现打开手机就能很方便地叫到各式各样的外卖,于是再也不用无奈地天天泡方便面了。

与此类似,绿箭口香糖的业绩表现不佳,也不是因为曼妥思之类竞品的影响,这还是与跨界的力量有关——手机。

当在人们在超市排队结账的时候,所有人都低头玩手机。那么,摆在收银通道两侧货架上的口香糖就受到了冷落。人们不再像之前那样,无所事事、东瞅西瞅,随手拿一包口香糖了。

同样,在职场上,很多人苦苦拼搏数年,还是没有做出骄人的业绩,获得满意的职业发展,大多也是因为没有掌握跨界的思维。这样,要么是因循守旧、原地踏步,要么只能做些微小的创新。

可见,跨界思维,是最简单、有效的创新思维,甚至是颠覆性、变革性的思维。

尽管“跨界思维”已经喊了多年,但很多人对其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更没有掌握和采用。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谈谈。

跨界的概念和本质

所谓跨界,指的是突破原有行业惯例和常规,通过嫁接其他行业的理念和技术,从而实现创新和突破的行为。

可见,跨界的本质是创新,是实现巨大创新的方法。

而且,跨界是手段的创新,是抓住本质的思维,这有点类似于“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好猫”的思维。

跨界思维,在英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的“克拉克定律”当中,也有“跨界”地体现。

克拉克定律指出,“一个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前辈,如果他说某件事是可能的,那他几乎肯定是正确的;如果他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他非常可能是错误的;只有一个方法能够弄清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那就是:稍稍突破两者的分界线,进入不可能的领域”。

可见,跨界思维是一种突破性的思维,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思维。

在前面提到的支付领域的例子,那就是在不断思考、不断突破“不可能”。

比如,支付的时候能不能不用纸币?答案是能,可以刷卡。那再进一步,能不能不用刷卡?答案还是肯定的,可以用手机扫码支付。

了解完概念和本质,我们来看看实现跨界的做法。

如何掌握跨界思维、实现跨界打击?

1、拥有意识、储备人才

要做任何事,终归是解决人的问题,即意识和思维的改变。

那么,首先,要有跨界的意识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身处哪个行业、什么岗位,都应该有跨界的意识——当面对某个疑难问题,采用当前领域的做法均收效甚微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尝试一些完全不同的方法,尝试一些其他行业的跨界的思维和打法。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广泛的信息获取。多看一些其他行业的书籍和资料,了解一下其他学科和领域的重大进展,看看是否有可能与本领域相结合。

其次,要储备跨界人才。

我们发现,像谷歌这种注重创新的科技公司,都会“不拘一格降人才”。尽管是身处互联网行业,谷歌还会招募一些跟计算机、互联网毫不相干的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比如艺术家、体育健将。

这样,会让谷歌公司的人才组成更多元,更容易激发创新。这是因为,真正有才华的人、在某个领域获得极高成就的人,往往触碰到了所谓“终极智慧”。这样,当他切入到新的行业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新做法,从而迅速脱颖而出。

这也是诸如爱因斯坦、达芬奇等名人大家,往往能在科学、艺术等不同等领域都展现出过人才能的原因。

因此,在为企业寻找创新人才而不是普通螺丝钉的时候,不仅要看他现在会什么,更要关注他曾经做过什么、到达过什么样的高度。

2、把握本质,找到目标

前面提到过,跨界思维,本质上还是手段的创新。

那么,既然是手段,我们在判断选择哪种手段之前,首先要明确目标和本质,知道我们要去往哪里。

不知道目标和本质就谈什么跨界,无异于本末倒置、空中楼阁。

关于如何找到本质,在旧文《如何拥有“把握本质”的强大能力?》专门谈过,在此不再赘述,大家可以稍后阅读。

比如,在品牌营销领域,如果要采用跨界思维,那首先要深刻理解品牌营销的本质。

品牌营销的本质既不是“打折、促销”,不是“创意、借势”,也不是“平面、视频、户外投放、H5、微博、微信”——这些都是手段。

品牌营销的本质是“将差异化的品牌信息通过合适的渠道传递给潜在客户”。当你掌握了这个本质,你就能采用一些跨界的、融合的新思维和打法来做营销了。具体是什么跨界的思维和打法,后面会谈到。

再比如,之前提到的支付的例子。如果思考到触达本质的深度,那就可以理解到,纸币、刷卡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完成支付,实现资金的转移。

当把握了这个本质之后,思维就不再限于对纸币和刷卡支付的体验进行微小的改进了,而是可以考虑跨界的做法,考虑如何使用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来实现最高效、便捷的支付了。

很可惜,那些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并没有抓住机会,把握这样的本质、采用跨界思维,提前布局移动支付,以至于如今在支付这个自家地盘上,被互联网公司牵着鼻子走了。

谈到这里,我们多次提到手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威力。

现在,让我们更深入、更广泛地思考下,为什么互联网这样的跨界思维总是有效、总能颠覆一个行业呢?

