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淘宝发展轨迹
阿里的上市曾引发了无数人的猜想,2000亿刀的估值也让很多人羡慕不已,短短十几年的发展状况让许多传统的线下企业愕然,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市场份额就没了。在此想谈谈对于淘宝的认知。
曾认为淘宝假货横行的状态会成为影响阿里上市估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毕竟国外对于诚信体系十分看重,其次对于品牌的认知,一个充斥着大量假冒伪劣的平台无疑是在品牌商抹黑,并且阿里在上市前对于淘宝的整顿行动更是表明淘宝存在的问题会影响到上市的效益。然而资本市场对于淘宝的看中却有着另外的态度。
淘宝地位依然重要
1、流量入口,淘宝是作为阿里集团的重要基石,包括其他的业务扩展,包括天猫、支付宝、余额宝、一淘等平台产品都是通过淘宝对其进行引流,减少自身获取用户成本,而阿里妈妈则是作为外部流量补充对淘宝进行流量导入。
2、商家资源,2013年上半年统计的数据为淘宝商家超600W家,天猫商家超过10万家,淘宝加天猫商品总数早已超过10亿件商品,淘宝虽为免费开店,且不说直通车、聚划算、钻展等广告服务,但是大大小小的收费项目琳琅满目,包括旺铺、拓展版、消息通道等服务,失去了淘宝商家的收费体系无疑会对阿里造成财报上的不乐观,而没有商家的支持,作为非标准类商品平台的淘宝也失去了对用户的吸引力。
3、平台影响力,不管如何,淘宝始终为中国网购市场的巨头,其低门槛的“免费”式操作丰富了商家收入来源于营销推广的平台,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与生活习惯,无论是商家还是用户在网购消费中对于淘宝平台的依赖程度较高,至少在目前是这样。
在发展的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淘宝神话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通过淘宝发家致富的新闻每天都有,而脱离淘宝的人,也每天都有。根据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淘宝每日关店的数量超过1万家,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淘宝的出淘归因
1、竞争激烈,淘宝红利减少,虽然淘宝每日关店数量超过1万家,但相同的每日淘宝新增的店铺数量亦不少,此消彼长的淘宝商家挤压在同一个平台无疑会造成竞争,甚至是不正当竞争,众所周知开淘宝店的三部曲,刷单、刷钻、刷信誉,不正当的作弊手法成为了开店的必经之路,挤兑正常营业商家,形成不正常竞争。
2、费用成本高,流量费用与店铺功能费用,淘宝买家的每次购买基本以搜索为起点,(例如搜索“裙子”两个字)看起来搜索结果展示的并不少,足有100页,每页40个。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只能仔细看完第一页40个商品,有耐心浏览完前3页的少之又少,浏览完前10页的已经堪称“奇葩”。除此之外的海量商品便被淹没,无人问津。那么想要进行商品展示,就得交钱,加上现在的直通车效益转化率低,苛捐杂税的店铺功能更是增加了商家的费用成本。
3、天花板效应,大的越大,小的就死。无论是淘宝,还是天猫商家,发展一定规模会对自身的品牌进行塑造与打磨,形成自身品牌格调,使用户对商家产生品牌认知感,而并不是所有的商家都能形成自由品牌,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积累与资本力量的运作,2013年的双十一350亿销售额,销售额前12名商家双十一当天销售额25亿,占了总销售额的8%,用户直接敲入店铺进行消费,可见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价值,在互联网行业中有第一第二,没有第三,对于缺少资本力量的中小淘宝商家而言亦是同理。
4、推广限制,外部推广限制,内部推广打击,迫使商家选择内部推广服务。老生常突然的是阿里对于影响到内部流量体系的入口均会进行砍杀,外部包括百度、美丽说、微信等入口,内部则是对自身旗下的淘宝客联盟进行限制,回收淘宝客权限,冻结淘宝客账号,减少了商家的进行流量引入的来源,维持阿里内部流量平衡。
5、规避风险,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有实力的商家选择其他电商平台进行推广营销或进行自建B2C商城,将自身业务进行分摊,不依赖第三方电商平台进行推广,降低风险。而在针对淘宝商家人群分析中,亦可以得出淘宝商家对于外部流量渠道的渴望,只要能够展示在用户面前,并不会局限于某单一入口,加之站在风口上的炒作,O2O、移动互联网概念成为了商家的轮流占坑的方向,为何会站在了风口?
