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凉了的智能可穿戴,可能在2018年回魂吗?

4 评论 5163 浏览 25 收藏 10 分钟

或许已经凉了智能可穿戴,真的会被回锅一下了。希望这次即将到来的回魂记中,也能看到中国玩家的身影。

最近Android给出了一批可以搭载Android 8.0系统Oreo的智能穿戴名单,一下子让我想起了这个已经凉了的领域……注意,我说的是智能穿戴,不是Android 8.0哦。

其实这个名单,也可以被看做“智能穿戴幸存者”名单了,已经能用上Oreo的有Fossil、LG Watch、LV、Micheal Kors和Montblanc,外来会接入的有卡西欧、华为、中兴、Diesel、Hugo BOSS……

所以,目前仍然在苟延残喘的智能穿戴产品(主要是手环手表),除了时装品牌就剩下那么几个大厂了?

融了近十亿美金还破产的企业,不仅仅有X视

时光倒流到两年前,苹果的iWatch伴随着大量众筹产品一起来到市场。智能穿戴瞬间成了一个大风口,创业公司与大厂一起入场,好一通热闹。

那段时间也出现了不少标志性的产品。

比如和张全蛋同一时间火了的苹果表,还有出货量奇高的小米手环,特别漂亮的Moto 360和据说最专业、今天已经破产了的Jawbone。

资本在智能可穿戴领域也很活跃,光是Jawbone一家,就拿过13轮融资总计9.83亿美金,对手FitBit则直接靠IPO融了将近4亿美金。可惜到现在,Jawbone已经黯然离场,FitBit在今年Q3生生亏了1.13亿美金。而微软干脆关闭了相关的产品线。

所以智能可穿戴产品的问题究竟出在哪?

首先,智能可穿戴产品作为手机的延伸,并不能很好进行功能分区,甚至和手机之间形成了竞争。不管从用户使用习惯还是使用体验上,智能手环和手表在接听电话、回复微信这些事情上的表现都欠佳,除了移动支付之外,并不能完全替代手机。

其次,智能可穿戴在增量上驱动力也不够。虽然能把体温、心率、睡眠等等体征量化,展现在手机上,却没能为用户提供进一步的服务,仅仅是展示信息而已。

最重要的,大部分智能可穿戴产品仅仅止步在智能手环/手表和蓝牙耳机领域,加上谷歌眼镜遇冷,智能可穿戴的产品配不上概念,很容易让人失望。

智能可穿戴最大的错,是在错的时间出现

我一直认为,做产品就像谈恋爱,光有合适的人还不够,还要让合适的人出现在合适的时间。

之前的很多智能可穿戴产品就是没有出现在合适的时间:市场泡沫太大、同行稂莠不齐、用户对价格期待模糊……

那现在最适合智能可穿戴产品出现的时间到了吗?

其实对于智能可穿戴产品来说,现在和两年前相比,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计算上。一是终端计算能力的提升,不但和智能穿戴产品息息相关的手机提升了算力,芯片的发展也让智能穿戴产品自身有可能搭载芯片,在终端对数据进行运算。第二是人工智能影响之下,让很多企业开始重拾对算法的重视,智能可穿戴产品采集来的数据可以更好的被利用起来。第三则是手机增加更多传感器正在成为风潮。

以往人们认为智能可穿戴产品没用的最大原因,就是这些产品智能采集数据,智能手环告诉你每天睡了多久、智能鞋垫告诉你每天走了多少路……知道了这些数据,然后呢?

有了本地计算和算法的软硬两端配合,让智能可穿戴产品有机会脱离OEM阴影下的纯硬件模式。就拿睡眠来说,手环对体征的监测完全可以被融入到物联网的大话题下,手环把监测到的数据和历史数据相对比,发现用户最近的睡眠质量差,就可以直接推荐用户购买褪黑素等保健产品。如果数据连通的更为广泛,手环甚至可以通过算法发现,用户是在购买了新枕头之后才开始睡眠质量差的,就此建议用户换回原来的枕头。这样一来,智能可穿戴产品就可以脱离数据采集器这一尴尬的单一身份了。

不过即使仅仅作为数据采集器,智能可穿戴产品在今天也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在苹果今年的新机中,深度传感器、AR校准摄像头、陀螺仪等等都是对手机传感器的优化和增加,目的在于增益AR在娱乐领域的更多可能性。而智能可穿戴产品对人动作的采集,不是更适用于娱乐领域吗?通过指环、手环对手势进行识别,甚至可以起到手势操控的作用,在终端上进行体感游戏。

一款软件配一件硬件,可能吗?

在今年,并不热闹的智能可穿戴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或许将成为智能可穿戴发展里程的重要一步。

最显著的一个趋势是,智能可穿戴的功能性开始逐渐分化。很多产品都开始专注垂直领域、专注小问题。

光是在医疗健康方面,就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同的产品。上个月美国斯坦福医院就宣布和苹果合作,通过iWatch对心率的监测探索是否能对房颤等心脏病进行预警。苹果发布了先关的分析软件,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苹果可以区分心脏节律与其他杂音,从而发现心律异常等问题并将信息发送到苹果手机上。微软在今年Build大会上则展示了一款可以识别帕金森患者颤抖频率的手环,并通过同样频率的颤抖帮助帕金森患者写字。

同理,在教育、运动领域都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开发出更多产品。比如智能球拍可以记录用户手臂的运动轨迹并进行分析,通过震动的方式矫正用户运动姿势。

另一个趋势,是将智能可穿戴产品集成在一些日常用品中,增添更多的实用性。像越来越多智能手环把自己做成了戒指、项链和手链,以装饰品的角色更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雅达利甚至出了一款集成了蓝牙耳机的棒球帽,还做了一个帽子间互传音乐的多人功能。

这类产品在“没什么卵用”和“有点意思”之间徘徊,但不乏成为一个可行的创新方法。

总之,2016年智能可穿戴凉了的原因是因为功能有限,仅仅作为硬件存在既无生态也无壁垒。今天则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智能可穿戴产品可以由算法、由软件主导,更垂直更专用,甚至可能一款软件搭配一款硬件。其实智能可穿戴中的传感器本来成本就不高,这样把战略重心转移到软件的做法并没有想想中那么不实际。

很多投资、分析机构也对智能可穿戴相关产业表示乐观,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威公司推出了智能珠宝、IDC数据显示到2021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2.523亿台。

或许已经凉了智能可穿戴,真的会被回锅一下了。希望这次即将到来的回魂记中,也能看到中国玩家的身影。

 

本文由 @脑极体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众筹是不是也只剩几家大公司了

    回复
  2. 借用之前看到过的一个观点,目前的各种智能设备都仅仅只是在原有的功能上加上了联网模块,实现了信息与手机的同步,仅仅智能作为一个数据采集的模块来使用,而在理解用户意图上还缺乏创新。

    来自广东 回复
  3. 回魂就不用想了,英叔已经死了,尸变是有可能的!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