那是因为,这种思维触及了商业社会的某些本质,顺应了“电子化、虚拟化、移动化”的规律和趋势。

比如,“打车不方便、好商品没销路”等诸多问题,本质都是“信息不透明、不对等,供需双方不能高效对接”造成的。

而让信息公开透明、快速流动,正是互联网技术的初衷和最大优势。

因此,当交通、贸易、农业、医疗、媒体等各种领域与互联网技术和产品跨界融合起来后,就会出现巨大的改变。

3、落地实践、跨界融合

掌握了跨界意识、储备了跨界人才,把握了本行业的本质,我们来看看具体怎么跨界。

(1)将相近的领域和环节,进行结合

如果某些学科、领域、环节原来是割裂的,现在就尝试将他们结合起来、融合起来,看看是不是会产生化学反应——这就是跨界思维。

比如,在传统思维当中,企业的“产品、研发、营销”等三个环节和部门是割裂的。每个部门都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都是“各扫门前雪”。

产品只负责做好设计、满足用户体验,技术完成产品的研发,营销负责产品发布后的推广。

然而,这三个部门的人如果只局限于当前职责,就很难做出突破,也浪费了很多潜在的资源。

此时,就可以用跨界思维,把这些环节两两结合起来。

比如,“用技术思维做营销”,那就是大家熟知的“增长黑客”的做法,即用技术手段实现产品的增长,实现营销目标。

而用“用营销思维做产品、用产品思维做营销”,那就是产品/营销自传播,让产品和营销活动自带传播力。微信红包,就是典型产品与营销合二为一的成功案例。

即使不用“增长黑客、自传播”这样体系化的跨界思维和打法,我们在处理工作和生活当中的每一件具体的事情时,都可以运用跨界思维。

比如,有人“用产品思维发传单”,让传单这个再传统不过的营销手段焕发生机:转化率从常规的千分之几飙升为百分之二十。有个不会做饭的互联网产品经理“用产品思维做早餐”,很快就达到“色香味俱佳、天天不重样”水平,从而讨得女友的欢心。

其实,苹果公司的成功,也体现了跨界思维。

在iMac、iPod、iPhone之前,IT产品体现的是工程师思维。只要能用、稳定就行,对于美学、设计感等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

当乔布斯“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第一次把人文精神、艺术品位引入到IT产品之后,一切都变得大不一样了。时尚、易用的苹果产品,瞬间征服了全球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亿万用户。

(2)应用底层、普适的原理和技术

将诸如“心理学、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底层的、普适的原理和技术,应用到当前的领域之后,就能实现跨界。

人的所有行为都受到大脑的指挥,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心理学就有用武之地。

因此,无论是产品、营销、贸易、社会发展等领域,如果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原则引入之后,就能实现破局和突破。而这一点,是大部分人所忽视的。

比如,在世界银行的《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思维、社会与行为》一书中,提到多个应用心理学原则来促进全球社会发展的科学有效的策略。比如,如何提高贫困人口的子女入学率、如何督促艾滋病患者定期服药等等。

我在旧文《都说产品和营销高手们都“懂人性”,你该如何做到?》也提到过,产品、营销高手都懂人性。所谓懂人性,就是要懂得心理学,尤其是要深刻理解“猎奇、懒惰、虚荣”等几种重点的心理和人性。

对于掌握心理学原则的重要性,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在其畅销书《穷查理宝典》中,也有反复的强调和阐述。

除了心理学,互联网技术也是一种底层的、普适的技术,几乎可以跟所有的行业进行跨界融合。这个前面已经谈到了,不再赘述。

我们来说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目前,人工智能是最火热的话题,而背后的推手则是深度学习技术。

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的其他实现技术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普适性。有了深度学习技术,为了解决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不同领域的问题,我们不需要再开发诸多实现原理迥异的人工智能系统了。

比如,谷歌、百度等公司,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到了搜索引擎、自动驾驶上,阿里巴巴已经在用人工智能技术来代替设计师来做商品广告图片了。

同时,得益于计算能力的提升和海量数据的积累,人工智能的威力就爆发出来了。

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社会治安领域,也取得了很好的跨界效果。除了大家熟知的“运用图像识别技术抓交通违章、抓通缉犯”之外,还能发现更隐蔽的违法犯罪行为。

