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啦】从BAT到VC:看产品经理的出路(附PPT下载)
只要是互联网的人士,不谈产品经理好像跟大家不在一个次元,恨不得产品经理能够改变世界,一个idea出来就产品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了。可是当我们做了三四年的产品之后,发现身边的朋友该圈钱的圈钱,该上市的上市,自己的未来遥遥无期,问题在哪里呢?
本期开讲啦,一线美元基金投资经理,前百度产品经理曲凯用亲身经历告诉你,产品经理的出路是怎样的。
嘉宾介绍
曲凯,一线美元基金投资经理,美国杜克大学研究生毕业。互联网媒体作者、百度产品经理、创业公司经历、VC投资人。
在36kr上发布的YC创业课系列文章,社交本质文章等被广泛传播,知乎上粉丝过万;对职业规划,互联网产品、创业、投资等领域有自己独特见解。
从BAT到VC:看产品经理的出路
当时去美国杜克大学留学,身边的人都是想着两种出路,一个是咨询,一个是投行,我实习的时候是在咨询公司,但做了几个月以后发现太general,看不同的行业,而且传统行业居多,也没什么意思。当时又正好是2011年左右,互联网的一波热潮,知乎也刚开始兴起。于是就开始研究36kr,上知乎,到现在也不知不觉在36kr上发了很多文章,在知乎上也有了过万的粉丝,这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的互联网职业生涯。
当时毕业后回国,本来想创业,后来觉得还是要先去大公司看看,于是在36kr学习了一周以后就去百度,当时在商业产品部做产品经理,看到了很多大公司运作的逻辑、基础,学到了很多标准的流程,也看到了很多具体的问题。所以一年后就又出来,想去一个更没有束缚的环境,就找了一家朋友的创业公司帮忙。
在这个只有几个人的创业公司做了三个月,又觉得很多东西没有想清楚,于是就选择了VC。
有人在知乎上提问VC的投资逻辑是怎样形成的,借此契机正好写下我做这行以来的一些感受。大家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参考,看看VC到底是如何看项目的。里面很多地方用咨询公司的思路来切入,但其实做产品也是一样的。说到底最重要的都是逻辑思维:
1)因为混过一阵子咨询行业,总会在很多时候发现VC行业和咨询行业的相似之处,甚至很多时候会觉得很多非常有天赋的VCer都是很自然的在用商业咨询的那一套思路和逻辑在分析问题,哪怕他们没有系统的接触或学习过。反过来说,这也难怪麦肯锡是输送优秀VC人才最多的公司之一。
2)商业咨询是要在一两周内对某个行业有很深的了解,再用一两个月去具体分析一个问题最后得出insight,而VC往往需要在一两个小时内抓住某个行业的重点,再用最慢一两周的时间去决定是否投资,甚至于很多时候要当场做判断。这就要求一个人的商业逻辑和sense都相当之好。这一切都来自于之前的积累,不管是日常生活的观察,还是对某个具体领域做过的功课,还是对某种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横向对照或历史参照等等。
3)获取信息的手段不外乎First Hand和Second Hand两种,第一种First Hand Information就是要多和人聊天,和各种各样的人聊各种各样的话题,作为平时的累积,第二种Second Hand Information就是要多听多看,看新闻、报道、书籍、研报、别人的说法等等。两种方式的信息互相补充,最终形成自己整个商业逻辑的input。
4)我觉得其实看项目最重要的能力是迅速在脑中对一个项目建立各个维度的动态模型,可能是产品的形态,可能是产业上下游情况,可能是中外比较,可能是历史时间点上的沿袭变革,可能是竞品的分析对比,最终对这个项目层层剥茧,把具象的产品变成抽象的点,把抽象的理论分析变成具象的模型。这整个结构就是有了input以后的process的过程,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投资分析的output。
5)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努力抓住整个创业项目最关键的核心点,因为有的优点/缺点可能是一时的,有的缺点可能是通过招人可以补足的,有的缺点是有外人指导几句就可以修正的,那么到底哪几个点是最重要的,是决定不同团队之间胜负的,这个其实是最难的事情。我见过一些人,会在产品细节上花太多经历和时间去讨论,说白了还是没有抓住重点,看的不够深和透。
