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向左,腾讯向右

0 评论 2161 浏览 0 收藏 7 分钟

这两年互联网的企业并购多得让人感觉眼花缭乱。有些并购如果联系起来放在一起看,会很有意思。

比如眼下风头正劲的阿里巴巴集团整体上市之际,马云狂收了高德地图、虾米音乐、文化中国,入股了恒大足球、21世纪传媒、银泰百货,以及前不久 刚宣布的完全并购UC浏览器,等等,所以有人感叹马云几乎买下了中国半个互联网,被收购的企业也大有“一网就灵”的快感;另外一头,则是腾讯把电商业务资 产剥离了出去,置换了京东的股权,腾讯自己放弃了电商业务。

同为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难分伯仲,腾讯与阿里这一进一退之间,能让人咂摸出一点什么味道呢?

在过去的十几年,腾讯原来的路线是什么好就做什么,或者叫“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所以腾讯有了最长的产品线,上千个产品,几乎无所不包。在中国互联网创业,除了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三座大山的说法外,甚至还有躲避不了“生、死、腾讯”的说法。

今天为阿里收购项目叫好的理由,基本上都可以类比当年的腾讯新上的项目,然而腾讯的电商终究是乏善可陈,最后改变这一局面的,是3Q(腾讯和360)大战引发腾讯自上而下的彻底战略反思,确立了开放平台战略,收缩了战线。那是想清楚了,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而恰恰相反的是,阿里巴巴集团在过去十几年里一直集中于电子商务,集团旗下不仅有电子商务的完整业态,包括淘宝、天猫、聚划算等,还有支付宝起 家的小微金融集团、大数据和云计算概念的阿里云等。虽然也曾遭遇雅虎门户网站的失败,总体来说,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化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一言以蔽之,就是腾讯多元化十几年后在痛定思痛缩短战线,逐步回归专业化;而阿里巴巴专业化十年后却在上市之际兴致勃勃地开始搞起了多元化。双方擦肩而过。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两位巨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刚刚勃兴之际,互换角色,走向了与过去的自己迥然不同的路线呢?

企业的多元化与专业化,并无定规,适合自己、顺应时代大势的就是好的。回顾一下最近30年中国企业的成败历史,企业的致命危机大多是在鼎盛时期 便已悄然种下。人在万众瞩目的熏灼之时,往往相信自己做什么事都能成功,而忽略了形势比人强、时势造英雄的古话。那些经历过人生起落的企业家,谁不是都曾 雄心勃勃豪情万丈?

阿里巴巴近乎疯狂的收购说明,其投资决定权似乎并没有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约束,而放弃香港上市选择美国上市的合伙人制度,在阿里巴巴已经形 成精神领袖马云一言堂权威的格局下,客观上为纵容个人犯错留下了空间。虽然有经济学家称小股东要相信和支持大股东的判断,因为他们更有效率,但不要忘记失 败的后果是要小股东一起来分担的。

在全国几乎所有其他电子商务企业都还在为盈利乃至收支平衡苦苦支撑之际,阿里巴巴旗下各企业基本走过了漫长的市场培育期,实现了盈利,开始真金白银地赚钱了。结合中国整体经济现状和发展历史,未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的增长恐怕要靠社会经济的进步红利,要想再实现超常规发展已经很困难。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一个大企业跨越多个不同产业广泛布局而成功的,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先例,韩国的三星就是这样的例子。但在企业竞争激烈的中国互联网产业中,马云的广泛撒网能否成功,还有待时间去检验。

有人分析,阿里的广泛收购是为了趁自己足够有吸引力之际,多买点筹码,一方面为商业实施战略布局,另一方面是为提高整体上市的资产估值,从股市 上多拿点钱回来。买到的企业,好的则留,不好的大不了到时候卖掉,何乐而不为呢? 这说法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天下事如果都能像想象的那般美好,世界又哪来那么多悲欢离合呢?

也许是为了中立的学术研究和公益的风险提示,也许是为了做空市场或者狙击阿里上市,就在阿里上市即将启动之际,美国开始出现关于新浪模式(VIE结构)法律风险的警示,国内也开始出现对于阿里上市一旦不成功的可能后果的分析预判。

笔者认为,如果没有最近一两年来的这些大手笔收购,阿里以适当估值进行IPO,可以说任何法律风险的质疑与上市做空都难以成为实质性的风险。因 为面对现金奶牛一般的阿里集团,投资人不会跟钱过不去。但现在则不一样了,如果阿里上市不能尽如人意,则有可能在短期内叠加遇上投资绩效、债务、并购企业 内部整合、财报预期等问题。一旦风向反转,到时候新购进业务的状况不佳反过来还会连累主业。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系互联网资深观察人士)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