比如,国外有些不法分子,在居民房屋中偷偷地种植毒品,非常隐蔽。当地警方发现,如果靠逐户检查的常规方法的话,很难操作。

考虑到这样的种植过程因为没有日光照射,而大量使用人工光源。后来,警方就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引入,通过对该地区居民用电量数据进行分析,就很快找到了异常用电行为,从而圈定了目标。

其实,就连深度学习本身,也是跨界的成果,它就是统计学、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等多个学科交叉、跨界的成果。

不可否认,在当前互联网思维、人工智能领域,出现了严重泡沫。但只要应用得当,这些技术的确会对很多行业带来很大的变革,因为它是普适的、跨界的思维。

为什么跨界有如此大的威力?

谈完跨界思维的概念和实现方法,我们再回过头思考下,为什么跨界思维有如此大的威力?为什么你一定要掌握这个思维?

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世界很复杂,单一领域的解法存在局限

当我们在某个领域学习的时候,为了阐述方便,其中的理论、法则的适用场景,往往都是做了理想化、简单化的处理。

然而,当你要处理现实世界的问题时,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往往都是错综复杂的,单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不足以应对的。因此,你需要跨界的思维,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此外,即使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的积累达到了所谓专家水平,如果他的思维和知识过于狭窄和僵化,就会出现负面效应。这是因为——当他拎着榔头的时候,就会觉得满世界都是钉子。他会“本能地”将问题强行套到自己的方法论和经验当中,从而给出片面的、错误的分析和结论。

2、跨界思维是“把握本质、殊途同归”的思维

前面谈到了,跨界是手段,是把握本质后,实现目标、殊途同归的新手段。

当你只是固守本行业的旧思维和打法,这就犹如“坐井观天、盲人摸象”,不知道还有更大的世界。

同时,还会陷入“目的和手段”颠倒的陷阱中,误把手段当成目的。

比如,在营销领域,当你只知道“P海报、发稿件、开发布会、砸广告”这些手段时,你就容易犯错,认为这些就是目标。以为每天只要做了这些事,就完成了目标。殊不知,还有诸如增长黑客、自传播等更有效的跨界手段。

3、跨界思维会带来跨界红利

所谓跨界红利,就是在一个领域看似很普通和简单的技术,放到另外一个不相干的领域,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因此,在多个领域当中都有着丰富经验的人才,会越来越受青睐。

同时,我们看到,单个领域、纯互联网的项目已经很难做起来了,所以需要与传统行业相结合。而且,哪个行业越传统、越原始,跨界红利就越明显。

比如,共享单车产品就是一个例证。

自行车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之久,而且,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自行车和骑车出行并没有产生大的变革。

然而,当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与这个古老的交通工具和行业跨界结合之后,当共享单车出现后,却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

4、跨界创新的人,没有枷锁

当外行人士杀入某个领域时,“缺乏经验”是他们的弱点,但同时也是他们的优势。

这是因为,他们不会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不会自我设限。他们会质疑并解决所有不合理的模式、设计和体验,最终打造出优秀的创新产品,打破巨头的垄断。

比如,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就凭借跨界思维以及著名的“第一性原则”的思维,先后在电子支付、航天、电动车等多个不同领域,做出颠覆性的创新和巨大的成就。

再如,乔布斯在准备做电脑和手机的时候,就在质疑:为什么电脑一定要很丑、很难用?为什么手机上要用近一半的尺寸来安装密密麻麻的物理按键?有了很多诸如此类的对常规做法的质疑和思维突破,就有了苹果的成功。

除了苹果杀入娱乐业、手机产业后带来的变革,国内雷军、老罗、华为这些”外行”在进入手机领域后,都带来了行业的创新和繁荣。

这些,都是跨界的成功。

结语

跨界思维,是抓住本质的思维,是殊途同归的新思维。

当你遇到某个难题,长时间无法攻克,或者在某个领域当中,很难进一步提升时,那就应该采用跨界思维。

如果自己不跨界、不颠覆,就会有别人来跨界、来颠覆,这只是时间问题。

不要再囿于一隅,苦练“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了,因为对手的洲际导弹,已经腾空而来了。

扩展阅读:

<完>

#专栏作家#

朱百宁,微信公众号:八点三十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百度品牌总监,著有《自传播》一书,现在专注于人工智能以及产品设计等领域。个人微信:izhubaining,欢迎添加进行交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由作者提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人性和规则都有什么

    回复
  2. 在不了解人性与规则之前不要轻易跨界,正如数学函数不先找到定义域与规则就不可能找出值域

    回复
  3. 手动赞 抓住本质 遵循第一性原则!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