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团滴滴看背后的产品之争
美团和滴滴的竞争,恰恰说明了,最大的对手,往往不来自于眼皮底下的本行业,而是另外行业的竞争对手。
前两天,美团和滴滴两家独角兽公司开展——做外卖的美团,在上海开始了美团打车,首日完成订单量已经突破了15万单;做网约车的滴滴,不服来战,打算在4月1日开始滴滴外卖。
小伙伴纷纷搬起小板凳认真观战,大佬掐架,观众占便宜。小伙伴心里想着:打车更便宜一点?还是外卖便宜一点?
美团倾向于寻找多元化的市场空间,在原来“衣食住”服务之外,再补充“行”,以此来挖掘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争夺互联网流量。
滴滴倾向于战略保护,打算把战争的火焰也烧到对方的大后方,以后就算有损失,至少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至于以后会怎样不好说,但这场独角兽之战,给你带来什么产品洞见?
一、流量黑暗森林
当双方进入各自领地,自然就会侵占对方的流量,势必会开启新一轮的流量之争。在目前流量红利无多的情况下,这更像是「零和博弈」,你多一点,我便少一分。
在互联网流量里,存在「黑暗森林法则」:无尽黑暗、效益递减、暗刀涌动。
在流量黑暗森林中,双方在各自外卖和打车领域做出了品牌,已经占据用户的认知,用户很容易就能一片同质化竞争中,识别它们。
用户对美团做全方位生活服务,心里更容易接受,反而是滴滴做外卖,业务的跨度比较大。
而根据「效益递减」,一个领域所产生的效益,会随着时间推移进入快速递减模式。
由于网络效应,产生的效益可以供养出老大和老二,如果还有老三,那老三相对活着不太好。
打车行业,目前只有滴滴一家独大,美团的进入,势必以挑战者的姿态,给老大压力,倒逼滴滴把服务做好,这点倒是用户乐意看到的。而外卖行业,已经有美团和饿了么,滴滴打拼出一片天地,难度要大得多。
最后暗刀涌动,其实就是「高频打低频」。
美团涉及:外卖、酒店、旅游、电影等生活服务,它是一个高频率使用的产品,对于培养用户的新习惯,相对比较容易。而滴滴出行的使用频率要少得多,饭总是要吃的,但车可以不打,滴滴从一个低频率去做高频率的用户需求,就会艰难多,而且相应的商家和骑手也需要从0开始,早期投入也会比较大。
二、高频打低频
很多人把「高频打低频」,看成是《三体》里面的「高维打低维」,这其实是理解上出了谬误。
「高维打低维」在物理学上是「降维打击」,在原有的空间维度内,撤掉一个维度,让空间降低了一维。
放在商业上,「高维打低维」更像是:京东或小米对传统销售商的打击,他们把传统销售中的中间渠道维度给撤掉了,节省了成本,又进一步压低价格,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高频打低频」,常见的理解是:同类用户需求中,一个用户高频使用的产品,切入去做低频需求时,往往自带优势,有利于培养用户习惯。
要做到「高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 用户要长时间使用你的产品;
- 用户因为操作行为和互动行为,而会在你的产品上待更长时间
你用这两条衡量一下,你就会发现:微信属于「高频」产品,相比之下,支付宝是「低频」产品。
同样是支付,支付宝付款后,你就退出了,基本不会停留太久,而用微信支付完,你可能还跟朋友聊两句,或刷个朋友圈。
微信的用户黏性更大。
所以微信支付打击支付宝,实现后来居上,就是「高频打低频」的经典。微信靠着庞大的社交体系,用最高频的「微信红包」作为切入点,迅速铺开了微信支付。
基于含蓄的中国文化,你更喜欢给人发个红包,而不是转账给别人。而且「微信红包」比较好玩,有些人还把它当作手气游戏来玩。支付宝在「移动支付」中确实面临强敌。
难怪我妈说家里做生意,现在别人都是用微信支付,几乎没人用支付宝。
这种「高频打低频」情况已经出现很多次,上面的两个独角兽之前都参与过这类战争。
在千团大战中,美团成为团购之王。但它不敢放松,因为出现了「外卖」这个高频的需求,像饿了么做外卖,对美团产生了严重威胁。
于是美团合并了大众点评,利用了它较为高频的商铺点评,全力做出了「美团外卖」,才得以跟饿了么抗衡。吃饭总是要吃,但团购就没有那么强的需求。
在出行领域,易到用车是早期的专车领先者,后来尽管有神州专车也没能击败它。但万万没想到,滴滴打车从租车领域,跳过来,做起了滴滴专车,迅速对易到用车造成致命打击。
租车比起专车,是个高频需求,滴滴培养了用户习惯,很容易就能进入专车领域。
如今,这两家经历过「高频打低频」的独角兽公司,再次棋逢对手,表面上看滴滴稍稍处于劣势,但双方都有实战经验,谁能胜出还不好说。
三、质变之争
互联网产品出了「流量之争」,还有一类更本质的战争,它是基于行业的「质变」,可能是一些技术或模式的变化,从而诞生了一些新机会。
- 第一类是:「基于交互界面」的质变。触控屏的智能机打败了键盘操作的诺基亚;多点触控的手游大火,挑战了鼠标键盘的PC游戏;微信担心颠覆者出现,最有可能的对手可能就从「交互界面」对它发起挑战,比如像VR的虚拟社交。
