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横刀,堵了拼多多“升级”的路
随着拼多多的崛起,淘宝、京东等一众电商老大也颇感威胁,纷纷拿出一系列措施进行防御,这场战争越来越激烈,而戏码也越来越丰富,一起来看看。
一、商品流也有价值体系
今年的4月是个多事之秋,自快手、火山小视频被下架后,内容资讯领域掀起了一番整改的腥风血雨:先是快手宿华的诚恳道歉,到今日头条张一鸣不得已一夜未眠的反思,再后来腾信、阿里等等大佬均主动纷纷自查,业内人心惶惶,焦点定格在技术的价值观上。
关于这一块,潇雅倒觉得宿华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算法的背后是人,算法的价值观就是人的价值观,算法的缺陷是价值观上的缺陷。看似是信息流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实则是内里的利益取舍问题。
看信息流的业界动态,反倒让人联想到了商品流领域。这一块的问题大体集中在三大块:
第一,商品的质量问题;
第二,商品的品类合规问题;
第三,商品的营销方式问题。
信息流和商品流看似属于两个不太搭边的领域,但有一点是类似的。如果说信息流的质量影响着人的精神成长,那么,商品的质量直接关乎人的生活品质。
虽说商品没有价值观,但是商品背后的人是有价值观的。
前不久,阿里发布“淘宝网禁售区块链技术相关虚拟货币和服务”的通知,杜绝平台引导商家非法经营的可能性,体现的是淘宝网对于区块链技术领域的坚定站队;而拼多多前不久被中小商家们围的水泄不通追着退钱,虎嗅网对此也进行了报道,缘由是拼多多加大了打假力度,让习惯于虚假广告贩卖商品的中小商家们措手不及,这也是一种鲜明的价值外露,展现着消费升级的姿态,但拼多多这一行动着实让人耐以寻味。
二、拼多多与阿里的大战
几天前,采访了一位做电商的朋友G,当被问到:“淘宝网和拼多多你更喜欢哪一个”时,G爽快得答道:“我一个也不喜欢”。
细问缘由,不免让人唏嘘,G应该是属于享受淘宝网最初红利的那波人,典型的草根起家,但是G有个特点,做事诚恳且精致,因此这几年在淘宝网经营小店做的也算是风生水起,日子过得倒也红火。
按理说,不至于到两个平台一个也不喜欢的程度。经常在天猫购物的朋友们会发现,天猫已经没有聚划算了,而且有段时间19.9元以下的商品被搜索栏屏蔽掉了,并且最近还推出了特价版淘宝。一系列的动作,均是阿里实行的“消费升级”的产物,这对阿里而言是战略之举,可是却苦了跟着阿里一路走来的中小商家。
“淘宝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如果不做天猫,根本就很难有流量。以前的直通车价格很便宜,可是现在动辄就是一块多一个流量,而且很可能你一天花了几千块钱也不一定会有成交量,因为我们还得面对同行的恶意竞争。”G诉苦道。所以,在去年下半年,G的小店就开始转战拼多多,确实也曾一度带来了可观的销量。
那为什么连拼多多也不喜欢了呢?“拼多多的价格太低了,在这个平台我们本来靠的是薄利多销,但是厂家也来竞争,她的价格就比我们更低,我们根本竞争不过的。”G虽然对产品是进行了精挑细选,但还是有着诸多的苦恼。
对拼多多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拼多多走的是社交电商的路,是在阿里消费升级的背景下错位经营脱颖而出的,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道理。野蛮生长的速度之快让阿里也是着了急,匆忙推出特价淘宝应对,但很显然局面已经难以挽回,而隔着腾讯的流量“银河”,阿里“隔空放炮”治不了拼多多,也是无可奈何。
因此,说的更直白一点,拼多多初期的成长靠的是阿里放弃掉的中小商家,这些小商家投奔拼多多后,日子却并没有好过多久,“肱股之臣”又面临着被拼多多“升级”清算的尴尬境地。在“游戏+电商”的思路下,在“拼的多,省的多”的口号之下,拼多多害了谁?