O2O的导火索
O2O模式为中国特色叫法,online to offline,意思为线上到线下,线上引流,线下消费,在后面的发展中亦可以变成offline to online,线下到线上,线下到线上的应用场景有很多,例如刚被叫停的二维码扫码支付,线下展示,二维码扫码支付,或者是苏宁国美门店看货,线上下单等。O2O对商家吸引点有三。
1、未来趋势,市场规模大。根据亿邦动力网的报告, 2013年线上网购市场销售额为1.85万亿,线上网购市场对线下零售模式产生了影响,而线上网购市场却只占线下零售市场的2%,可见线下零售市场潜力,对于线上广告营销入不敷出的商家,O2O模式成为他们新追求的一点,谁能抢占了先机?
2、巨头影响与第三方的鸡血。BAT三巨头从去年开始便大肆的进行O2O布局,从对团购网站的并购,地图应用的收购,打车软件的烧钱,社交软件的推广,巨头的布局引起了商家的关注,其次为O2O成功案例被不断放大,导致关注成功的人太多,总结失败的人太少,盲目跟风,占坑一时成为他们的主流,最后为一些第三方营销培训机构,打着O2O改变生活的旗号对商家进行宣传,不少的商家缺乏对O2O模式的理解,盲目从众与占坑,生怕“错过了淘宝,不想再错过O2O”,先把坑占了再说。
3、对O2O模式的曲解。在不少的商家眼中,电商+微店=O2O。分析起来也并无道理,商家在微信上宣传,用户线下提货,这也是线上到线下的一种操作手法,只是第三方微信开发团队鱼龙混杂,效益不明显,腾讯官方出品的微购物高昂的费用与转化,又使商家入不敷出,O2O行业没有形成一个正规的行业规范与展现形式。
常见的O2O方式
1、lbs+指导,高德、百度地图, 通过地图将线下实体进行整理汇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地图将通过店铺展示、优惠券发放、支付等形式成为线下实体店铺的流量大本营。这当然是个很动听的故事,阿里在全资收购高德地图之前高德自身也已经在讲这个故事了。
2、线上下单,线下消费,通过线上浏览相关服务,到线下具体门店进行消费,天猫、苏宁等门店自提等方式都属于此种方式,例如团购网站,通过搜索附近商家所提供相关的消费项目,到门店进行消费,可以理解为团购网站为O2O模式的主要践行者,虽然后面死了一大片一片,剩下美团与大众点评在坚挺着。
3、下线分发,商家对员工、亲朋好友等对象进行下线设置,下线协助商家通过自身熟人圈等资源进行推广商品,商家根据交易情况进行相应的奖励机制,属于是变相的阿里妈妈联盟,只是将范围扩大,不局限于线上线下,倘若是具备品牌号召力的商家,则可以通过粉丝传播进行宣传,达到“全民推广”的展示。例如罗辑思维的粉丝向身边有同类爱好的群体进行推荐,推荐完成可获得罗胖胖的奖励,当然,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是硬道理。例如前段时间的国美app,中兴手机微店,大家推。
O2O玩法,针对的应当是小而美的单品展示,或者是线下活动预热,O2O只是手段,而非营销的主要目的。而针对淘宝竞争激烈且同质化内容严重的现状。不管是淘宝内部的无线端战略,还是微信、O2O等移动互联网发展之路,小而美,个性化产品提供会是淘宝商家的发展之道,而内部广告流量+外部淘客流量并不能满足商家的需求,多流量入口会成为电商主旋律,而移动互联网的特征恰恰是满足了这一特征。
关于淘宝电商的认知,后续会进行撸文,包括淘宝开店的事项,淘宝规则,淘宝运营的些许等经验分享。
有什么说得不对的,还请斧正,请原谅我年纪小不懂事。
本文系作者:@意淫将 投稿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保留本文链接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