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为什么在上海“输”得这么惨?
两大平台的竞争,到最后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可现在,美团在上海却是大获全胜,那滴滴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呢?
互联网的江湖里,两军对垒,你死我活,后来居上的例子并不鲜见。可像美团大战滴滴这样,在一个城市,如此短时间内出现齐刷刷的倒戈却不多见。
所谓滴滴在上海的“输”,主要在四个方面:
- 美团上线前三天,分别拿到15万、20万和30万单。有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相当于打掉了滴滴30%左右的份额;
- 滴滴应对无力,这个时候一般是公关冲锋陷阵的时候,但从目前来看,滴滴方面并未给出什么有力的回击。所谓运营总监发出的一篇文章,也被怼的一无是处,缺乏诚意;
- 以短信密集轰炸,向用户发送优惠信息,已经形成骚扰,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
- 无论司机还是乘客,对滴滴的不满情绪集中爆发。
尔要战,便来战。
程维说这句话的时候,恐怕没想到美团的攻势这么猛吧。
其实,这是一场早有端倪的战争。美团在南京测试、上线已经是发出挑战书,而滴滴居然还在上海被打的晕头转向,多少有点不可思议。
我们认为,不是美团太狡猾,而是滴滴No Zuo No Die。
壹
Zoe是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自3月21日开始,果断投向美团打车的怀抱。
滴滴在上海遭遇用户抛弃,Zoe是典型代表,看看网络上的信息,上海人民有多积极吐槽打车那些事儿。可能有人会说,用户都没有忠诚度,美团补贴,乘客就贪图那点小便宜,不排除这种心理。
但是Zoe绝对不是,他前两天刚索取了2017年下半的滴滴打车发票,将近2万元。也就是说他几乎每天滴滴打车上下班,时间、线路固定。他不属于价格敏感性用户,真正选择不用滴滴的原因恰恰不是因为价格,而是不满滴滴的“糟糕”。
前两天,Zoe还想写篇文章吐槽,因为懒,放弃了。
所以,大家还是不要得罪会写文章的人吧,这世道文艺女青年和六六太多。
言归正传,用户对滴滴的不满,刚开始集中在打不到车,后来平台推出优享,就是加价可以快速叫到车。
其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Zoe现身说法:有几次,他先用常规打车功能,半个小时叫不到车,果断选择优享,10分钟车就到跟前了。然后他就跟司机吐槽之前打不到车的事儿,司机说:真是扯淡,我在附近转悠半天了,系统都没给我派单。
其实这个问题早就被用户怼过,但是滴滴官方每次都是从用车高峰、供需动态变化的角度回应。大家即使怀疑滴滴平台为了收入,有意逼迫用户加价,也没有证据。
但这是一道无解的题,只要滴滴自己不披露相关运营策略,这一质疑永远无法证实,而同样的,也很难证伪。
这套机制的实质——就是滴滴作为平台,掌握了流量分发大权。
尽管我们不怀疑智能派单的设计初衷,尽量让每个用户都能打上车。但也不得不指出,其风险在于——在某些压力下,比如:业绩、竞争等等,平台随时可以改变流量分配机制,价高者得。
平台派单,本是为了公平,最终却走向了不公平。不只滴滴,所有中心化的掌握流量分发的平台,都是如此。
贰
不满的不仅乘客,还有司机。
即使价高者得,作为供方的司机也得不到多少好处。抽成比例越来越高,名义上是20%左右,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些抽成比例甚至达到40%。
司机告诉Zoe,他用常规功能打车,总计60元左右,司机到手也就30多块钱。而用优享,要将近90块钱,司机也只能到手40多块钱,而优享的用户肯定少于一般打车用户。
还很少见这种做平台的互联网公司,两边都得罪。
即使淘宝,商家运营成本不断提高,引发不满,但是最起码用户还是可以买到便宜货。
这也就不难理解,去年很多司机,开始积极推荐嘀嗒拼车。今年上海的司机建议乘客用美团打车,当然有补贴的诱惑,而最终让司机、乘客的倒戈的还是——对平台形成的长期不满。
当新平台出现时,加上补贴的手段,轻而易举完成迁移。
滴滴的这套玩法并不新鲜,是其商业逻辑决定的。先烧钱抢市场,形成垄断(虽然我们很少提及互联网领域的垄断),然后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当你出行只能选择这个司机数量最多的平台时,你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而滴滴的派单策略,又为其提供了灵活的变现手段,成为商业模式中关键的一环。
技术是中立的,但结果却是一分为二。滴滴可以说不让司机挑活儿,让每个乘客都打上车。
而现实中,像Zoe一样,又可以成功实现竞价打车(竞价在互联网已经臭名昭著了),平台坐收渔利。牌坊也立了,那啥也不耽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看到有人说,滴滴作为一家500多亿估值的公司,不会如此没有底线。大家都不要装外宾,一家商业公司,还是不要以道德的准绳衡量;商业就是商业,FaceBook的估值多少,照样发生了数据泄密事件。滴滴滥用流量分发权的动力,还是源于其发展路径,早期烧的钱,总得找补回来,给股东交代。同时,即使成为独角兽,其依然面临盈利压力,IPO压力,需要尽快赚钱。