三、拼多多的“杀手锏”
过河拆桥是商业惯用的手段,利益的单方面捆绑永远都是束缚。中小商家的危机在于做电商太过依赖平台,而又未能及时根据平台形势调整产品结构与营销策略。
从0做到月GMV 400亿,而且最近再获腾讯领投的30亿美元融资,拼多多的成长则是学会在经营中审时度势,正如G朋友所反映的,拼多多也在努力的补齐关于供应链这一块的短板。
有人说,拼多多在社交经营上能够打95分,在供应链上却只能打60分。拼多多与淘宝当年创立走的路径大体一致,都是先用政策吸引中小卖家,然后扶持有实力的卖家,淘汰业绩平平无特色的C店,进而治理走品质路线。
而与淘宝最大的不同又在于运营理念与手段上的区别,譬如:淘宝的AI算法推荐是做集中式思维,根据以往的记录推荐产品;而拼多多采用的是游戏的方式,通过主持人的模式,引导一批小型影响力中心进行导流。
这种营销宣传方式颇为吸引人,但是惹来了游戏玩家的抱怨声,“一个8.88元的红包拆开竟然要20来个人,十几个人还不能拆开,是骗人的。”一个朋友就嗔怪道,但是因为游戏,也不大会当真。
拼多多利用人们玩游戏的心态进行商品传播,玩法手段确实是高明,并且拼团模式也一度引来淘宝和京东的模仿,而后者却是不温不火。
边玩边逛就边把东西买了,用游戏的思维经营,这就是拼多多引流的“杀手锏”。但是,拼多多的聪明还不止于此,更在于思维的不同。G朋友眼中的价格竞争,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拼多多的战略高度。
从运营策略的层面上来讲,从C端反向推B端,做C2B,更多的是一种定制化思维,把海量流量导入到有限的商品中,然后在规模利益的驱动下,做商品的定制从而降低成本,实现性价比的生活方式。
因此,在拼多多的平台上谋生,制胜只有两条路径:一是靠低价,二是个性取胜。中小卖家在拼多多的社交电商道路上走下去,要么就给拼多多的流量来源打工,要么就为拼多多的品牌转型打工。拼多多的场景扩展注定商品要进行升级,而其占据C端的优势,要做供应链的生意,这又恰好踩中了京东的死穴。
阿里隔着腾讯的门槛,只能无奈叹息,而京东可不一样,毕竟曾经还当了回腾讯电商系统的“太子”。自家兄弟自然是不能摆在明面上斗争,而实际上,在供应链系统上二者相差的又不只是一丁点。
四、“螳螂捕蝉”,京东在后
和拼多多极力压榨商家的利润空间有所不同的是,京东对供应链端口采用的是优待策略,在整个京东体系中,实力最强的是京东物流,核心竞争力则在于京东的品牌价值,而京东最大的王牌则是优良的供应链系统。
因此说,拼多多要做供应链的生意,而且打定主意要做消费升级的话,这就动了京东的奶酪,京东不可能熟视无睹,就如曾经推出过京东团购一样。拼多多的GMV体量,京东花了七年。
不得不说,京东的社交电商与拼多多的运营能力是不在一个层面上,但是,线上竞争不过拼多多,并不代表着京东没有办法。
这几天,刘强东再度放出狠话:年底前京东便利店每天要新开1000家,京东又加强了O2O的老路子。只是供应链和物流本身就是京东的,这样布局是在京东多年的谋划与积淀中推出的,所以,算不上是针对拼多多,但是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业务重叠,使得拼多多“消费升级”的路将会被京东给堵了个大半。
二者的对垒,其实也是彼此价值体系对垒的过程。拼多多的价值体系还未能完成成熟,此时京东把便利店开到社区,每隔300米就有一家,这是一个“从线下发起、由线上支撑”的强大的社区运营思维,占领的正是熟人市场,而这对拼多多构建成熟价值体系而言,无异于是赤裸裸地挑战。
因为,拼多多的核心优势就在于用游戏的思维聚拢社区,但是其完整的品牌形象却还未能形成,因此,二者的比拼简直是针尖对麦芒。对拼多多而言,剩下的就是“拼多多的低价能否比拼的过京东的品牌?”而“京东高效的物流,拼多多又该如何应对?”“而拼多多如果要做升级的话,供应链是否撑得起这种低价策略?”等一系列问题。
还有一大问题,就是拼多多持续成长与盈利的商业模式。目前拼多多采用的是免费入驻策略,鼓励商家用低价笼络用户,而将来呢?
这场战争越来越激烈,而戏码也越来越丰富,拼多多你“害”了谁?又“碍”了谁?
【完】
作者:潇湘Lee,专注金融财经领域,尤其是Fintech、区块链等。
本文由 @潇湘Le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从没在拼多多买过一件东西,那营销方式太恶心。而且想想都知道那么便宜的东西,怎么会既便宜又好呢
但真的不喜欢拼多多,帮忙砍个价,还要跳转到下载app页面···立马关掉!
拼多多和淘宝 半斤八两
拼多多只是数据说的好,实际上并不那么好,数据很多是刷的,这个电商都懂的东西。
我身边用拼多多的能超过3次的是0。
开始买了个东西OK,便宜推荐出去了,第二次买买了个只能丢的货,然后她向推荐的人一个个说垃圾删了吧。
用户量上去了,可是结果呢?
京东不打压拼多多不现实,拼多多农村包围城市发展的很快
拼多多,花钱买垃圾,还得浪费时间去扔。
【从个人角度】完全觉得拼多多就是靠着在各大电商没有流量的假冒劣质和钻规定漏洞耍小聪明的卖家及喜欢贪小便宜的买家而起家的,个人买了几次以后连和卖家理论都放弃了,直接卸载,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我祝愿这个平台早日倒闭;
【从产品经理角度】来看,拼多多靠着所谓的消费降级,从农村包围城市的角度,突破了各大电商的防守,目前看来赢得了一份市场,但是假冒劣质绝不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表现,树大招风,看看前几年国家对淘宝的监管就知道了,并且,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提高的,从马斯洛理论说明,当拼多多的用户再拼多多上购买到了价格低廉质量一般的商品后,肯定向往的是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因此拼多多必然以不断的产品优化来满足他的用户(如果不提高,国家监管迟早会到,看看今日头条),对于帮他们积攒下来巨大流量的卖家进行优化,拼多多在获得这次融资后,各种洗地的文章越来越多,说的好听是壮士断腕,说的难听是卸磨杀驴!就算拼多多一路顺风的能走下去,最终,我们身边也不过是多了一个购物平台而已。
【而我始终不会在拼多多上再购买任何一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