6)看的足够多之后,要不断的提炼和升华,要懂历史演进的原因,要看清当下的发展,也要有自己对未来的预判,最终逐渐形成自己的Investment Thesis。而且很多时候最简单的逻辑往往才是最基础的,比如某个商业模式到底是提升了效率还是创造了附加价值,比如人都是懒的,比如中产阶级消费升级,比如供给过剩的时代等等。
7)其实绝大多数的VCer都是相当谦逊的,因为除了上面说的这些,VCer最重要的一点工作就是看人,说来也奇怪,短短一两个小时的meeting就足以让人留下很多标签,而看人最重要的就是拼情商了,这点就决定了VC目前为止还都是类学徒制的少数人可以从事的行业,毕竟情商这个东西是最难学的。
8)最后,我一直认为,要真正学会看清趋势,必须至少要经历一个完整的事物发展周期,有波峰,有波谷,再之后才能看的更清楚一些。比如O2O我们这代人都赶上了,我现在就很兴奋的等待着这几年的发展结果,看到底最后能剩下几家,是什么态势。
这里我也来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我写的关于社交产品核心的文章,是更感性一点的总结,是希望能搭建一个核心又简单的逻辑,把所有的社交类产品都囊括在一个体系内做比较:
社交产品的核心是搭建媒介
第二个是我在看产业链B2B这个新领域时自己随意总结的一些问题点,从这里可以看出我都关注哪些问题,是怎样从无到有的系统研究一个领域的:
- 这个产业的市场有多大? 增速如何?线上线下渠道的售卖比例是怎么样的?进出口情况如何?
- 目前该产业的流通环节如何,有几个层级,每个层级大概各有多少家(线上/线下),作用是什么(信息传递?产品加工变形?压货?物流?押款)?下游的进货渠道有哪些?是否涉及到加盟店、品牌店等情况?如果有,比例和情况如何?
- 货品的价格波动如何,原因是什么?每个层级的加价和毛利、净利情况如何?
- 下游是否有库存?采购的频次和单价是?SKU有多少?下游和终端购买时是品牌、价格、还是品质导向?产品是否是标品?是否有退换货情况?
- 流通环节过程中的现金流和账期如何?仓储和物流目前的解决方式是?
- 打算从哪个层级切入?拿货渠道是怎么样的?是彻底取代这个层级吗?多大的量才有议价能力,多大的量才能再往上游走?最后是否打算做到C端?
- 地域上来讲上游或下游是否集中?规模上来讲,上下游是否集中(市场是完全竞争还是垄断)?最大的上游厂家或下游卖家的年销售在多少,普通的呢?每一层的行业聚集度和变化趋势?
- 目前上游的痛点是?下游的痛点是?切入后怎样更好解决?
- 是做京东模式还是淘宝模式?自营还是撮合?打算怎样解决仓储和物流?还提供别的什么附加服务和价值?
- 是否有已知的在线下做类似小生意的人(线下的原始形态),是否有其他的已知的竞争对手?
- 现有模式的数据如何?若已经运行一段时间,复购率如何?
产品经理要创业就要站在CEO的角度,而不再只是一个产品的角度。要选择适合的市场,要组建互补的团队,等。
产品经理要做VC,就要了解VC到底都做些什么,比如找项目、聊项目、投项目的整个过程。
想做一个事情,首先要融入到这个圈子里,要认识很多创投圈的人,积累人脉。
本次分享PPT下载:http://pan.baidu.com/s/1sjGAElR
******关于《开讲啦》******
《开讲啦》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创办的讲座栏目,原名”人人访谈”。本栏目邀请互联网资深人士,就互联网关注的热门话题进行深度探讨;以话题为中心,结合嘉宾的亲身经历,分享产品、运营、技术、交互设计、创业等经验;让参与者与业内资深达人近距离交流,深度沟通,快速成长。
自2013年6月以来,已成功邀请好产品创始人@苏杰、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兼CTO@快刀青衣、蝉游记创始人@纯银、内推网联合创始人@黄小亮、worktile创始人兼CEO@王涛、节操精选创始人@陈桦、养车点点创始人兼CEO@费岸、瀑布IM的创始人兼CEO@赵戈戈、百度高级产品经理@小哥、新浪产品经理@郑几块、互动大师创始人兼CEO@孟智平、BearyChat创始人兼CEO@李蠡、三只松鼠广告负责人@舍予哥、快码众包创始人兼CEO@朱雄业等30多位业内达人做客现场,分享产品、运营、创业等各类干货,受到了业内的高度好评。
英文单词可以换成中文的