滴滴的今天,无关道德,仅是商业模式决定的而已。
叁
美团选择了一个好时机。
与出租车比,滴滴快车的价格已经没有多少优势。打车难、竞价引起乘客不满,高抽成导致司机纷纷抱怨。但,却以成百上千亿的投入教育了市场,提供了现成的司机和乘客。
在这种行业现状下,美团可谓精准打击。一边0抽成,抢夺司机,一边高补贴,招揽用户。同时,以司机抢单代替平台派单,直指滴滴的死穴,把选择权交给司机和用户。
不知道未来如何,但是就目前来看,这极大的调动了司机的积极性,顺利在上海完成了虎口夺食。
美团的优势还在于——其本身凭借生活服务的主业,已经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在对手不断犯错的情况下,进行降维打击,事半功倍。
对于公司而言,尤其是龙头企业,当然不希望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但是从司机和乘客的角度来看,更乐见于平台间的竞争,以防一家独大,任人宰割。
这就是个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不关其它。
我们还不知道一个,不掌握流量分发大权的美团打车,未来如何赚钱?可能站稳脚跟以后,也会走向派单模式,所以也没必要因为滴滴槽糕,就把美团捧上天。
我们向来如此,五千多年了。
滴滴似乎已经乱了阵脚,美团攻其打车业务,其也进入外卖领域。但是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外卖要比打车重上千倍,美团能三天之内吃掉滴滴30%的市场份额,但滴滴在三年之内恐怕都很难吃掉美团外卖30%的份额。
这是一场不太公平的对战。
行文至此,滴滴又给我发了一条优惠信息,从今天凌晨1点下午6点,一共收到6条了。
作者:Mr.FLY
来源:微信公众号,字头社(ID:zitou23)
本文由 @字头社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同感
滴滴太坑,美团打车来成都一定支持
美团年会时就宣称要“灭饿除滴”,现在饿了么被收购,打车市场势如破竹,美团已经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闭环体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得民心者得天下!
美团给了你多少钱……
滴滴给你多少钱…….
其实,目前的公司大战跟古代历史很是相像,当年打车大战的时候,受惠的是司机跟民众,大有“迎闯王,不纳粮”的趋势,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让老百姓用的舒心,放心,省心,自然得到老百姓的用户。如今,这种趋势,太像一个朝代末期,赋税徭役、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剪各种羊毛,如果不执行“新政”自然墙倒众人推。然而每一件产品的设计初衷都是在解决用户痛点,解决一系列问题,却在产品发展的稳定时期,变得以欺负用户来获取利益,请问,你们滴滴最初的产品经理是不是离职了。这种做法无异于提前进入产品末期。一个还没用过美团打车的十八流产品经理的理解!
美团还会走滴滴的老路吗
说不准
想当年打车三国争霸的时候,各家除了拼烧钱“收买用户”外,其愿景无外乎让用户不再等待,方便的打到车;同时给司机提供公平的赚钱的机会。然而随着战争的落幕,胜出的滴滴却逐渐放弃自己的愿景,放弃了用户体验,以牺牲用户体验来实现快速变现的商业目的,其实是纸糊的墙,一旦出现竞争者,迅速倒塌。产品运营中一定不能以牺牲用户极致体验为代价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
不是牺牲用户体验,是让用户给它红包,求它给你尽快配单。其实把用户当猴子在耍,明明有车,就是不给你配,逼着让你加价。现在的滴滴用户多数是抱怨加愤怒,如果美团司机迅速增长的话,多数用户会转移过去了。
有道理
滴滴之前一家独大,只不过是没有一个强大对手出现而已,而这个对手的出现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已…只要额外利润大于转移成本,就会有人来做…滴滴之前的行为就是在自掘坟墓,一手好牌打烂成这样!随他们去争夺,司机与乘客能享受到利益就好,只希望后来者不要再走滴滴的老路
行业壁垒高,但滴滴的壁垒不高。
同样有资本撑腰,美团就不能去控制供给端(司机)?
同样有大批出众算法工程师,美团就不能做好智能调度,优化派单和抢单?
美团切入“打车”市场,是完善其下班后16小时(24-8)出行娱乐的最后一块拼图,意图形成生活场景消费的无缝衔接。
Try to imagine,下班后美团打车-点评选餐厅-美团选影院-打车回家or美团酒店。
U could live without any other tools but 美团,这是单一场景的滴滴,所真正惧怕的!
有趣 😐
酒店有点意思
滴滴真的越来越贵,而且优惠券基本只有专车之类的,也经常遇到司机吐槽,希望美团也加油,至少不要让滴滴一家独大
滴滴叫战美团,美团直攻老巢,大获全胜的样子。
大有霍去病千里入大漠,擒贼先擒王的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