- 第二类是「基于商业模式」的质变。小米打击传统手机,以前手机是靠硬件赚钱,而小米手机基本不赚钱,而是靠软件和服务赚钱;360杀毒打击传统杀毒,传统杀毒收费,360杀毒直接免费,铺开市场占领流量,靠广告和增值服务赚钱。
- 第三类是「基于交易方式」的质变。滴滴出行挑战了传统出租车,电商打击了大型超市。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跨界竞争。比如:之前外卖发现部分地区的订单明显减少。
原因是:共享单车起来了,用户更愿意骑自行车去下馆子,而减少了对外卖的依赖。共享单车发展之后,不只是外卖受影响,连滴滴在5公里内的订单也下跌了75%。
最大的对手,往往不来自于眼皮底下的本行业,而是另外行业的竞争对手。
作者:逍影歌,微信公众号:恰好同行
本文由 @逍影歌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作者您的公众号换名字了吗,搜不到了
哈哈 我决定聘请你做滴滴ceo,和美团打仗
饿了吗被阿里全资收购了,美团去打滴滴了,这下美团可能面对两个方面的共同进攻。
你打滴滴我就打你,饿了吗可能这么干吗?大家拭目以待。
😀 围魏救赵
结论是对的,但中间的案例和思考方式不敢苟同。
结论也未必是对的……
滴滴想要进入已经被饿了么和美团外卖瓜分的世界不太容易,但是美团如果进入一个被垄断的行业然后打破一家独大的场景还是用户喜闻乐见的。毕竟当时优步打车进入市场的时候走的是价格战,然后是收购战。
再看现在外卖行业,饿了么和美团相对持平,活动就是大红包抢夺战。滴滴要是想要进入外卖市场肯定要砸入更多资金来抢占用户,使用的资金哪里来?滴滴打车。如果这时候美团打车进入软件打车行列,肯定会用更优惠的打车活动来吸引客户和司机,滴滴进军外卖的同时还要守好打车领域龙头老大的地位。那滴滴在打车上,是不是要用价格战和美团相抗衡?还是有什么别的运营手段来抵抗这波大浪?好激动,想看后续发展。
【感觉美团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业务发展的比较多元化,但是谁知道滴滴会不会扩展更多领域嘞~】
很有道理 😳
其实高频低频是在同等产品条件下比较更合适。电商本质上拼的就是“价格、质量、服务”。质量服务基本趋同的时候就是拼价格。价格趋同肯定高频平台占优势,但是大家都懂这个道理价格都不可能一致
😳 说得好!确实你这么分析更加理性客观。
从投资人的角度不会让他们互相搞,太浪费钱。
现在已经在谈和了,互换已建立的资源,互相换股讲和,先上市捞一笔
是的。背后很多投资人都投了两方,打架对投资人不利。
一派胡言。抱歉冒犯了。
没事,欢迎交流,这样才好!
你描述的高频打低频的说法站不住脚,吃饭也不一定点外卖。这两家的日交易量差不多,甚至滴滴要高几百万单。二者均属高频。
这个确实需要有确切数据说明为好,我也是通过外部数据反推的,未必准确。
用户能受益,就折腾去吧
用户对此喜闻乐见 😳
请问美团订单量这样的数据在哪里能看到呢
😉 网络上公布出来的数据
从目前形式上来看的确是滴滴占据了下方,其实两家在形成市场垄断之后,一些做法都遭人诟病,美团的高提成、滴滴的高提成和服务。只是美团一直让客户(C端)受益,因为便宜。商家却苦不堪言。但是滴滴司机觉得奖励越来越少,提成却依旧很高(差不多25%左右)赚钱越来越少,客户的评分不合理,却无法申诉,强制的扣违规费用,申诉还特别麻烦。同样客户也是一样觉得坐车越来越贵甚至比出租车都贵,跟出租车相比还要在路边等待。所以在口碑上滴滴确实在这场竞争中不占据优势,如果滴滴早一点解决一些问题也不至于在上海一天时间让美团抢去35%的订单量。
确实,吴伯凡老师也讲了自己被滴滴收取高价,但自己没有其它选择。他说如果美团能进入,他也是举双手赞成。
烧钱的惯性,滴滴好像一贯喜欢这种“以资本为中心”的玩法,美团还是要继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双方都要且行且珍惜。
对于美团和滴滴,高频和低频差距没那么大。可能有的人就不点外卖,有的人上班可能就经常打滴滴。
是的。用户的情况不同,所产生的需求也不同。这里也是总体上而言。
饭总是要吃的,但车可以不打,你说谁的粘性强,谁的胜算大
😳 用户黏性确实是很重要的因素。
美团真的发挥了大众点评应有的效用吗?
这个例子,我是看金错刀在书里提到。大众点评应该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很可能不是最关键的因素。美团自己做团购多年沉淀的运营经验,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做外卖的时候美团的确是借助了大众点评的高端商家客户资源的。
😳 棒棒哒
效益递减,高频打低频,交互界面竞争,商业模式竞争,跨界竞争等。观点独特,数据分析有说服力。请问lz这些数据从哪里来的呢?
一些互联网思维是从《爆品战略》里面学习的,数据则是从网上相关报道了解的。
吃瓜群众只求多发点券
😀 赶紧安装“美团”和“滴滴”吧!有人已经表示送到三张优惠券了!
吃瓜群众围观大佬拼钱,多发点卷
😉 ,是啊,大家盼着来点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